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

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

ID:35195346

大小:16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1

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_第1页
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_第2页
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_第3页
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_第4页
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三届“小机灵杯”数学竞赛初赛试题(五年级组)时间:60分钟总分:120分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1.“几何学”起源于割地法或测地学。()【答案】√几何学:简称几何,是研究空间区域关系的数学分支。“几何学”这个词,是来自阿拉伯文,原来的意义是“测量土地技术”。名称来源:几何这个词最早来自于阿拉伯语,指土地的测量,即测地术。后来拉丁语化为“geometria”。中文中的“几何”一词,最早是在明代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时,由徐光启所创。当时并未给出所依根据,后世多认为一方面几何可能是拉丁化的希腊语GEO的音译,另一方面由于《几何原本》中也有利用几何方式

2、来阐述数论的内容,也可能是magnitude(多少)的意译,所以一般认为几何是geometria的音、意并译。2.远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的“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答案】√九九歌(乘法口诀):九九歌是汉族民间谚语,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汉族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九九歌的记载。最初的九九歌是从“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约在公元五

3、至十世纪间,九九歌才扩充到“一一如一”。大约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在所用的一样,从“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止。九九歌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乘法口诀。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3.数论最初是从研究整数开始的,所以叫作整数论。()【答案】√数论:是纯粹数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整数可以是方程式的解(丢番图方程)。有些解析函数(像黎曼ζ函数)中包括了一些整数、质数的性质,透过这些函数也可以了解一些数论的问题。透过数论也可以建立实数和有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有理数来逼近实数(丢番图逼近

4、)。按研究方法来看,数论大致可分为初等数论和高等数论。初等数论:是用初等方法研究的数论,它的研究方法本质上说,就是利用整数环的整除性质,主要包括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高等数论:包括了更为深刻的数学研究工具。它大致包括代数数论、解析数论、计算数论等等。4.商高是中国古代西周初期的数学家,他被称为是“勾股定理”的最早发现者,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晚了好几百年。()【答案】×商高:西周初数学家。约与周公旦同时期人。在公元前1000年发现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早于毕达哥拉斯定理五百到六百年5.“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在世界数学史上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答案】√

5、孙子定理: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见同余)的方法。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又称中国剩余定理。二、填空题(6-10题每题5分,11-15题每题8分,16-20题每题10分)6.已知下面两个关于x的方程:6(x+8)=18x;6x-2(a-x)=2a+x有相同的解,则a=()。考点:参数方程【分析】代入第二个方程,解方程7.一件商品如果打对折与打七折价格相差81元,那么这件商品打八折的价格是()元。考点:经济问题【分析】解:设定价为x元,则打八折:元8.以下四个数1307674368000、1307674368500、1307674368200、1307674368010,只有一个恰为1至1

6、5这十五个整数的乘积。这个数是()。考点:整除的综合应用【分析】观察发现,上面的四个数只有末三位不同。在15!中:含有2的个数11个;含有5的个数3个,所以末尾必有3个0,这个数是13076743680009.×++=()。考点:循环小数化分数【分析】10.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最大角是最小角的4倍,那么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差是()度。考点:等腰三角形【分析】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有两解:或11.我们规定:a@b=a×(a+1)×…×(a+b-1)。已知x@y@2=420,那么y@x=()考点:解方程与定义新运算【分析】设,则即答案:20!或12012.从甲地到乙地的路只有上坡与下坡,全

7、程21千米。如果上坡的速度是4千米/时,下坡的速度是6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需4.25小时,那么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小时。考点:行程问题,方法—列方程、假设法【分析】假设甲→乙全为上坡:每下坡算成上坡,多算下坡甲→乙:上坡,下坡乙→甲:上坡,下坡,共用时13.如果三位数m同时满足如下条件:①m的各位数字和是12;②2m还是一个三位数,且数字和是6,这样的三位数m共有()个。考点:数的拆分,计数,枚举【分析】仍为三位数且数字和为(偶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