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

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

ID:28362831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9

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_第1页
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_第2页
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_第3页
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_第4页
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研究所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傳播研究所‧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目:語言與傳播授課教師:趙雅麗Office:L618;Tel:2629-8391;分機:2621-5656轉2911Email:yaly@mail.tku.edu.tw【課程宗旨】一、深入瞭解傳播行為中語言的本質,脈絡與內涵。二、從符號與認知的角度延伸對語言本質的認識,深化語言學習的面向。三、比較言辭符號和非言辭符號在思維、符號、語言、傳播等面向上的差異。四、探討語言理論和研究取徑在實際語言(符號)活動上的分析與應用。1.週日期進度計劃延伸閱讀一09-17-2002課程簡介單元一、概論:二09-24-2002(一)語言與傳

2、播趙雅麗(2002)。〈台灣口語傳播學門發展縱論〉。論文發表於「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鍾蔚文(2002)。〈從文本到言說:生存的困境〉。論文發表於「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三09-31-2002(二)從語言學轉向談起:語言的反映、再現與建構鍾蔚文(1997)。〈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事實?語言層面的探討〉,《傳播研究簡訊》,第12期,頁4-5。鍾蔚文等(1999)。〈新聞事實的邏輯〉,《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民國八十八年,第九卷,四期,頁575-589。林芳玫(199)。〈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

3、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公司。第一章:。楊大春(1998)。《文本的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盛寧(1991)。《結構主義詩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高宣揚(1998)。〈文化區分化與符號差異化〉,《東吳哲學學報》,第3期,頁209-242。于曉等譯(1994)。《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pⅪ-ⅩⅩⅩⅥ。四12-31-2002黃宣範(1983)。《語言哲學》。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第六章:意義與真實。(三)語言與真實胡紹嘉(1999)。〈語言互動與經驗脈絡下的超自然論述:大學生對於新聞中靈異內容的意義建構與言說〉,《新聞學研究》,第58期,

4、頁29-27。翁秀琪等(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59-83。趙雅麗(2002)。〈言語世界中流動的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第一章:頁頁14-22。單元二、符號與語言:人類溝通的基礎五10-08-2002(一)傳播中的符號理論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第三、四、五、六、七、九章。李天鐸譯(1996)。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第一章:符號學與電視。趙雅麗(2002)。〈言語世界中流動的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第五章:在視聽版圖的交界:口述影像符號問

5、題之初探。張梨美譯(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出版公司。第1章:細說符號學;第2章:電影符號學。有關方方法與應用的參考文獻:劉慧雯劉慧雯(2002)。〈Saussure符號學理論在廣告研究中的應用:文本意義研究的更弦易幟〉,《新聞學研究》,第70期,頁197-227。方孝謙方孝謙(1996)。〈形象廣告「臺灣魚」的符號學分析:聚合、組合及其應用〉,《新聞學研究》,第52期,頁49-165。張恩光張恩光譯(1991)。〈符號學與電視研究〉,《當代》,第60期,頁20-32。張玉佩張玉佩(2000)。〈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

6、〉,《新聞學研究》第64期,頁73-101。翁秀琪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第48期,頁193-236。六10-15-2002(二)符號的本質與結構俞建章、葉舒憲(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第一章:人、交往、符號。俞建章、葉舒憲(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第二章:藝術起源與符號發生。李幼蒸譯(1994)。〈什麼是符號學哲學〉,《哲學雜誌》,第10期,頁130-149。桑尼譯(1999)《解讀影像》,台北:亞太。第一章:符號語言背景:語言與視覺傳達。李幼蒸(1997)

7、。《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第章:鍾嘉文譯(1988)《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第四章: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鍾嘉文譯(1988)《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第五章:後結構主義。李幼蒸(1998)。〈符號學和人文科學:關於符號學方法的認識論思考〉,《哲學雜誌》,第23期,頁208-222。李幼蒸(1997)。《哲學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林信華(1999)。《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七10-22-2002(三)複雜符號體系的表意機制:敘事理論(narrativetheory)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8、書局。第2章:電視劇傳播與敘事。李天鐸譯(1996)。電視與當代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