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

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

ID:36707693

大小:63.6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4

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_第1页
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_第2页
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_第3页
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_第4页
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残胃癌18例病因及预防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18例残胃癌首次术式、发病部位、手术方式及临床病理资料,化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Ⅱ、Ⅲ、Ⅳ期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5%、25%、0.Ⅰ期患者的生存率为66.8%。结论只有弄清残胃癌发病机制,才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残胃癌的发病率,只有定期纤维胃镜的检查,做到残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提高患者生存率。【关键词】残胃癌病因预防合理手术生存率残胃癌是指胃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内发生的原发性胃癌,近

2、年来,残胃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对残胃癌的病因及预防研究显得必要。我院2000年4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残胃癌1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男姓15例,女姓3例,男女之比5:1,年龄42-68岁,年均60.2岁,表现的主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消瘦、贫血和饮食差。进食梗噎感者7例,便血者3例,呕血者1例。发现残胃癌时间距首次因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15年(平均10年)。1.2首次术式及发病部位:本组18例患者术前均行纤维胃镜检查并病理检查。既往胃大部切除术式为毕Ⅰ式4例,余14例为毕

3、Ⅱ式。发病于吻合口部位者9例,小弯缝合部5例,贲门胃底部4例。51.3手术方式:行根治性切除11例,其中行残胃全切8例,残胃全切+脾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2例,以上13例均行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余5例因在开腹探查中发现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治疗,只取组织做病理检查。1.4残胃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高中分化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4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2例。按照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公布的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4例,Ⅳ期6例。1.5术前术后幽门螺杆菌(HP)检测:术前行13c尿素吸气试验阳性13例,阴性5

4、例,术前胃镜下活检残胃粘膜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14例,阴性4例,术后组织切片作Giemsa染色见典型HP占13例,5例未见典型HP。1.6术后随访:因2例失去联系,随访16例,术后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3%、45.4%、39.1%、11.1%。Ⅰ、Ⅱ、Ⅲ、Ⅳ期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5%、25%、0。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6.8%。2讨论残胃癌诊断并不难,通过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可以初步发现生病部位及性质,但早期诊断不易,残胃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通过多年研究认定首次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应定期胃镜检查。随着时

5、间越长,发病率也越高,大多数在术后10-15年之后发病[1]。残胃癌的发病率国内报道为1%-5%[2]。故对残胃癌致病因素探讨很重要,只有弄清病因,才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质量。本组中Ⅰ5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66.8%。2.1致病因素2.1.1首次胃大部分切除术式胃大部切除术后频发残胃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研究表明与首次胃大部切除术式是密切相关的,对不同术式的胃肠吻合术后,返流量研究表明[3]:不同的胃肠吻合术式返流程度有差别,返流量最高为毕Ⅱ式吻合,其次为毕Ⅰ式吻合,最低的为Roux-en-y吻合。这与临床上发生于

6、毕Ⅱ式残胃癌多于毕Ⅰ式,Roux-en-y最少的事实是相符的。胃大部切除后发生生理变化,因失去幽门抗返流作用,使得胆汁和碱性肠液返流入胃,使胃内pH值升高,细菌孳生易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其次胆汁内胆酸在胃内细菌作用下可产生脱氧胆酸和胆石酸,两者均有致癌作用。同时由于碱性肠液、胆汁等长期返流、浸泡,引起吻合口附近胃粘膜发生肠胃炎、肠腺化生、腺体囊性变、不典型增生,腺瘤样变,以致癌变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组中既往胃大部切除术式为毕Ⅰ式4例,毕Ⅱ式14例,提示残胃癌的发病率与胃大部切除术式引起返流程度密不可分。2.1.2幽门螺杆菌(HP)

7、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促使肠胃癌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认为HP感染与肠胃癌发生有密切相关性:①HP感染引起粘膜炎症损伤,使细胞更新加快,增加DNA损伤的机会,易受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癌物作用而发生转化。②HP感染时,炎症区自由基起氧化物生成增加,可引起细胞过氧化损伤,而引发细胞癌变。③5HP本身可产生多种酶类和毒素造成细胞的DNA损伤,导致一些抑癌基因减弱和癌基因表达,产生内源性突变物,通过复制错位,基因突变而致癌。④HP感染可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值升高有利于分解硝酸盐的细菌繁殖,导致亚硝酸盐与N-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产生的增加。本

8、组中有13例有HP感染,占残胃癌72.2%。2.1.3不吸收缝线残存及异物反应在胃肠吻合过程中,残胃内丝线残留刺激局部发生组织反应,引起不同程度残胃吻合口炎及粘膜损害,在缝线残留处有明显炎症、糜烂、溃疡、肉芽肿等改变。在纤维镜下可见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