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50544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9
《“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讲座报告心得1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讲座报告商学院管理1406班20141804785梁伟松10月22H,即本周四下午我参加了由毛国民老师主讲的人文经典课程讲座,不仅感触颇深,而且受益匪浅,现将我听完讲座后的感想作陈述报告如下。毛老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空灵之美的佛学管理智慧,毛老师讲课幽默而生动,热情澎湃,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这让我们在互动中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本次讲座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关于佛学的讲解一一佛学空灵之美。首先,老师借六祖慧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引入了佛学所追求的
2、空灵之境,阐明了佛学“空”与“悟”的重要性。接着,老师引用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枯木龙吟”来向我们阐述禅宗所追求的空灵之境:僧问香严:如何是道?香严Eh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香严曰:觸髅里眼睛。僧不领,乃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曰:枯木龙吟真见道。觸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其屮,龙喻“灵性智慧”,龙吟于枯木屮,即是死屮得活,于寂然不动中而其声达于天下,不是菩萨行化于六道生死中么?枯木龙吟真见道——枯木里有龙吟,就是血脉不断,菩萨大悲不断也。唯有向上一路人堪能承担;骷髅无识眼初明——骷髅里有眼睛,就是乾不尽
3、,利他因缘不尽也。骷髅里无眼睛,便与枯木石头寒灰死火般,智光自照不向他,此时谓之道眼初明;喜识尽吋消息尽一一若无喜识在,如何利益众生?当人哪辩浊中清虽将喜识入五浊中,亦如没有一般无二,就是浊中清!于大悲不断因缘不尽中亦能清也!于此何人能辨别?虽然我听不大懂(也许是我没有佛学所说的悟性),但是我能从字里行间中休会到佛学对“空灵”之美的追求以及佛学对道与灵性的重视。在讲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夹杂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老师说的他曾经被一位佛门中人说具有慧根,还劝说他出家,之后被吓到不敢冋家的故事,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轻松,我们听得也史为有趣。之后,老师
4、为我们讲解了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师引用了宋代青原惟信禅师的悟道过程:“老僧30年前未参禅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第一重境界,本质是我执一一执迷于世俗,物的执着,落于物的相;“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第二重境界,本质是法执一一执迷于佛法;"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第三重境界,木质是无执——领悟了佛法的真谛。在讲参禅三重境界之前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茶杯的定义是什么?茶杯只能用来装茶么?你们看到我手中拿的茶杯是不
5、是就是原来的那个茶杯?我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些问题成功地勾起了我们的兴趣,之后再听老师的讲解才恍然大悟。结合老师的讲解及课后的学习,我知道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代表的是一种淳朴直观的视界,独立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区分出内心与外在,所以山水只能“如其所是”地存在着。其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则意味着禅悟的“知性”阶段:认知主体已然意识到自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分立,并且运用主体的知识结构来建构对方,因而,山水成为心灵表象的产物并由此否定了其原有的自在属性。最后,“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则体现了禅悟的“自然而然”之境界:观
6、者与被观之物实现了统一,参禅者的内心与真理直接重合在一起。此时之"III"绝非“口在的”,否则将会取消参禅者本身;也绝非是参禅者建构出来的“山”。唯有到达参禅的第三重境界方才能真正称之为悟道,方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师。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佛学的“空灵之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虽然我是唯物主义论者,但是通过对佛学参禅三大境界的学习,我懂得了追求心的安宁与纯静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佛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极大的感叹赞美Z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