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18913
大小:38.0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18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误区之一:“挂羊头卖狗肉”一一语文性质“魂不附体”不同的原料,常常就决定着佳肴的口味;不同的文本,也是影响语文味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说明文、科普文在教学中的语文味自然会比文字优美生动、情感真挚动人的记叙文、散文淡一些,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把这些课文上成科学课、探索课。同样,就是一些语言优美、人文内涵丰富的课文,也不能上成文学鉴赏课、思想品德课。当下的一些语文课(甚至是一些级别较高的示范课),为了体现“综合”,为了追求“高度”,常常是将描述科普常识的课文,上成了科学技术探索课;将写历史事件的课文,上成了历史知识、历史故事介绍
2、课;将展现名人、伟人风采的课文,上成了人物故事叙述课……“挂着羊头”(打着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幌子),“卖起狗肉”(做着非语文的事情),置语文的本体特征于不顾,置语文学习的规律于不顾,堂而皇之地丢弃了语言历练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难以提高。正如崔峦老师所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矫正】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一坚守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诚如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健康的、生态的“语文味”,自然不会是某一种单纯的“味儿”,它应当是一种杂糅
3、中飘溢醇正的“味儿”,应当是复合中彰显统一的“味儿”,应当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味儿”。但,语文就是语文,它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更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教学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必须履行自己的使命,必须担负自己的职责,必须把那些不属于语文的东西的拒之门外,唯此方显语文的真正本色。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刻都不能忘记: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课例】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牢牢把握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以一连串的数字作为线索,巧妙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关注和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将学生的阅读重心牵引到语文的本体上来。师:
4、细细阅读课文的同学会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是由几个数字串起来的,快速浏览课文,你发现了吗?生:我发现了这几个数字:7、10、13>14、17、18o生:我发现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王冕的年龄来写的,写了他的成长过程。师:看,用王冕的年龄来做线索,故事的情节发展就特别的清晰,特别的自然,读起来也特别的舒服。将王冕从7岁到17、18岁这十年间成长的故事用一篇文章写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生:重要的事情详细写,这叫详略得当。师:重点写了几件事?生:重点写了“放牛”和“画荷花”这两件事。师:一定是这两件事对王冕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5、我们要用心去品悟。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以理解文本内容为最终旨归的传统窠臼中挣脱出来,走向以学习文本语言、关注言语表达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才算是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误区之二:“穿新鞋走老路”一一机械训练“涛声依旧”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可否认,改革难免会有不当之处,就是正确的设想在操作中也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焕发了活力,孕育了生机,学生在课堂读书的时间明显多了,感悟明显充分了,质疑明显大胆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有一些语文课出现了明显的“顾此失
6、彼”现象一一“语文味”严重欠缺。如为了落实学生感悟,教师不敢“讲”;为了追求个性化阅读,教师不敢“导”;为了彰显活力,教师不敢带着学生“写”;为了凸现学生质疑,教师盲目“问”;讲小组合作,就把座位由秧田式改为马蹄式;讲综合性学习,就开场报告会、研究会、展示会;提倡工具性了,就多做几张练习……于是,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还语文课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这番话完全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极左或极右的教学行为而提出的,是在“倡导新课改精神”的前提下提出的,可有些教师偏偏断章取义,搞“歪曲理解”,将极具综合性的“语文味”狭义地理解为昔日的“语言文字
7、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味”的一种形式,虽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便“重操旧业”,无度、无趣、无味地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课堂上充斥的是只有字词句篇章的“语文知识灌输”,毫无人文性可言,还美其名曰:“凸显工具性,飘溢语文味。”这种“穿新鞋”(喊着新课改的口号),却“走老路”(视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法宝)的做法,置学习语文的情趣、意趣于不顾,置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于不顾,又"走回去"了。【矫正】天光云影共徘徊一一彰显语文教学的本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
8、学习思想,启迪思维,接受熏陶;同时亦要引领学生潜心品味、用心消化、凝心积累、精心运用文本的语言。学生受到了丰厚的情感熏陶,潜移默化中又得到了“表达的方法”,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同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