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ID:34887520

大小:2.76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3-13

上传者:U-56225
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1页
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2页
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3页
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4页
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学校代码:10140密级:公开学号:4031230251(£$八香LIAONING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THESISFORMASTERDEGREE论文题目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ResearchonChina’s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英文题目fromthePerspectiveofAsymmetry论文作者:李文雯指导教师:李淑云教授专业:国际政治完成时间:二〇一五年五月 辽宁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论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进行了标注,并表示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辽宁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学校须按照授权对学位论文进行管理,不得超越授权对学位论文进行任意处理。保密(),在_年后解密适用本授权书。(保密:请在括号内划“V”)授权人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妙日日期:別上年彳月7>日 申请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非对称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ResearchonChina’s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Asymmetry作者:李文雯指导教师:李淑云教授专业:国际政治答辩日期:2015年5月16日二○一五年五月·中国辽宁II 摘要随着全球相互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已不再局限于军事、经济、政治等传统领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新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及政治影响力,在国际环境规则的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企图通过环境问题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解决好自身的生态问题,就是对解决全球环境做出的最大贡献。首先,本文将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引入环境问题的研究之中,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领域中不对称的地位。由于发达国家很早完成工业化进程,在经济技术水平、环境治理能力及国际话语权方面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这种不对称的关系使得双方在全球环境问题中的观点与立场截然不同,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分歧。其次,本文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与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非对称的环境中,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利益诉求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其内部矛盾与分歧凸显。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冲突与竞争一直不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散布“中国环境威胁论”,损害我国环境大国的形象;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经济发展;还向我国转嫁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从中国自身出发,我国必须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在协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要尽可能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步调一致,加强内部团结与统一,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够在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博弈中持有谈判的主动权,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在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时,应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对话。将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与环境治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我国的人口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劣势,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关键词:非对称性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IV ABSTRACTWiththedeepeningofglobalinterdepende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arenolongerconfinedtotraditionalareasofmilitary,economic,political,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blemshave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andbecomeahotissueininternationalrelations.Developedcountriesrelyontheireconomicadvantageandpoliticalinfluence,dominateth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rules,attempttolimittheeconomicdevelopmentofdevelopingcountriesthroughenvironmentalproblems.Asthelargestdevelopingcountry,Chinamustvigorouslystrengthenitsown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hinasolvesitsownecologicalproblem,istomakethegreatestcontributionofthesolutiontoglobalenvironment.Firstofall,thispaperputstheasymmetricinterdependencetheoryintotheresearchofenvironmentalproblems,analysisofthe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asymmetricalstatusinthefieldofenvironment.Intermsofeconomicandtechnicallevel,environmentalgovernanceandinternationalvoice,developedcountriesareaheadofdevelopingcountries,thisasymmetrymakesbothsidesholddifferentpositionsinthe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resultinginaseriesofdisagreements.Secondly,thepaperdescribestheevolutionofChina'secologicalcivilizationidea,from"environmentalprotection",to"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and"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ourunderstandingofecologicalproblemsisadeepeningprocess.Intheasymmetricenvironment,China’secologicalcivilizationisalsofacingmanydifficulties.Withinthedevelopingcountries,becauseofthereisabiggapintheirlevelofeconomicdevelopment,interestdemands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leadingtoitsinternalcontradictionsanddifferenceshighlighted.TheenvironmentalconflictandcompetitionbetweenChinaandthedevelopedcountrieshavecontinued.Some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spread"theChineseenvironmentalthreattheory",damagingthenationalimageofourcountry;theyalsosetupthegreenbarriers,limit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Inaddition,theyalsotransfertheirenvironmentalpollution,aggravatingChina'secologicalenvironment.Finally,thispaperanalyzesthepathofChina’s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theeconomic,political,socialandanyotherfields,ChinamustputenvironmentalV protectioninaprominentpositionandvigorouslypromot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henChina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withthedevelopingcountries,weshouldkeepinstepwithotherdevelopingcountriesasmuchaspossible,strengtheninternalunityandcooperation,onlyinthiswaycanwehavetheinitiativeinnegotiationwiththedevelopedcountries,safeguardthecommoninterestsofdevelopingcountries.When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anddevelopedcountries,Chinashouldstrengthenthecommunicationanddialoguewithdevelopedcountries.Weshouldcombinethecapital,technology,environmentexperienceandotheraspectsofadvantagesindevelopedcountrieswithourpopulationandresourcesadvantages.Bothsidescomplementeachother,andultimatelyachievemutualbenefitsandwin-winresults.KeyWords:AsymmetryEnvironmentalProblems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VI 目录摘要.....................................................................................................................................IABSTRACT...........................................................................................................................V绪论....................................................................................................................................10.1选题背景和意义................................................................................................10.1.1选题背景..................................................................................................10.1.2选题意义..................................................................................................10.2研究现状............................................................................................................20.2.1国外研究现状..........................................................................................20.2.2国内研究现状..........................................................................................30.3研究方法............................................................................................................50.4创新点和难点....................................................................................................51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研究综述..................................................................................71.1相互依赖理论....................................................................................................71.1.1相互依赖理论的缘起..............................................................................71.1.2相互依赖理论的内容..............................................................................71.2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91.2.1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内容..........................................................................91.2.2非对称相互依赖的运用........................................................................102全球环境问题中南北关系的非对称性分析............................................................122.1全球环境问题概述..........................................................................................122.1.1全球环境问题的定义............................................................................122.1.2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122.1.3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142.2南北关系非对称性的具体表现......................................................................152.2.1国家经济实力的不对称........................................................................15IV 2.2.2环境治理能力的不对称........................................................................162.2.3国际话语权的不对称............................................................................172.3南北关系非对称性的主要根源......................................................................192.3.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分歧................................................................192.3.2限制主权与尊重主权的分歧................................................................202.3.3共同责任与区别责任的分歧................................................................213非对称视角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233.1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演变..............................................................................233.1.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33.1.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43.1.3提出生态文明建设................................................................................243.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与分歧凸显..........................................................263.2.1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263.2.2气候谈判中利益分化............................................................................273.3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冲突与竞争加剧..............................................................283.3.1散布“中国环境威胁论”....................................................................283.3.2设置绿色贸易壁垒................................................................................293.3.3转嫁生态环境污染................................................................................304非对称性视角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324.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324.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24.1.2完善生态法律体系................................................................................334.1.3发挥公众参与作用................................................................................344.