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略谈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March2009AcademicCollegeEnglishVol.6No.1Edition略谈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王秋端(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厦门361001)摘要:本文通过举例说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探讨了语篇衔接手段对翻译的影响,分析如何通过注意语篇衔接手段提高翻译水平。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影响;翻译引言英汉有各自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英语的语篇或篇章,有两种形式:口头和书面形式。语篇并不是一些互不相干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并通过一定连接手段的有机结合。英语语篇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通常是由句子和
2、语段构成。句子是语段的基本单位,语段是句子和语篇的中间层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较大的语义单位。许多的语段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语篇。在韩礼德-哈桑的模式中,语篇衔接手段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有时又称句法衔接,指利用某些语法手段,如动词时、体形式,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结构衔接(Structurecohesion)等,以连接上下文。词汇衔接又分为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复现关系指词汇手段的再现,包括原词复现、同义词、反义词复现、上
3、下义词的复现和概括词的复现。汉语的语篇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英语的语篇常用照应和替代。译者的语篇意识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译文的语篇受制于原文语篇,译文不仅要传递原文的内容,而且必须传达原文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衔接与连贯方面也要受到制约。如果在汉译英的时候能意识到英语语篇的特点,在翻译时加入语篇的衔接手段,译文就会更加连贯,通顺。1.语法衔接1.1重复(Repetition)vs.替代(Substition)一般来说,英语倾向于避免重复,讲英语的人对于重复同一单词,同一句式感到厌烦,他们往往变换另一种句式或用另一个单词替换原来的单词。这样,不仅能使行文简洁、有
4、力,而且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心理习惯。英语常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英语替代的形式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等。名词性替代常用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those)、关系代词(who,whom,whose,that,which)、连接代词(who,whose,whom,what,which)、不定代词(all,each,both,every,neither,either,some,few,little,any,some,another,much,many,etc.)以及名词等。英语常用这些替
5、代词以避免重复,而汉语则重复其代替的名词。如:作者简介:王秋端,女,硕士,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642009年3月第6卷第1期学术版(1)Ourswillnolongerbeanationsubjecttoinsultandhumiliation.Wehavestoodup.我们的民族将不再是被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Hehatedfailure;hehadconquereditallhislife,risenaboveit,anddespiseditinothers.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
6、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一般来说,英语多用代称,以避免重复;汉语少用代称,多用实称,而较常重复人称代词(他、它、她),但如果在一个段落或句子中出现太多,不仅会使指称出现混乱,而且令人感到这种中国话不地道,不像中国人所说的话。王力曾指出,“中国现代汉语不大用中性的“它”,尤其对于非动物。英语许多“it”译成“它”都非常不顺耳。因此,对于“它”和“它们”以谨慎运用为佳,如果希望读者不讨厌的话。”特别是在口语,汉语少用代词。如以下的例子:(3)Flatteryismoredangerousthanhatredbecauseitcoversthestainwhich
7、theothercausestobewipedout.阿谀比怨恨更危险,因为阿谀掩饰了污点,而怨恨却能使人消除污点。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尽量避免重复,用另一个词替换原来的单词。汉语则经常原词复现。1.2省略(Ellipsis)vs.重复(Repetition)省略和替代一样,是避免重复的手段,也是连接上下文的手段。两者常常互相替换使用,有的语言学家甚至把省略称为“零位替代”(Zero-Substitution)。它分为名词性省略(Nominal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Ellipsis
8、)。潘文国(1997:349)指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