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83715
大小:6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6
《说课稿__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一、教材分析《普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第二章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第一节“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89--94页)。《向量》这一章是前一轮教材中新增的内容。高考考纲有明确说明,同时新课标也提出向量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②向量作为工具的应用。另外,在今后学习复数的三角形式与向量形式时,还要用到向量的有关知识及思想方法,向量也是将来学习高等数学以及力学、电学等学科的重要工具。教材的第2.1节通过物理实例引入了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的模、相等的向量、负向量、
2、零向量以及平行向量等基本概念。而本节课是继向量基本概念的第一节课。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第一运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运算,是学习向量其他运算的基础。它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它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正如第二章的引言中所说:如果没有运算,向量只是一个“路标”,因为有了运算,向量的力量无限。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高一学习物理中的位移和力等知识时,已初步了解了矢量的合成,而物理学中的矢量相当于数学中的向量,这为学生学习向量知识提供了实际背景。三、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中采用 “定向—结构—活动”教学模式,应用新课程理念,改良旧的注重教师教的惯例,关注学生的学,变
3、“讲堂”为“学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少低效课堂,杜绝无效课堂。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精练、系统、生动地讲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
4、的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及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矢量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知道向量加法的意义,知道向量加法的几何表示法,知道向量加法的运算律。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两个向量的和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两个向量的和的概念是向量加法的基础,而向量加法是向量运算的基础,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有深刻的物理背景和几何意义,因此在引入一种向量运算后,总是要考察一下它的几何意义,正因为向量的几何意义,使得向量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5、。)2、教学难点:向量加法的运算律。(设计让学生先猜想后验证来学习运算律,需要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猜测,还要在猜测的基础上加以验证,有一定难度。)六、教学过程设计1、问题引入(约5分钟)引例:有两条拖轮牵引一艘驳船,它们的牵引力分别是=3000牛,=2000牛,牵绳之间的夹角θ=60°。如果只用一条拖轮来牵引,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相同,试求出这条拖轮的牵引力下的大小和方向。在物理中,我们已知道,两个不在一条直线的共点力与的合力是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ACB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力。这就是说,是与相加所得到的和。[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利用物理中合力的概念,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以现有的知
6、识为出发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比、迁移能力。[学情预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是学生的认知难点。2、概念形成(约5分钟)一般地,把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ACB的对角线,叫做与两个向量的和,记作+。求两个不平行向量的和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问题1:如何求两个平行向量的和向量?问题2:任意一个向量与一个零向量的和是什么?求两个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设计说明]补充说明两个向量和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3、概念深化(约15分钟)练习根据图中所给向量画出向量(1);(2)。解法1:将两个向量起点重合,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两个向量的和向量。解法2:将一个向量的起点与
7、另一向量的终点重合,也可以画出两个向量的和向量。[设计说明]1、学生通过练习题(1)可加深对向量加法概念的理解。另外,可由此引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2、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向量的加法既可以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也可以按照三角形法则进行。在向量加法运算中,通过向量的平移使两个向量首尾相接,可使用三角形法则。引申求个向量的和向量。[设计说明]求个向量的和向量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应用首尾相接的三角形法则的优越性。 [学情预设]学生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理解较抽象。 结论:求个向量的和向量可应用多边形法则。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