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协商与合作..................................................................354.2.1提供经济技术援助................................................................................354.2.2构建区域合作机制................................................................................364.3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沟通与对话......................................................................374.3.1倡导“中国环境贡献论”....................................................................374.3.2发展绿色低碳经济................................................................................38V 4.3.3共享生态治理经验................................................................................39结束语..............................................................................................................................41参考文献..........................................................................................................................42致谢..................................................................................................................................4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8VI 图表目录表目录表3-1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文件及内容...............................................24表3-2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文件及内容...................................................25VII 绪论0.1选题背景和意义0.1.1选题背景20世纪中叶后,环境问题迅速从个别国家或个别区域的环境污染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环境恶化,成为关系到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国际问题。环境问题不同于人类以往碰到的任何社会问题,这不仅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和面临后果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产生的根源与人类的文明方式发生冲突。由此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不会很快从根本上解决,反而会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如今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紧缺,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显然不能继续遵循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必须尽快改变现在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的供给能力并且格外注意环境的容纳能力,始终坚持贯彻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同共进,在生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继续发展工业文明,又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0.1.2选题意义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世界各国相互协作和步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无法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也无法保证全球的发展和繁荣。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文明中后期,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还无法发挥主导优势,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必须探索“绿色”突破点,即——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能够帮助我们在认清生态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加强内部团结,谋求外部合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的生态问题进行治理,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进行防控。本文将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引入环境问题的研究之中,一方面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领域的非对称地位,鼓励中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变附属地位,加强对自身生态环境的治理,让中国以绿色大国的姿态站在世界面前。另一方面呼吁中国学者重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填补环境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的空白。1 0.2研究现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给予环境问题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只是罗列出国家、区域乃至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而对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对策研究的较少,关于环境非对称相互依赖的理论成果几乎一片空白。下面笔者就其研究现状做以下具体综述。0.2.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的研究如何科学准确的界定相互依赖理论的概念,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分歧主要在如何使它更好地应用到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上,然而所有学者都认为各国①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都出现了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相互依赖可以②定义为“国家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这是学术界较权威的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国际关系中,并不是所有的相互依赖关③系都是均等的,这需要“通过‘敏感性’与‘脆弱性’来进行评定”。崔守军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很少表现为完全均等相互依赖,大部分情况下,各国的关系④都是不对称的。”2、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国外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只有一个地球》是国外一本较早阐述环境⑤问题的著作,里面写到“良好的环境是社会的公共财富。”麦克迈克尔在《危险的地球》中写到“我们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必将导致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每况愈⑥下的环境中生存”。肯尼思·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也提到“四‘P’问题——贫穷(poverty)、人口(population)、污染(pollution)和核扩散(proliferation),并认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无法由某一国家独立承担,而只能⑦由多个国家共同完成”。JaredDiamond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影响》,文中对中国如何改善环境提了六点意见:“一是制定环境法律与法规;二是动用市场方式治理环境;三是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四是增加①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1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③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36④崔守军.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考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5)⑤[美]芭芭拉·沃施、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75⑥[英]A·J·麦克迈克尔.危险的地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⑦[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6-2272 ①教育投入;五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六是各国之间进行环境合作。”RoyMorrison在《生态文明是一种选择》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追求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文明。②刘经纬和孙天阳在《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了《非传统外交——中国生态外交》一文中提到“中国生态外交的瓶颈包括:中国的环境威胁论;绿色壁垒和引进外资③问题。”AlanD.Hecht等人在《创造我们想要的未来》一文中指出“如果各国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与人口根源,那么在改善环境问题上能够取得一定的④进展。”PratapBapusoLad写的《全球环境问题》中罗列了全球主要的环境问⑤题,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影响及解决办法。DuncanLiefferink和MikaelSkouAndersen在《绿色成员国在欧盟环境政策制定中的战略》一文中写到“德国、丹⑥麦、荷兰被视为最具环保意识的成员国,是欧盟环境决策中的发动机。”AlexanderCarius在《生态和平建设》的论文中提到“由于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复杂的相互依⑦赖关系,合作可以使利益相关者都获益。”0.2.2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环境外交与国际环境合作,大部分的学者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和特点分析的很透彻,但是对如何进行生态治理却少有研究,而对生态建设的发展路径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现将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以下分类与概述。1、关于环境非对称性的研究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实力不对称,双方在全球环境问题中存在很多矛盾与分歧,对此,很多学者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在其著作和文章中进行了分析。如:丁金光在《国际环境外交》一书中强调南北双方在环境领域中的矛盾主要包括:“环境恶化的主要责任问题;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主权问题;⑧环境剥削问题”。蔡拓在《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一书中认为南北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历史责任问题;二是环境与发展的先后问①JaredDiamond.China’senvironmentinaglobalizingworld.Nature,2005(6)②RoyMorrison.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Alternative.http://www.puc.nh.gov/EESE%20Board/Reference_Library/Ecological%20Civilization%20is%20the%20Alternative%20-%20By%20Roy%20Morrison.pdf③JingweiLiu&TianyangSun.NontraditionalDiplomacy---ChineseEcologicalDiplomacy[J].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2009(3)④AlanD.Hecht.PolicyDebate:CreatingtheFutureWeWan.Sustainability:Science,Practice,&Policy,2012(8)⑤PratapBapusLad.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GoldenResearchThoughts,2013(3).⑥DuncanLiefferinkandMikaelSkouAndersen.StrategiesofthegreenmemberstatesinEUenvironmentalpolicy-making.JournalofEuropeanPublicPolicy5:2June1998:255⑦AlexanderCarius.EnvironmentalPeacebuilding.adelphireport,2006(1)⑧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8-563 ①题;三是环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四是环境保护的实现途径问题。”张海滨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一书中提到南北双方的主要矛盾在于不②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程湖在《国际论坛》上发表的《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南③北关系》、孙文珺和戴玉才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发表的《国际环境合作中④的南北问题》也阐述了这方面的观点。2、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在有关环境问题的著作中都对环境问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高中华在《环境问题抉择论》中将环境问题定义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需求与影响,⑤超过了它的容量和承载力,或者产生不利于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的环境效应。”还有一些学者在学术期刊中总结了全球环境问题的特征,如:张海滨在《论国际环境保护对国际主权的影响》一文中提到环境问题具有扩散性、区域性和全球性⑥⑦的特点。而张骥子《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当代国家主权的影响》一文中也认为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这与张海滨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他还提出环境问题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并对现实生活构成严重挑战。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分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如:徐再荣在其著作《全⑧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中,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马杰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中认为“环境问题不仅具有经济利益,还具有⑨政治利益,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复杂的国际问题”3、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视角进行分析,只有很少的学者从国际政治关系的角度入手对生态文明的路径进行分析。一些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上,总结它们的生态治理经验,希望借此来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如:李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发达国家的绿色生态理念及其指导下的生态实践对中国⑩的启示。徐冬青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取向》一文中,不仅①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26-127②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4③程湖.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南北关系[J].国际论坛,2000(5)④孙文珺,戴玉才.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南北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⑤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70⑥张海滨.论国际环境保护对国际主权的影响[J].欧洲研究,2007(3)⑦张骥子.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当代国家主权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⑧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⑨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16⑩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4 总结了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经验,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对策建①议。对于中国应该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一些学者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应采取的对策及选择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如:谷树忠等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一文“从目标层、路径层和策略层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国生态②文明建设的路径。”祁长松在《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一书中认为“公众较高③的环保理念是搞好生态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在总④论中也提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总的来说,国内外对环境问题非常关注,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是大部分学者只是提出了问题,少有学者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更没有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主张和路径选择提出过多的主张。此外,多数学者在环境治理方案的研究中,只从本国利益出发,没有考虑到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这种观点与做法较为片面。既然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那么就需要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来研究。0.3研究方法一、案例分析方法,本文选取环境问题中的典型案例——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分析不同利益集团在气候谈判中的不同立场。由于各个利益集团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不同,因而在气候谈判中,他们会有不同的优先选择,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矛盾与分歧。