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45282
大小:4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4
《[精品]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诗歌的不可译性吴斐(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434023)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诗人RobertFrost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一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一—形
2、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而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一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
3、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屮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二、诗歌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Z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语言的抨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血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
4、”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己不易,完全的对等儿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因此,对于将情感作为灵魂的诗歌而言,其情感的载体一形美、咅美、意义的翻译,难度可见一斑,甚至可由此将诗歌视为不可译。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双语转换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其过程蕴含了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感知
5、、理解、产出等认知心理现象,其中的感知可理解为对源语的感觉和知觉。随之,对应在诗歌中,对于感知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一一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2.1外在形态的不可译性2.11形美的不可译性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渊源与联系,除开英汉字形与发音的不同外,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女山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來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
6、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除去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讲求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变化,而词性的转换频繁。例如“上”,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而英语的词性转变远不及汉语灵活。这一切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2.12音美的不可译性凡诗皆有咅乐意境。不仅各种各样
7、的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也同样有咅乐意境的,因为散文诗,自由诗是有音乐似的旋律的诗歌.诗歌的不可译性通常也表征出了文化语言上的一些特征.音乐性是诗歌的标志性文体特征,也是诗歌文化民族性的最好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具有不可通约性.换句话说,一种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东西,别的民族不太可能拥有。比如,京剧这种艺术形式也只有汉语这种语言符号系统中才可能拥有,很难想彖,要是哪一天,有人能用英语或别的什么语种来唱京剧,那该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这就如同,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看英文电影时听到的却是英文调子的中
8、文对白时的感受一样。中国古代的四言诗,五言古诗,律诗,绝句,词曲等诗体形式以及由这些诗体形式所产生的音乐意境也只有汉语才能拥有.音乐意境是诗歌语言的本体性或本质性特征,与诗歌语言是一种二合一的关系,在翻译的时候,会一起丧失.关于此,中国古代著名翻译家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说:〃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