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80894
大小:14.0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9
《蚕姑娘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蚕姑娘》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两个子只认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标好小节,初读课文,能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会读,掌握部分生字的字型、字音。 教学重点、难点:能基本正确的朗读课文。 能读准字音,把字写匀称、端正。 教学准备: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蚕的图,引出课题学习生字。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
2、,学生认读。 (2)、指导分析字型上部是“天“注意起笔是横,下部是虫,书空记忆。 (3)、你们知道蚕是什么吗?见过吗?它有什么作用呢?(蚕是一种昆虫,会吐丝,蚕丝能织出美丽的绸缎。)人们把蚕看作像一位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的称它们是“蚕姑娘”。出示:姑娘,指导看拼音读词。 (4)、指导字型(板书:姑娘) 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另外一部分是“良、古”,注意要左窄右宽。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它的题目就是〈蚕姑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给课文加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词语。 2、学习生字新词。 (1)、
3、出示:蚕姑娘钻出吃桑叶旧衣裳换上从此盖新房暖洋洋 (2)、指导朗读(多种方式) 3、了解部分不懂的词语。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出示影片)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入竹匾等(出示图) 蚕山:供蚕吐丝的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出示一段影片。 从此:从现在开始。 4、再读词语。 5、初读课文 (1)、分小节进行朗读,注意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3)、交流: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蚕宝宝生出来后,经过四次蜕皮,然后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4)、指导朗读 ①
4、、分段朗读,注意朗读的时候要能正确的表达出来。 ②、学生评价 ③、再读课文。 三、指导字型 1、出示:找出生字中的上下结构。 2、说说怎样进行记忆。 蚕:天虫。起笔是横,不是撇,天字的撇捺要写的舒展一点,因为下面要加一个虫字。 桑:一棵树上长了三张叶子,就是三个又字。三个又字要写的紧凑一点,不能太松散,木字底要写的扁一点。 裳:衣字底,上面部分要写的宽而紧一点。下部衣字的一横要写的短一点。 盖:羊字头三横要间隔均匀,“皿”字底要写的宽扁。 3、师范写,生临摹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比较
5、相同意思不同表达的方式的好坏。 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朗读读出蚕宝宝的可爱,特别是蚕在四次蜕皮是的时候的不同变化。 比较不同的句子在表达的时候的不同。 能通过提供的蚕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活动的影片演示,来了解蚕的活动状态。 教学准备: 教学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蚕生长的过程) 它一共蜕了几次皮?(四次) 二、学习第一小节 1、你们知道蚕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春天)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第一小节) 根据回答出示第一小节: 春天天气
6、暖洋洋的,蚕卵里钻出蚕姑娘。 2、你们知道蚕宝宝是从哪儿来到吗?(蚕卵里)根据回答板书:卵——蚕 3、齐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二至第五小节 1、蚕姑娘从出生到最后结茧一共蜕皮(四次)那么蚕姑娘刚从蚕卵里面钻出来是什么模样的呢?你是从哪一小节中看出来的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又黑又小 3、然后呢?蚕姑娘出来以后又干了什么呢?(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了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了黄姑娘)根据回答板书:吃桑叶睡脱醒 师:蚕吃桑叶的时候是动的,从睡到醒这段时间里是不吃也不动的,我们叫这种现象是“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四次,
7、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黑皮换上了黄皮,所以说是变成了黄姑娘。这时候的蚕姑娘还没有长大,是又黄又瘦的。(板书) 指导朗读这一小节。注意将“醒了,醒了,……”读好。 4、在蚕姑娘脱去黑皮换上黄皮后又发生立刻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5、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 6、交流,根据回答板书: (1)、又黄又瘦的蚕姑娘脱下了黄衣裳,换上了白衣裳,变成了又白又嫩的蚕姑娘。 (板书:又白又嫩) (2)、指导朗读这一小节。 蚕姑娘慢慢的长大了,又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3)、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又睡在蚕
8、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