二、比较分析方法,本文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中的不同观点与立场。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环境治理能力、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明显胜于发展中国家,因而双方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责任与区别责任、限制主权与尊重主权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与冲突。0.4创新点和难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在国际关系中,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较新的、值得研究的对象。而各国之间在环境领域的相互依赖关系更是一①徐冬青.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取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6)②谷树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③祁长松.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73-116④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 个少有人研究的崭新的课题,用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研究环境问题,视角独特,是本文最突出的创新点;第二,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领域中不对称的具体表现与不对称的根本原因,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的难点在于:把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应用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中,目前还鲜有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论述,笔者尝试把这一理论应用在环境领域,无论是搜集资料还是理论分析,都将面临诸多难题。另外,从全球环境问题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不仅需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全面分析,还需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需要进行整体的研究与宏观的理解,这也是本文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6 1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研究综述1.1相互依赖理论1.1.1相互依赖理论的缘起相互依赖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7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理查德·库珀(RichardCooper)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相互依赖理论进行了理性思考与科学分析,他认为各国在经济层面上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并且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将会导致其他国家敏感性的增强。卡尔·多伊奇在其著作《国际关系分析》一书中指出,对国际关系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只以自己国家为中心。肯尼思·华尔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脆弱性相互依存的理论,他在1970年发表的《相互依存的神话》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离开一个固定的关系,必将付出一定的代价,它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就是衡量其依赖程度高低的标准。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是该理论的典型代表之作,对日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起到了引导性作用。书中指出:“国际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一方的行动对另一方产生影响,即以双方行为相互制约为特征的情①形。”需要注意的是,相互依赖并不一定能够使双方同时获利,也不是所有的相互依赖都是均衡的相互依赖,在彼此的相互依赖过程中,一方的实力有可能高于另一方,这就使得双方的依赖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对不同的国家而言,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同,所付出的代价也就不同,取得的效果与达到的目的自然也不同。因此,通过比较各国相互依赖关系的成本与收益状况,可以将相互依赖分为对称相互依赖和非对称相互依赖。1.1.2相互依赖理论的内容相互依赖的理论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提升,已经从一些零散的观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八个方面:(1)强调国家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依赖性的高低决定制约性的强弱,一国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7 ①越是依赖另一国,另一国对它的拘束力就越强。”要想保持双方关系的稳定与持久,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彼此间的相互制约程度。(2)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如今,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不是单一的一国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可能最初只是发源于一个工厂或国家,但是经过慢慢扩散却会危及一片区域甚至整个世界。(3)传统的国家安全、经济贸易、军事战略等“高级政治”逐步向能源安全、②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低级政治”过渡,而且随着国家间沟通与对话的增多,相互关系日益紧密,很难区分孰高孰低。(4)主张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必须打开本国市场,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为自己所用,反对任何以保护本国市场而设定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在环境领域中,通过设置绿色壁垒阻碍其他国家产品出口的行为更是不可取的。(5)弱化武力在国际矛盾与冲突中作用。对于国际上的很多问题来说,武力解决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不仅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与团结,也不利于人民生活的安稳与幸福,各国更趋向于采用谈判或协商的手段解决问题。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武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会进一步加重环境的负担,唯有各国合作与协商,才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6)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除了国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外,各种环境非政府组织,环保人士纷纷参与其中,并且它们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对环境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效果。(7)国家间的紧密联系将弱化部分国家主权。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一国的内部问题,往往能够跨越边界影响到其他地区,因此,各国在做出政治决策时,既要考虑本国利益,也要兼顾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利益。(8)通过比较各国付出代价的大小,“可以将相互依赖分为均等依赖、绝对③依赖和非对称相互依赖”。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力量没有绝对的均衡,也没有绝对的制约,因此也几乎不存在均等和绝对依赖。由此可见,非对称相④互依赖是适应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的科学的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体系的客观现实情况,已经成为国际社①姜永泉.相互依存理论、世界多样性理论:国家关系伙伴化得理论基础[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②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36③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4④李茜.反思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理论[J].国际论坛,2000(3)8 会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相互依赖理论明确指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日益增强,这种涵盖各个领域的全局性特点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全球视野,提高了人们的全球意识。此外,由于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加强,使得国家、国际组织、企业甚至是人民大众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都将不断加深。由此看来,未来的国际社会不会是分裂的、隔离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将成为国际社会相互关系的本质要求。1.2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1.2.1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称的,这使得国家间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权力政治色彩。阿姆斯特朗指出:“依赖是权力的基础⋯⋯小国依赖大国就导致大国对小国行使权力”。“不对称相互依赖与这种情况极为相①似,依赖性小的一方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发挥其优势水平,可以操纵相互依赖的关系的进展,并将其作为权力的筹码与依赖较多的一方进行讨价还价,以此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造成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不平等,导致双方在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现象使权力继续作为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因素发挥影响力。基欧汉和奈认为,不对称的相互依赖是一方获得权力来源的基础。“衡量双方关系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以及依赖程度的强弱,可以通过分析②双方敏感性与脆弱性的大小来判定。”。敏感性是指“在某种政策框架内所做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③有代价的变化的速度多快?所付出的代价多大?”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应对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对社会及政府的影响是衡量敏感性的标准之一。“这里的“某种政策框架内”指的是各个国家的国内政策和相关的国际制度;“变化”指的一国改变国内政策时,另一国也将采取行动以应对这种变化速度的快慢,简而言之,即一国变化引发另一国的变化;“代价”指的是一国的政策或者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改变时,④对另一国相关利益造成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脆弱性是指“行为体因外部事件(甚至是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强加的代价而①李茜.反思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理论[J].国际论坛,2000(3)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④吴伟平.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与脆弱性辨析[J].社会科学,2010(4)9 ①受损失的程度。”即一国在面对外来威胁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或者是制定新的政策加以应对,那么该国在适应这种变化并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及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这里所谓的“外部事件,主要是指当他国在政治、经济或者军事等方面发生变化时,本国必须采取行动,避免或者是缓解这种变化对本国造成的破坏或者打击,本国可以通过改变国内的政策或者对国际制度进行调整,尽可能降低所遭受的损失。所谓“付出代价”,“就是本国在应对外部变化时,无论其采取经济手段、政治手段还是军事手段,都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②还需要承受可能带来的间接损失。”基欧汉和奈在其著作中也指出,“在一段时间内,一国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做出调整所付出的代价是衡量脆弱性相互依赖的标③准”。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适用范围很广,涵盖各个领域,本文将把这种理论带到环境领域中加以研究。1.2.2非对称相互依赖的运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带有依赖性质的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每个国家都希望付出较少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益,使自己在相互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发挥主导优势。各国之间协调与合作、沟通与对话的同时,也面临着竞争与矛盾、对立与冲突。现实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④家是一种典型的强国与弱国、富国与穷国的关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它们之间这种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但不会改变,反而会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尽管国际关系中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加深,但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贫困潦倒,在国际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这些国家对国际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并不会随着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而有所改观,它们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对它们资源的依赖,这种依赖明显带有不对称的性质,特别是在金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发达国家往往是工业的领先者和技术的创新者,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是原料的提供者与技术的模仿者,由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日趋先进,可以通过开发新的能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低。由此看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对称地位必将影响双方在未来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发展关系。从双方优势互补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紧密并具有合作的基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②吴伟平.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与脆弱性辨析[J].社会科学,2010(4)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④王传宝.相互依赖理论与全球化时代的南北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2002(5)10 础。“发展中国家极为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又正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①所需要的”。但是,如果发达国家继续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将进一步恶化,很可能引发许多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难民、动乱等,进而连累发达国家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绝不可能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动荡的基础上。因此,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尽最大努力作出相应的妥协,发达国家应该改变其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立场,兼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正视自己国家内部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和调整经济结构,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入全球化进程中,而不是孤立在全球化进程之外。只有这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才有可能改变,才有希望形成平等、公正、和谐的国际关系。①孙建中.论国际间相互依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1)11 2全球环境问题中南北关系的非对称性分析2.1全球环境问题概述2.1.1全球环境问题的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不可控的自然原因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等,或是是由于不恰当的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如: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森林锐减,生物灭绝等等,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如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没有战火,没有硝烟,却如同战争一样,残害着地球上的生灵,给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全球环境问题是环境问题在范围上的扩大与延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逃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总的来说,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环境问题不断国际化。最初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发源于某个特定的区域,然后慢慢扩散开来,超出国界,危害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安全。例如,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等,其影响涉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此外,全球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能解决的问题,整个国际社会必须达成共识,相互协调,进行国际环境合作,唯有这样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第二,环境问题趋于政治化。