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

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

ID:40953838

大小:4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学情——教学的原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情——教学的原点 [内容摘要]:一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儿童生命质量,提升儿童生命价值。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活动。任何轻慢了,忽略了,甚至挤压了童心的教学,毫无疑问是低效无用的,更是有害的。教学,首先应该让生命在场,让儿童在场。儿童立场必须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以儿童的前在状态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儿童的课堂状态来调整教学预案,以儿童的生命成长来评价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让师生浸润生命的滋养。[关键词]:儿童立场前在状态课堂反应生命成长综观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追问其

2、改革或研究的终极目标,应该归结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健康、积极、主动发展的人”,让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乐园”,让学校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或一言以蔽之:一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目标是行为的“向导”,同时也是行为的“医生”,对实践行为有着导引和规诫的作用。我们以上述的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来观照当下教学理论的展开和教育实践的进行的话,却发现诸多令人遗憾之处,如:解读文本越俎代庖,脱离学生;制定目标流于形式,忽视学生;教学设计拘泥形式,抽象学生;教学过程亦步亦趋,限制学生;教学评价单一刻板,

3、麻木学生。可以说,“儿童立场”在教师心中扎得不够深,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足,重视儿童发展的路走得不够实。我认为,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活动。任何轻慢了,忽略了,甚至挤压了童心的教学,毫无疑问是低效无用的,更是有害的。教学,首先应该让生命在场,让儿童在场。儿童立场必须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让师生浸润生命的滋养,直至教学终极目标的最终实现。一、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分析儿童的前在状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一是姓“小”。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发展。

4、因此,对儿童的前在状态的分析应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无疑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课堂教学的价值转向了体现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这种“师本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在精心演绎个人的“钻研所得”,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不清楚学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学。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仅仅囤于对“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的思考,而忽视学生“我要学什么”、“我可以怎么学”的思考,那么任何看起来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再精

5、湛无比的教学策略都只是课堂中缺乏灵动的“摆设”。怎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贴合学情呢?(一)尊重学生,以准确合适的文本育人的核心价值明晰教学目标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先生曾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8—14岁的儿童。”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他们,其实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如某教师执教完《生命的林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10课)一课后,参与评课的老师中一部分人认为文本的育人价值应该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

6、义或价值所在,然笔者却不这样认为,从文题和内容来看,文本更多的是阐述“生命”与“林子”,“成才”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至于探究生命的价值,我认为这种站在“哲学、文化、人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之“高”,与儿童仅有的12岁的年龄之“小”,生命成长阅历之“浅”,落差悬殊太大,必将导致教学走向死板沉闷的说教,让学生主体严重失衡。所以,我们在细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如在教学《最佳路径》(苏教版国标本第

7、八册第6课),当学生找出课文中第1、2两自然段中直接描写格罗培斯心情的词语——“焦躁”之后,谈及引起他焦躁的原因时,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格罗培斯实在想不出办法了,所以他很焦躁。”我们在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去引导。我尝试着让学生去关注文中出现的几个数字:“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推翻了50多个方案”将这些语句与那位同学所说“无计可施,无法可想”联系起来,有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呢?经过这样一番引导,思考,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格罗培斯做任何设计都精益求精的品质。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成人世界不能替代的,教学如若要引导学生精神建构,也必须是在他们

8、的世界里完成的。教师是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