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595469
大小:5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04
《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国文科会专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國文科會專題報告【儒家的情緒觀及孔子的情緒表現 (上) 】 曾艷華師 提要: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它活化著生命,讓生命具備了“生趣”,卻也常常左右了生命及生活的造型。正向的情緒,如喜悅愉快,人人都想擁有、持緒;負向的情緒,如恐懼悲傷,令人極思擺脫。情緒對每個人的生活和行為影響極大,現代人因情緒管理不當而造成的行為偏差及罹患精神疾患者為數不少。因此,本文除前言外,第二部分以先秦儒家典藉為材料,並輔以西方學者對情緒的研究,讓我們先認識情緒的特質、情性之別,以及
2、儒家學者對於情緒的看法、情緒的特質及表現。再分別論述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的特質及表現。此為上篇。下篇為第三部分,將論述儒家學說調和情緒的方法,即「以樂和情」、「以禮節情」,重「禮」「樂」之教,讓情皆得以舒發,並所發皆中節矣。第四部分,則是由孔子的情緒表現,看聖人對於情緒的處理及提昇,如何將情感與理智兩者自然表露而各得其宜,形於外而發為雍容的聖人氣象。 壹、前言:情緒於人,如影隨形,情緒時常影響我們處理日常生活事件的基本態度,以及對生活生命的表現與看法。於現今的教育觀點,情緒教育的重要性廣為各界討論,EQ(情緒智商)成為熱門的話題,企
3、業求才並非以「能力」(IQ)作唯一的考量,高EQ往往是職場中受歡迎的特質,且成為成功的關鍵,反之,自我情緒管理不佳者,常有傷人傷己之悲劇發生。或是積久成病,造成心理疾患。儒家思想向以「人」為關懷對象,使人能了解自己所擁有的天賦及性情,善用之並發展之,使生命走向一個最光明開闊的大道。以其極重人文精神的思想體系,一定可以讓我們從中找到管理情緒的智慧和妙方。所以本篇即以先秦儒家典籍為主,包括論語、禮記、孟子、荀子...等,參酌西方學者對情緒的看法,以認識情緒的特質,並了解情緒對人的影響。再就儒家典藉中的內容,探討儒家學說對情緒調節的方法,使
4、情之所發皆中節,以個人積極主動自我修養為目標,以完成健全成熟的人格發展。貳、情緒概說:──情緒與生俱來 從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情感經驗可知,人遇外在刺激時,會產生相對的情感作用,不同的情感表現帶給人們不同的心情感受,如歡喜時雀躍不已,憤怒時暴跳如雷,悲傷時悲不可抑,快樂時樂不可支,這些不同的情感表現左右個人的心情,影響生活作息、工作表現以及人際關係。例如動輒發怒的人,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炸,所以人人敬而遠之,這種人不受同儕歡迎,容易孤獨落單,與別人溝通不良,長期惡性循環的結果,工作越來越不得力,脾氣越來越大,朋友也越來越
5、少,可見情感對人生影響甚鉅。 儒家認為人的情感與生俱來,故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禮記.禮運>>)清楚地勾勒人生來即具有喜好、憤怒、悲哀、恐懼、慈愛、厭惡、貪欲等七種不學而能的情緒。 有關情緒與生俱來之說,還可驗諸西方思想與心理學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322)使用「passion」(激情)一字,包括欲望(appetite,此指人對食物的欲求)、憤怒(anger)、懼怕(fear)、自信心(confidence)、嫉妒(envy)、喜悅(joy)、愛(l
6、ove)、憎恨(hate)、渴望(longing)、競爭(emulation)、憐憫(pity)以及伴隨愉快和痛苦等不同的情緒狀態。 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在「人與動物的情緒表現」(TheExpressionofEmotionsinManandAnimals,1955)中指出動物與人類嬰兒的情緒跡象非常類似,同屬生物性的情緒表現,目的在於增加生存的機會(例如狗憤怒時會齜牙咧嘴準備攻擊,免子聽到對牠造成威脅的聲音時會豎起耳朵,準備奔回洞穴)。伊札德(CarrolE.Izard)在197
7、1年對臉部表情做跨文化的研究,發現有些臉部表情做跨文化的研究,發現有些臉部表情是與生俱來的,屬於生物性的情緒表現,例如嬰兒的哭與笑,這種痛苦與愉快的表情也是全球認定的。伊克曼(PaulEkman,1972)也提供證據支持達爾文的理論,伊氏研究世界上許多不同族群的情緒表情,包括一些與外界完全隔離,且沒有傳播媒體可模仿學習的族群。研究結果顯示臉部的表情具有跨文化的共通性,尤其在兒童身上最明顯,伊氏由此證明情緒是與生俱來的。(當兒童逐慚成長,文化差異的影響使其習於掩飾情緒,這已非天生因素,故不在此列)(L.C.Jensen&M.G.Well
8、s,1979,p.4;J.G.Carlson&E.Hatfield,1992,p.49;P.T.Young,1975,p.14) 古德納夫(FiorenceGoodenough,1932)以天生聾盲且未經「觀察」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