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各国在环境领域中的活动日渐频繁,有关环境问题的会议、谈判、外交越来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然而,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共同责任与区别责任等方面存在矛盾与分歧,环境问题时常引发各国之间的冲突与斗争。这些都表明,全球环境问题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第三,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如今人类已经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但历史上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地球上积累、组合,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就其全球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来看,它不仅威胁当代人的生活和发展,对后代人同样造成威胁。此外,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漫长的时间,要想恢复全球变暖、荒漠化等问题,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2.1.2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一、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地球上的资源容不得人类无节制的开采与利用,人口过度膨胀的结果必将导致12 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总人口已经超过70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导致它们的人口增长问题更为严重,而且由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人口的数量与规模也较难控制。一个地区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必然需要从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生存所需资源,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生活垃圾与废物,人类对资源的过度需求与消耗将超过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和净化废物的能力,从而造成生存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两难困局。二、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公有资源具有共享原则,即各国有分享自然资源的权益,同时也有管理和保护这些资源不受污染的义务。在国际公约中,对于利用南极、外层空间等公有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都有明确的规定。早在1959年通过的《南极条约》中规定:“人类可以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调研,但是必须以促进世界和平为目的,任①何国际争端与冲突都不应在南极洲发生。”1967年签订的《外层空间条约》中规②定“各国不能将外空占为己有,对于外层空间的利用应避免破坏地球环境”。加勒特·哈丁的《公有地悲剧》中总结出:人类对世界公共资源的无节制使用将导致公共资源过早枯竭。因为当一部人使用公共资源并获得环境利益的同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这部分资源,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其他人,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给一些岛国带来灭顶之灾,如马尔代夫的平均海拔只有1.5米,如果全球持续变暖,马尔代夫将从世界上消失。此外,环境资源还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基础上,是不可持续的,其结果就是全球环境的不断退化。三、环境问题的政治根源当前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国际政治问题,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根源,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根源表现为不平等性国际政治体系。在国际政治体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方强势一方弱势,双方地位明显不对称,这种不平等的国际政治体系对全球环境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往往在环境领域也占有优势,目前很多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以及环境领域的谈判大多是在发达国家的操纵之下完成,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球环境领域中公平性的实现。①万以诚.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69②国际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大会重要文件选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2513 发达国家通过大量掠夺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了工业化进程,他们应该是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国,但是,他们对自己一个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则另外一个标准,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环境秩序,阻碍了世界各国在环境治理中合作的积极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进行广泛的环境合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环境合作必定要重新分配全球自然资源与各国的环境容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发达国家的环境①利益。”因此,发达国家并不愿意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的环境合作,这就很难从根本上缓解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2.1.3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一、环境问题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的统一,两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国家的根本属性。在环境领域中,主权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环境主权强调“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参与环境事务的权力,各国有权按照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利②用本国资源,但是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在处理环境事务时,环境主权实质上是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是对国家主权绝对性、不可分割性的一种弱化和限制。由于环境问题具有跨国界的特征,单靠各国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开始参与环境事务,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各国绿党、民间环境团体等各种环境组织在参与环境事务的过程中③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这些权威性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分享和限制了国家主权。除了社会组织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外,各国的公民对处理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广泛参与其中,使得政府在利用国内资源、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遵从群众的意见,进一步导致国家主权的行使主体和行使度大大弱化。此外,环保责任的国际化要求日益突出,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与干预下,一国的环境行为应本着对国际负责的态度,不影响其他国家的资源利用及全球的生态平衡。由于一国在行使主权时需遵照国际环境公约,使得各国国家主权受到各种各样的国际准则、规范、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因此,各国必须在保证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在环境领域对主权做出适当的调整,适应新时期国际社会的新要求。①丁金光.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②王晓梅.全球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8(5)③李双歌.论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1514 二、环境问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着新的复杂的全球性安全问题,安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政治安全,涉及文化、环境等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内容也进一步扩大,当今的国家安全不仅包括军事、政治与经济安全,还包括资源、环境安全等多个方面,是它们的有机结合,统称为“综合安全”。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对各国传统安全的破坏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它给世界各国及其公民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对一些岛国和沿海地区的威胁是最大的,很可能威胁其生存权益。其次,环境问题是国际冲突爆发的重要因素,容易引起紧张的国际局势,如今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各国都想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它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争夺,往往引发冲突甚至是战争。此外,资源的短缺造成大量的环境难民,这些难民跨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如果安置不妥,不仅会加剧原来国家的动荡,还会给涌入国乃至周边地区带来不安和压力,很可能导致地区性冲突。由此可见,在世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问题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环境安全被各国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成为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环境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环境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环境威胁视为一种新的安全威胁并在政治层面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发达国家制定环境安全战略目标时,“发展中国家还在与贫困落后做斗争,在经济落后与环境恶化的双重打压之下,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已经认识到环境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却力不①从心,没有过多的经历全身心投入到制定环境安全的战略中。”因此,对发达国家而言,环境安全是维护安全利益、巩固主导地位的基本保障,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安全是改善落后现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2南北关系非对称性的具体表现2.2.1国家经济实力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南北双方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被迫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他们的初级产品以换取发达国家昂贵的工业制成品。由于经济落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依赖性和脆弱性较高,发达国家的任何经济调整①王茂涛,彭庆刚.环境安全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M].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 都会让发展中国家无所适从,进而导致南北双方在国际贸易中利益非均衡分配,结果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早期殖民主义的侵略,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贫困落后的状况,历史和现实迫使他们必须选择发展经济来解决温饱问题,而他们唯一具备的发展条件就是大自然的馈赠使它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它们把宝贵的自然资源出口到发达国家来换取经济增长,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进一步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加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追随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工业化模式,实行向自然索取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艰难的与贫困落后抗争,根本无暇顾及环境资源的枯竭,而发达国家已经过上了享受型的生活,他们更担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①危害,更关注的是如何保护生态资源。”冷战后,环境问题日益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出于对自身环境安全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展开外交攻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因而在环境规则的制定中,发展中国家往往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也无法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即使是客观理性的提议也很少被发达国家采纳,因而在环境领域它们只能听从发达国家的指挥。而发达国家的强硬姿态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的,它们往往是环境规则的制定者,在国际环境会议中,它们不顾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困难与客观情况,一味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标准,“制定对自己有利的环境条约,强制发展中国家遵守与执行,或者改变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制度安排,按照自己的意愿②行事,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条约与规则的约束”,无法全力加速经济发展进程,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的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进行环境合作的积极性,更打击了发展中国家参与保护环境的热情。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全然不顾环境问题,而是在经济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发展经济才是首要任务,只有经济发展壮大,才能够在环境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环境会议中尽可能多的发出自己的声音,改变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条件的环境规则,尽早摆脱发达国家在环境领域的干预与控制。2.2.2环境治理能力的不对称经济实力的不对称直接导致双方在环境治理能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早,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与环境法规,大力增强①钱箭星.可持续发展中的南北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1998(5)②任雪萍,杨素群.论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南北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16 监管力度,给整个社会营造了一个严肃的环保氛围。此外,各种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与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整体的环保意识。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给环境保护以高度的重视,在它们整体发展理念里,解决贫困问题才是第一要务。在环境治理方面,发达国家拥有更加先进的环保技术与环境管理经验,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如今它们的环保产业已经快速发展成为其“朝阳产业”,更为突出的是,通过环保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它们已经把重点放在对环境问题的预防①上”,从而降低日后环境问题的发生概率。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往往比较脆弱与敏感,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更是无法在环境保护领域给予过多的资金投入,虽然人口资源丰富但却缺乏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科技人才,工业化加速前进但是并没有给环保产业过多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往往承载着过多与自身实力不相称的环保义务,因而环境问题有增无减。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在率先完成国内环境污染治理、开发环保技术后,将其余的环境污染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通常将破坏自然资源的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再通过进口的方式满足自身需求,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又能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倡导清洁生产,但是他们的造纸业却是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纸浆来维持的,而发展中国家缺乏相关技术,无力解决纸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污染问题,导致森林面积锐减和水土流失。可见,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手段是以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为前提的。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投资后在本国进行加工生产,是在消耗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承担过高的环境成本,而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制成品也享受到了环境利益。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发达国家虽然在近期过多的抢占了全球资源,但是自然资源的破坏将引起一系列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生态恶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幸免,总有一天会威胁到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益需求。2.2.3国际话语权的不对称国际话语权就是指“一国凭借自身的经济政治或者军事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按照自己的国家利益制定标准与规则,并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念与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做出判断与评定,从而掌握在国际关系②中的主动权”,免受他国干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国围绕环保、气候等环①卢静.环境问题与南北关系[J].