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9795
大小:11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1
《《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摘要:叶圣陶先生著于1962年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是其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内容集中地表达了他在阅读、写作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该韵文语言平实生动,内涵丰富。重新解读其内涵,发现其价值,对今天重新认知语文学科的性质,指导阅读与习作教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37-05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语文
2、教育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外来的积极因素,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语文教学二十韵》(以下简称《二十韵》)写于1962年,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教育》第6期上。其具体内容是: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
3、亦畅晓,习焉术渐纯。13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二十韵》是叶圣陶先生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语言平实生动,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易于理解。这首《二十韵》,前四韵为总论,接下来的八韵主要论及阅读教学,下面六韵为作文教学方面的论述,最后两韵为结束语,是叶老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为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而不断探索和创新。
4、 《二十韵》一方面源自于叶圣陶先生几十年的教育社会生活实践与思考,另一方面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阅读、作文理念。《二十韵》中的许多观点继承了我国古老的传统教育文化。比如,“教亦多术也”一句见《孟子?告子下》,“运用在乎人”一句与《宋史?岳飞传》中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内涵吻合;“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书方法,继承了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观点。自然,叶圣陶先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还有批判和发展。比如,他主张“陶不求甚解,疏狂
5、不可循”,否定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说,他认为对于中小学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精读。并提出了“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1]的观点。这样的批判是需要学术勇气的。同时,叶老的语文教学思想更有对古代教育论点的丰富和发展。比如,他对于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3的观点进行了发展,认为“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好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体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这是
6、对语文教学理论的重要补充,是对语文教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二十韵》写于上世纪60年代,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是否具有意义?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中的一段话语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2]此言一语中的。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可谓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强调读书,过一段时间又转移到了写字,一会儿是变成某种模式,一会儿又标新“××语文”,应当承认,多年来许多老师在教法的
7、研究上出了很多新形式、新方法,似乎改革的步子从未停止。但是静下心来,我们却看到许多老师对语文教学更加茫然。因此,我们今天更需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源性问题上来。而学习《二十韵》,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进行本源性的思考,就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来审视语文教学。《二十韵》内容直指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关注读和写的精髓,有教法也有学法,语言朴实易懂,既有理论层面的指引,又有实践层面的操作,可谓句句真知灼见,历久弥新。 一、澄明语文课程的性质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遂成“语文”一词。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是有
8、争议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说:“13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3]叶老最早提出的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