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55012
大小:8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问诊学情,探寻语文教学“至简”之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问诊学情,探寻语文教学“至简”之策 摘要:本文从课堂观测中发现的教师“目中无人”的现象谈起,结合教学实例从敲鼓听音,知深浅;刨根究底,探究竟;倾情参与,明方向等三个方面诠释了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必须要问诊学情;而探寻语文教学“至简”之策即为听真切、善引导、因材施教等立足学情,实现教与学双方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关键词:学情至简倾听导引因材施教2013年3月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专题栏目】涉及了这样一个话题:“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文中提出: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改变以往固定的思维方式,从儿童的角
2、度审视教材,设计学习活动。然而当前很多小学的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地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而是教在教师自己的兴奋点上,教在自我经验上,教在教案上,教在习题上,甚至教在考点上……教学一旦建立在教师“视点”之上,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最好的设计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初读此文,觉得有些危言耸听,试想教师不研究学生,怎么能展开教学,怎么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为学生服务?教师缘何“目中无人”然而事实却总与我们美好的想法相差甚远。在学校组织的调研课中、在参加全省的阅读教学观摩课上,秉持着语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的老师们
3、,在华丽地演绎着自己无可挑剔的教学设计时,却恰恰与学生渐行渐远。一、失去根基的“空中楼阁”一位教师在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从泗水河畔赏春到论水、言志每个环节都引入了小古文的对比学习,可见老师语文素养的深厚、古文知识的渊博。也许在自己的班里,他系列化的教学,学生已能达到自读自悟的能力,然而不幸的是,他借班上课,所教班级的学生明显还没有具备如此深厚的阅读古文的功底,整节课学习氛围沉闷,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地学完了整篇课文,毫无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整堂课,老师教的累、听课者也觉得索然无味。二、千篇一律的教学步骤学校调研
4、聆听到同行们的教学,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无论哪个年级、无论哪个班都会按照以下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第一课时:自由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读准字音、长句子——理解词语的含义——指名读课文——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字。第二课时:认读词语——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逐段理解品悟——有感情地朗读——课外拓展——练笔深化……如此这般的教学模式似乎就建构了中高年段语文教学框架,每天都这样上、每节课都这样上、六年二千多天里老师如果都秉持着这样的教学步骤,不厌其烦,可为什么到了小学毕业时,我们的学生在语
5、文的学习上还未实现自动化地学习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固有的教学模式摧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乐趣、创新的意识,真正成为了只会按固有节奏运行的学习机器。一、形同虚设的课前预习进入中高年段,语文老师都会布置预习作业,可在深入课堂时,我们发现老师们的预习步骤往往到课堂上要进行重演,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良莠不齐,造成课前预习完成质量不一,而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老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炒冷饭,以“教学步调”一致的名义,让学习习惯良好的同学放慢脚步陪读学困生。如此连续地炒冷饭,最后没有炒热学困生的心,反而炒冷了优秀学生的自学兴趣,降低了课
6、堂的教学质量,给后进生更多偷懒的机会。【理性思量】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不由想到了著名医学教授郝万山先生讲述的一个医学故事:十多年前,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国际性的医学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很多国家的医生讨论了许多关于医学界的很重要的议题,其中有个议题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群体性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更优化。”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一些人都得了某种病以后,医生都用同一种方案去进行治疗。所谓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虽然这些人都得了同一种病,但是医生要根据这些人的性别、年龄、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反应状态,制定出针对个体的
7、治疗方案。这种最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它就是由我国名医张仲景创造的。而今天的中医界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叫做“辩证论治”,也就是中医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用中医理论分析病人得病后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体内正气与邪气的关系,然后再针对情况去治疗,同一种病,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然后用不同的药方,这就是“同病异治”,而张仲景的辩证论治给予后世的另一个启发,叫做“异病同治”也就是不同的病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甚至用同一个方子治疗。医生救死扶伤,老师教书育人;前者医人,后者医心,在某些程
8、度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在我们实施教育教学时,是否可以思考这样一个命题:“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群体性的教育方案如何携手并进?”面对大班化的群体教学,我们是否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化方案?这样“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否能落实得更好?而这一切最重要的在与教师眼中是否有人?是否真正站在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