外交学院学报,2003(3)②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17 境问题的话语权争夺越来越激烈,只有在环境领域具有充分的话语权,才能够主导环境事务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明显不对称。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进行了多次磋商与谈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责任分担、减排标准、资金技术援助等问题,进行了艰难的协商,仍然存在分歧。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度增长与经济的加快发展,在工业化生产中不可避免的要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无法否认只能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增长,扩大煤炭与石油的消费,在世界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①的40%多。”但是“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过去的工业化也消耗了过多的化石燃料,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时间跨度上超过发展中国家。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的人们普遍过着享受型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也高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导致它们的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发展中国家高出不止十倍。”此外,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往往是一种基本需求,是为了生存而不可避免的排放,而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却是一种超出生存需求之外的具有更高要求的奢侈性排放。因此,可以断定发达国家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始作俑者,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与现实,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积极主动的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指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采取行动,单靠发达国家的努力也是徒劳。它们强调环境的整体性,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共同承担责任,它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想通过制定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节能减排要求,遏制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的势头,增加其工业制成品的环境成本,降低其在国际贸易中整体竞争力,在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能保护本国的市场。在技术转让与财政援助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最初希望发达国家承诺以“特许和优惠条件”提供技术转让,能够让发展中国家负担得起。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遵守约定,而是在援助问题上寻找各种借口,不仅拖延资金的援助,还在技术援助中提议以技术合作代替技术转让,声称这是为了保护国家知识产权,鼓励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气候谈判中的发言权,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少承担或者不承担节能①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12②邵锋.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际利益与中国的方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4)18 减排的义务,推迟甚至放弃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不但没有给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反而还进一步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步伐。2.3南北关系非对称性的主要根源2.3.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分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一方面,经济的过度发展可能会危害到生态环境,但也能提升环境治理的能力,为保护环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保护环境能够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在生产过程中免受资源及生态的约束,进而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发展中国家强调经济发展的优先性,认为经济发展应该排在环境保护的前面,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及其他物质条件,加大力度对环境进行治理。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条件贫困落后,而且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它们更希望尽早摆脱贫困问题。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出卖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来实现的,由于缺乏科技人才,缺乏创新技术的研发,它们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只能过度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导致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之,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低的特点,将在国内无法生产的一些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这些企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于人口过度膨胀的发展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发展经济的较好的条件。然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利益面前,选择了利益,必将在日后尝到自己酿造的苦果。所以说,“对于连温饱都不能完全解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①大谈特谈环境保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发达国家则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发展应该让位于环境保护。在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筹备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发言提纲都具有明显的“重环境、轻发展”倾向。发达国家虽然承认它们过去的工业化加重了整体的环境污染,在历史层面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威胁,但是,它们更加突出强调发展中国家正在揭起工业化浪潮,对环境构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急剧膨胀和贫困问题的加深,对环境的危害也要大于发达国家。它们要求发展中国家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放缓经济发展的步伐,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发达国家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条件、环境治理①程湖.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南北关系[J].国际论坛,2000(5)19 能力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宣扬环境保护,并且在国际环境领域的行动中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想借环境保护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2.3.2限制主权与尊重主权的分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承认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环境合作共同治理,但是双方在环境合作过程中主权问题的归属上存在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在环境领域各国应尽量保持主权的完整性,充分尊重彼此的主权,不能借口环境合作而对其主权进行干涉与控制。各国对环境资源的开采与利用、环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都属于各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容不得他国过分干预。发达国家则认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共同享受着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全球环境恶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各国“必须改变以往各主权国家各自为政的状态,过去被认为是绝对的、排他的主权,在生态危机面前需要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相应的限制,①各国的任何环境行为都应自觉接受国际机构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环境主权被国际上各种环境机制,社会中的各种环境非政府组织部分的分享与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一国的主权,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主权观念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随着国际社会对传统主权的淡化,主权让渡与主权干涉现象日益突出。主权让渡主要是指“一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的最大化,将自己的部分主权转让给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但是这种行为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且能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②收回主权。”随着各国生态保护意识的深化与提升,各国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会议,纷纷参与国际环境政策的制定,大力支持国际环境合作,给主权的让渡提供了多种可能。随后,权力逐渐从各个国家转向各种国际组织,为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能力,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将一部分环境主权让渡给了国际组织及多边协定。例如,巴西在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后,“开始改变以往与自然对立的传统观念,积极谋求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应对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森林破坏严重的③问题”。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发达国家拥有一定的现实能力在环境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它们不得不在环境保护的行动中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援助,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应给①程湖.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南北关系[J].国际论坛,2000(5)②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0③[美]梅尔·格托夫.人类关注的全球政治[M].新华出版社,2000:20420 予适度的扶持,这其实也是要求发达国家间接转让部分环境主权。虽然各国为了改善全球环境,都或多或少的转让了部分国家环境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之下,被迫出让国家环境主权给相关的国家环境组织。而发达国家却在操控国际环境组织的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横加干涉。例如,应对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理应在节能减排行动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但是他们却在减排目标上与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并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发①展中国家出卖部分主权来换取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因此,对于有利于环境合作的行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做出适当的让步,但对于发达国家侵犯主权的行为则坚决不能让步。2.3.3共同责任与区别责任的分歧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分配各自的责任,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发达国家认为,在环境恶化的问题上,各国应该共同承担责任,因为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低于发达国家历史上对环境的破坏。而发展中国家持完全对立的观点,它们认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分析现状,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历史上看,上世纪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是以牺牲地球环境为代价完成的,而且历史上它们大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导致如今发展中国家资源紧缺。正如《世界资源报告》(1994—1995年)所指出的那样:“发达国家消耗自然资源并从中获②利,但是它们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大部分却由发展中国家承受。”从现实来看,如今世界污染排放总量的约70%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无论在人均排放量还是污染排放总量上均超过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具备一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有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发达国家应该在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中起带头作用。当然,发展中国家应抓紧解决国家内部贫困问题,妥善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在环境问题中拖世界的后腿,争取早日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推动作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双方的责任分担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指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都应该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共同应对环境恶化现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责任的大小问题上应该采用不同的③标准、不同的方法加以区别,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发①张骥.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当代国家主权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②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M].2007:235③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521 达国家应该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例如:有些发展中国家生态脆弱性较高,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很高,加之物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中,应当给予其适当的资金支持、技术援助及较长的过渡期等特殊待遇”,①并且“适当放宽它们承担环境责任的范围”。该原则作为指导国际环境合作的基本标准与重要原则,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其中这些问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尽可能少的承担环境责任,在环境治理中过分强调共同责任,弱化区别原则,自己承担义务的同时,还得拉上发展中国家同其一起尽环保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一原则的合理性与公正性。①姚天冲.浅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J].新远见,2010(5)22 3非对称视角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3.1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演变3.1.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1972年,中国派唐克等人出席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的外交活动。此次会议使得中国深刻的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国开始重视全国的生态恶化现象。从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逐渐进入中国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此艰难起步。1973年8月,为了积极响应我国在国际环境领域取得的理事国地位,我国在首都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是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有效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1974年5月,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环保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国的环保工作进行统一全面的管理并开展有效严格的监督。在此带动下,“我国各个省份、各个城市与地区的环境管理机构也陆续建立,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污染源调查和污染防治,并制定了保护环境的长远规划。”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律是我国在环境领域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带有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法规,对我国的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环保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1983年,我国在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环境保护以高度的重视,并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此后,环境保护作为一条重要内容被写入以后政府工作报告,极大的增强了全民的环保意识,对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89年12月26日,我国实施了新的环保法,“在1979年的试行环保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正与完善,这充分说明我国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方面取得了令人②满意的成果。”本阶段,中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我国在环境立法方面做出了重大的突破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逐渐在我国形成法律体系,这些充分表明我国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①张坤民.中国环境保护事业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②张连辉.1953—2003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4)23 3.1.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广,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一种简单的理论转变成整个国际社会的行动指南,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资源环保事业由单纯地强调“环境保护”阶段向“可持续发展”阶段推进。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也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并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表3-1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文件及内容时间相关文件主要内容1994年《中国21世纪程》详细阐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与保障。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①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②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③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阶段,我国继续重视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严格贯彻执行,更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长期的、完整的目标认真完成。我国在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它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赋予了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为深远而重要的意义。3.1.3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发达国家的严格要求与强力约束下,为了有效的解决自身的生态问题,也为了配合世界各国开①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808.htm②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做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60.htm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sbjszqh/ziliao/detail_2013_10/30/30805317_0.shtml24 展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环境大国的形象,中国积极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尽管我们党始终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是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表3-2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文件及内容时间相关文件主要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①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②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③全过程。”201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会议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④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认识和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经历了“环境保护”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不断积累之后,我们党最终找到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路,即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并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要决策。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②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2010-10-18.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12984434.html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2-11-18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新华社,2014-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6/c_119789928_2.htm25 3.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与分歧凸显3.2.1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相似,具有共同发展理念与共同的利益需求,在环境问题的处理中往往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强烈的合作意愿。其中77国集团的成立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合作的根本体现,其目的是增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与谈判能力,合理合情的阐述自己的要求与意愿,联合起来与发达国家抗争,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强的发展实力,是推动南南合作的一股不可磨灭的力量。中国虽然不是77国集团成员,但一贯重视与77国集团的合作,并与其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发展中国家以“77国集团+中国”模式在气候问题中平等协商并且联合行动,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而集体发声以求尽可能的摆脱发达国家的压制。这种集团模式在签订《京都议定书》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巴厘路线图”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集团模式在哥本哈根会议后由于部分发展中大国的崛起而开始破裂,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分歧日益凸显。在这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集团中,其内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国际地位提升的速度超出国际社会的想象,中国以每年8%—10%的经济增长速度飞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随之迅猛增长。由于人口过度膨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工业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等原因,中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据统计,“2007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①22.7%,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能源消耗的年增长率为4.5%”,并将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经济总量、温室气体排放还是能源消耗来看,中国与七十七集团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动摇了中国与七十七国集团的共同利益,使得很多成员国都认为,以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有一定的条件与能力同发达国家一起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再加上,发达国家表示,如果其他发展中国继续与中国合作,将无法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因此,对于想要获得援助的国家来说,它们“迫切希望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能够切实减排,放弃原来以发展中②国家身份而不承诺减排的原则和做法”。也正因为如此,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为了获得生存权益的部分小岛国家与为了赢得发展权益的最不发达国家,它们突出强①严双伍.中国与G77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分歧[J].现代国际关系,2010(4)②孙学峰,李银株.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13(1)26 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已经超过普通发展中国家,不能在减排目标上有所松懈,如果中国继续以较低的标准要求自己只会进一步加大它们的生存压力。为了应对压力,中国与巴西、南非、印度等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合作,形成了新的气候集团——“基础四国”,使得中国与七十七国集团之间的矛盾升级。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崛起,明显动摇了其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使其与七十七国集团在气候领域中的合作基础日渐削弱,甚至可能难以延续。3.2.2气候谈判中利益分化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各国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谋求生存权益,有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有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强大,因此在节能减排的目标上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这种分歧在发达国家的挑拨下进一步加深,甚至难以调和。目前,这些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化为“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联盟”、“欧佩克”、“基础四国”等不同利益集团。在气候谈判中,中国虽然一直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相同的立场,但是由于各国本身发展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并不能始终一致。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各国由于地理位置、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它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也不尽相同。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它们的经济水平低,因此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小,没有减排的压力,主张全面的减排工作;小岛国家联盟由于环境脆弱,海平面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大,加之自身的排放量也很小,也提出了更为苛刻甚至难以达到的减排标准,在没有考虑各国现实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给发展中大国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欧佩克成员国则担心节能减排会影响到国际石油市场,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而且经济结构与减排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故欧佩克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表现消极,一再拖延;而对中国而言,“中国既想本着为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又担心过早地承担硬性减排目标会①影响或限制其未来的经济发展空间”,在这种两难的困境下,中国很难给予世界一个明确的答复和承诺一个具体的标准。可见,中国与七十七国成员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观点与立场也很难在短期内协调成功。在节能减排目标方面,由于小岛国家联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其付出的代价过高并且承受的损失巨大,它们最担心全球海平面上升对自身生存的①肖兰兰.气候领域的“G77+中国”[J].世界环境,2009(11)27 威胁,从而导致该利益集团对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敏感。它们认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或许只是发展问题,而对于它们小岛国家而言①却是生存问题”,因此它们对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比其他各国的要求都高。早在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小岛国家就提出了1.5°C和350ppm的限排目标,②而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接受发达国家2°C和450ppm的减排要求”。中方的这一限控目标与部分小岛国家的目标要求相差较大,这使得小岛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逐渐背离发展中国家阵营,谋求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国际气候援助资金分配上,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因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小,它们主要关注自身经济发展的问题,急需国际社会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在有限的资金援助下,每个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援助。加之,“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较多的采用“市场”的方式来完成,”③这必定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的竞争。由于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政治实力等方面的优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要比小岛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获得更多的援助,这更加剧了它们对中国的不满。这些小岛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很可能为了暂时的利益向发达国家低头,成为发达国家制衡发展中国家的一颗棋子,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分化。3.3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冲突与竞争加剧3.3.1散布“中国环境威胁论”伴随着中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发展模式甚至已经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典范,中国崛起的势头日渐明朗,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方力量。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及国际话语权的迅速提升,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日益高涨。“中国环境威胁论”就在这一背景下被发达国家抛出加以利用,鼓吹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严重威胁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安危。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陆续掀起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浪潮,成为“中国环境威胁论”的主要推动者。发达国家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广大民众,都指责中国低效率的能源利用加重了全球能源紧缺现象,无论是新闻界还是学术界,都传言中国不注重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美国认为,中国对美①张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及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0(10)②曹亚斌.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小岛国家联盟[J].现代国际关系,2011(8)③严双伍.中国与G77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分歧[J].现代国际关系,2010(4)28 国的军事与经济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减弱,而生态环境威胁却不可控制的逐年上升。日本、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出于地缘政治及本国利益的考虑,对中国充满指责与抱怨,认为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很容易危及到它们的环境安全,并认为它们所遭受的酸雨、沙尘暴等问题主要来自中国,这些国家毫无根据的言论进一步助长了“中国环境威胁论”。西方发达国家散布的“中国环境威胁论”,实际上是从发达国家的自身利益需求出发,夸大了中国环境问题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环境威胁论”绝不是指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到危害他国的地步,也不能说是中国有意利用环境问题威胁他国,其中隐含着强烈的政治意图,“主要目的是限制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发展,限制中国的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容量。现实情况是,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完全可以通过环境因素掌握话语权和国际环境规则的制定权,从而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①空间。”“中国环境威胁论”试图将中国定义为过度消耗全球资源、严重污染全球环境的不负责任者,这样当中国为进一步发展经济提出环境容量要求时,一些国家便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拥有过量的环境权利,以此来拒绝中国对环境资源的正当要求,对中国进行环境遏制,限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它们却忽视了中国环②境治理方面历史不利、地理不利、发展不利的现实困难。”发达国家的这种说法,忽略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在没有对中国生态保护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的前提下,就向整个国际社会宣称中国是环境污染大国,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是不负责任的,并且“要求中国接受它们提出的各种苛刻的不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要求,严重③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步伐”,给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外交设置了舆论和道德障碍。3.3.2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是指世界各国在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准和苛刻的环境法规,对有关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的贸易行为进行管制,从而在一定④程度上阻碍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如果一国设置的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那么这种绿色壁垒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一种合理的保护手段,有利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因而应予以肯定。但是,大部分发达国家却把设置绿色壁垒作为保护本国市场并且阻碍国际市场自由竞争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①于宏源.国际气候环境外交:中国的应对[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56②范亚新.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③于宏源.全球环境治理的两重性与“中国环境威胁论”[J].国际政治论坛2008:48④王前军.国际环境合作问题分析[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629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工业化程度都比不上发达国家,因而它们的产品在环境指标方面也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严格要求。因此说,“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适用绿色壁垒,设置绿色壁垒的前提是本国国内有严格的环境制度和较高的①环境标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这样的科技水平,无法采用这种手段保护本国市场。随着传统的关税壁垒的影响力及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作用日渐退化,发达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本国经济贸易,不得不寻求新的手段,而绿色壁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发达国家的利益需求,成为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阻碍自由竞争的最好的实施手段。在人力、资源等不占优势的加工生产领域,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绿色壁垒保护本国相关市场免受发展中国家的威胁,而在技术、研发等具有优势的新兴科技领域,发达国家就大力呼吁绿色贸易,制定发展中国家以目前能力无法达到的环境标准,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生产难度与生产成本。由于发展中国家能力有限,在环境标准的设定上往往低于发达国家,使得发达国家乘机将本国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一方面能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减轻自身的环境压力。所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才是绿色壁垒的最大牺牲者。具体到中国的国际贸易实践,我国生产的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通过为发达国家加工零部件赚取微薄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产品对国际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有更加强烈的敏感性,因此,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本来就脆弱的产品而言是致命性的打击。此外,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以后,十分注重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很早就开始了环保行动,而且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于产品的环保性能及指标都有严格的衡量标准。和这些国家比起来,我国环境指标较低,因而生产的很多产品在自己国家内部符合标准,却无法达到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准”,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利进行。3.3.3转嫁生态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转嫁是指环境标准高的地区通过贸易、投资等形式将污染企业、产品、设备等污染物转移到环境标准低的地区,“其目的就是将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推卸给他人,减轻自身的环境治理压力,让他人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责任,从而使自己②利益最大化。”污染转移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足够强大,与另一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产生的。就目前来看,①郝园园.绿色壁垒的滥用与缺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博弈[J].经济与管理,2006(2)②于宏源.国际气候环境外交:中国的应对[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8330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处于这样一种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因此,污染转移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污染转嫁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转移污染物和劣质产品,属于直接的危险废物的输入。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视为低劣产品的倾销地,将在本国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废物输送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节约大量的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缓解其国内的环境压力。另一种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移环境污染企业、行业和设备,属于间接的污染转嫁,相对于直接污染物质的转移,跨国公司转移污染产业的现象更隐秘而且难于规制。由于发达国家公民环保意识、环境标准、环保法规都比发展中国家要求严、标准高、内容全,发达国家的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就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心情,将破坏环境的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出了大量污染物质,并将其高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国,这种行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却是以资源的快速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普遍特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为主,基本上不掌握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生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只能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低成本的资源环境优势和低技术水平的产品加工组装优势,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通过贸易形式把这种资源要素出口到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的实际后果就是使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陡增。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实际是把环境资源容量过度地出卖给发达国家,资源早晚有耗尽的一天,这不仅加重了中国的环境压力,也会间接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这充分说明中国要从根本上摆脱环境持续恶化的境况和“环境威胁论”的基调就必须对工业化进行升级换代。31 4非对称性视角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4.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4.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迄今为止,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却是在资源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完成的。我国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渐向资源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应该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使得双方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一方面,加大力度调整目前落后的产业结构。过去我们过多的关注企业发展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资源成本与环境容量。如今,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摒弃传统依靠大量劳动力和各种环境资源的老路子,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引入其中。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开发环保技术,给予环保产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逐步提升绿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把绿色、生态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抓手,使得产业结构建立在节能减排,生态良好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要求人们改变生态资源是公共物品并且可以无偿使用的观念,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管理手段。过去人们认为环境的污染者就应该是环境的治理者,而现在人们需要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如今要想在环境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已经成为资源有偿使用的基本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收费,使得很多企业不能像过去那样无节制的消耗资源,而应在生产过程中将资源的消耗纳入到生产成本中,从而迫使许多企业改变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开发新能源的技术以达到尽可能的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目的。只要这样,才能把资源的消耗与占用率降到最低,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为保护自然资源尽一份力。中国在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但是这些法律基本上都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进行事后防治,未能对环境保护起到预先控制的作用。因此,在生态保护领域,我们需要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事前预防方面开拓思路,生态补偿机制将过去政策上的拘束手段转变为如今经济上的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大家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生态良好社会的建立。32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有关生态建设的经济激励政策还不够完善,相关主体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时常发生,因为任何市场手段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将政府引导与经济激励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激励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的调控手段,“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开发谁保①护”的原则,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完善补偿内容,丰富补偿形式,推进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规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4.1.2完善生态法律体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支持,多年来,我国政府不仅积极参加国际环境条约的制定,并且严格履行国际公约中规定的义务,在自己国家内部也制定了许多生态保护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生态自然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国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改善。在立法理念上,我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的考虑,未充分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些生态保护法规的内容,阐述的不够详细,对相关行为主体的行为概述的较为笼统,各方责任没有细化,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往往让一些环境破坏者逃脱责任。在执法过程中,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执法手段较为单一,单靠政策强制管理而忽视道德宣传教育,使得环境法规不能让公众信服,从而影响我国生态法规在现实应用中的公平性。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生态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使得每一部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体现可持续发②展的理念,将我国的生态法律体系制定成为一套“绿色”的法律体系”。在生态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对环境法律法规进行整理,积极修订现行的政策法规,摒弃重复繁杂的条款,只有与时俱进的政策法规才能切实的解决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还要制定一批新的法律,加强空白领域的环保立法,填补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空缺,如“野生植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此外,应重视市场的激励机制,加强有关生态经济法律的制定,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在生态执法方面,生态问题的执法者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秉公执法,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与个人给予严①如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05-12-26②余海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J].生态文明法制保障,201333 重的处罚,提高生态法规在公众心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在生态管理与监督方面,我国应完善环境法律监督机制,中央环境执法部门应适当放权、授权,给予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更多的发言权与执法权,同时也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团体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提供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使公众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参与生态法规的制定与监督,充分保障我国的生态法律体系满足整个社会的各方利益主体的需求。4.1.3发挥公众参与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单纯依靠政府、企业以及环境非政府组织等自上而下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将政府主导作用与广大人民群众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依靠群众的同时贴近群众。“公众不仅是生态问题的受害者,而且是生态问题产生的责任者,因此,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公民的①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如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是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参与程度的高低,②直接反应了该国或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好坏以及生态管理水平的高低。”,公众参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也越来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众参与能够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让公众充分认识与了解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培养人们保护生态的自觉性与自律性,从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去,引导自己的社会行为。第二,公众参与能充分发扬民主,维护公众自身的生态权益,在有关生态问题的决策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公众通过参与可以了解和掌握环境资源信息,在环境决策中合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诉求,从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第三,公众的参与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生态决策及相关生态保护行为,使得政府的决策能够符合民众的利益诉求,更加科学、合理、民主。通过法律形式将公众参与的内容、形式、范围确立下来,从而对公民的行为起到强制性、规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提高他们在面对生态破坏行为时的维权意识。公众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可以自下而上的向政府表达民意,使政府的生态决策反映社会现实情况,从而使“公众③由消极的观望着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①秦书生.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中州学刊,2014(4)②李宏伟.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2)③王越,费艳颖.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3(5)34 4.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协商与合作4.2.1提供经济技术援助虽然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分歧,但双方仍存在合作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中具有诸多的共同利益,“无论是在臭氧层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议题上,还是在资金技术的转让、环境治①理经验的分享上,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坚实的合作基础。”一直以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精神,不断加大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对外援助力度,为有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物质支持,进一步增加赠送物资的种类,向有关国家提供节能节水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和气象海洋卫星预测预警设备等。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开发创新生态技术,并共同分享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方面加强合作。从2005年至2011年,这六年来,中国一共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项目121个,实施培训项目93个,共培训气候领域的相关人员近3000人。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宣布,中国将在未来三年提供2亿元人民币支持南南环境合作,大概每年向小岛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1000万美元充分支持和帮助它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在2014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从2015年开始,我国的资金支持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向发展中国家投入2000万美金,全方位、持续性的支持南南环境合作,并加大力度推动建立②南南环境合作基金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发展国家的援助,我国主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援助。针对非洲不发达地区,我国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在沙漠化防治、新能源开发、森林资源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并继续加大对非洲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技术、粮食种植与农业生产技术项目上的支持。针对小岛国家,我国则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港口与海岸防护、气象检测等领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强其应对台风、风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技术援助,不仅能够加强受援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更能够树立我国在环境领域中的良好形象。小岛国家联盟与最不发达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在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无法自保,我国的物质与技术援助不仅能够改善受援助国的生态环境,更能够提高它们摆脱外部的压迫寻求自主发①周国梅,李霞和解然.打造中国南南环境合作共同体[N].中国环境报,2014-7-7②张高丽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网,2014-9-2435 展的能力。此外,中国的对外援助,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团结和正当权益,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与小岛国家联盟在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中一直存在现实分歧,对这些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维护其生存权益,有利于弱化彼此间的矛盾分歧,增强彼此在国际气候领域中的政治互信。4.2.2构建区域合作机制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环境合作中,中国在环境政策、环保产业与技术合作等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以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为例,中国与东盟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资源与遏制生态恶化方面具有共同目标与合作的可能性。开展环境保护合作也符合双方的政治经济利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有利,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2010年3月,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成立,负责实施双方环保工作及具体合作战略。在2011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上,东盟副秘书长米斯然·卡尔梅指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环境类似,双方应该在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问题①上,建立联动机制并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自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实施以来,很多东盟国家代表前来中国交流学习,加强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领域的人员交流,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分享环境治理的经验,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的环保意识的提升与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非洲作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推行南南合作的重要实践区域。中国与非洲的环境合作历史悠久,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双方在污染防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2014年6月25日,中非环境合作部长对话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召开,这是中国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生态环境合作的新起点。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就“中非环境合作升级、构建绿色使者计划、开展环境技②术交流”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提出了对未来的期望。此次中非环境合作部长对话意义深远,在合作形式上,借助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一第三方平台,在切实增进了中国同非洲各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合作的同时也加强了发展中国家同联合国的合作与交流,构建了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中非环境合作新格局,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寻求南南环境合作的新动力。①李新雄.“2011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达成共识[N].广西日报,2011-10-23②中非展开环境合作部长级对话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绿色发展[N].国际在线,2014-6-2636 4.3中国与发达国家沟通与对话4.3.1倡导“中国环境贡献论”“中国贡献论”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击和正面回应,是国际社会以一①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崛起,“是对中国较为正面、理性和科学的认识”。如果说“中国威胁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经济发展与遏制中国崛起的一种手段,那么“中国贡献论”则为中国向世界展现良好的大国形象提供了有力的契机。“中国贡献论”无疑是最正面的评价,“它的提出有利于巩固和拓展中国良好的国②际形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外部舆论支持”。“中国贡献论”主要是指中国为世界所做的整体贡献以及发挥的整体作用,而“中国环境贡献论”就是指中国在环境领域做出的贡献。在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我国与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是相互影响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参与,中国在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我国要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并提高全国各地的整体森林覆③盖率并尽可能的增加森林蓄积量”。这些目标都是中国在2009年气候谈判中向世界做出的承诺,“十二五”规划将这些目标进一步明确化,中国的一些环境政策要比历史上相同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更为严格,部分环境政策也达到了如今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些充分说明中国积极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国际义务,也表明了中国谋求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2015年3月7日,我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回答记者问中④表示,“中国切实履行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义务”。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全速发展时期,我国同历史上的发达国家一样,都经历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高峰期。但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没有忽视对生态的治理与保护,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污染源于发展,也应该在发展中解决的道理。在环境外交领域,中国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推动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解决好自身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球环境的重大贡献。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提高环境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把国内的环境整治与环境外交结合起来,服务本国环保事业的同时,扩大中国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的影响力,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大范围的①董鲁晓.充实“中国贡献论”,开辟外宣新天地[J].青年记者,2009(29)②林文佳.“中国贡献论”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34③中国将对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国际在线,2011-5-25http://gb.cri.cn/27824/2011/05/25/5311s3258689_1.htm④陈吉宁.中国切实履行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义务.中国新闻网,2015-3-737 话语权和主导力。在全球环境合作方面,我国应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引进先进环保理念、管理经验、法律和法规为我所用。总体而言,我国参与国际环境管理体制与合作对我国利大于弊,通过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能够提高我国环保工作的管理和科技水平,推动我国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环境影响评价、污染者付费、排污许可证、清洁生产等,能够带动我国在生态法律体系制定方面更进一步。在区域及双边环境合作方面,我国应积极参与周边国家的相关环境合作机制,共同分享信息交流经验,通过对话和交流,增信释疑,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务实合作,共同解决跨境污染问题。我国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拓展与西方大国的合作,然而,对于部分发达国家推行的环境利己主义,如转嫁环境污染、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也应坚决抵制。中国作为一个环境大国,积极谋求在全球环境合作、区域环境合作和双边环境合作中发挥更有利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在环境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自身的生态问题就是对全球环境作出的最大贡献。4.3.2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纷纷“制定和推行了一套以低碳经济、绿色经①济和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因而被称为是低碳经济的引领者与推动者。英国的生态治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激励政策完成的,英国于2001年4月1日提出实施气候变化税,对国内使用的化石燃料进行征税,而使用可再生能源则可以减免税收,通过这种税收奖惩机制鼓励国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此外,“英国还建立了碳基金、可再生能②源配额政策,加大力度开展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一直以汽车制造业和工业机械设备而闻名于世的德国提出了“生态工业政策”,引起了世界环保组织的广③泛关注”。德国政府将加大力度扶持生态工业的发展,最迟到2020年,德国的绿色工业将主导工业市场,使其发展成为引领世界的先进产业。美国总统奥巴马自上台以来,大力推行“绿色新政”,主要是指通过发展可再生资源,利用可替代能源,进行能源战略转型,以期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绿色新政的提出,不仅可以在①徐冬青.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取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6)②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5)③德国提出“生态工业政策”.新华网,2007-6-1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13/content_6237933.htm38 ①新能源领域增加社会就业,还可以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日本作为一个小岛国家,资源紧缺,95%的能源供给要依赖进口,所以,日本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国内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地理条件等自然原因的限制,日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远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积极谋求建立低碳社会,希望通过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来实现低碳发展,成为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在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每一个日本人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在资金技术上仍然有很大的缺口,重型化的产业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我国也应该像发达国家那样,大力推进自身经济转型,向生态经济转变。我国必须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以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目标,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对能源进行综合利用,以绿色发展为契机,在政策约束与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加大经济激励手段的作用,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寻求良性发展,尽可能的破解能源资源的制约瓶颈。“低碳”作为一种新的约束条件要求各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全球持续升温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双赢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重点。当前,全球有限的大气容量已经被发达国家的高人均排放所挤压,我国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排放空间已经严重不足。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必须自力更生,建构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我们必须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战略定位,大幅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开发新能源,使用可②再生资源,建立并形成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体系,向低碳化发展转型。”4.3.3共享生态治理经验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就在全国上下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它们在生态治理方面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制定了全面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在国①如何看待奥巴马“绿色新政”.新华网,2009-8-1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6/content_11890103.htm②赵凌云,张连辉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20139 家内强制执行,这些限制性的措施对于治理国内环境起到了严格的规范作用。美国的环境立法范围广泛、内容全面,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重视环境立法的实施与应用,其中涉及大气、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有毒物品和危险生物、生态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环境质量和管理的等等环境法规。英国也频繁出台环境法律和环境行政计划来促进地区的生态治理。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得他们在痛苦中反思空气污染的严重后果,为了控制烟雾排放,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针对工业中产生的废气与生活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排放加以严格的控制,该法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治理与防控空气污染的法律,引领整个社会都开始关注空气质量问题并加强防范。此后,英国还颁布了一些列法律法规,对保护城市环境及控制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在环境污染严重的时期,我们更应该依靠法律的强硬手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严格拘束。此外,发达国家还特别重视对公众的生态教育与宣传,它们的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意识与责任感,这也是发达国家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法律这种强制性手段制定环境教育法的国家,强烈督促整个国家开展①环境教育以提升整体国民环保素质。”德国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的法律约束,但是它从小就开始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起步,一直延伸到小学、中学、大学,贯穿一个人成长的整个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环保教育体系。日本对于环保教育也十分重视,除了政府推动和引导外,日本企业界也积极开展“环境经营”,将节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除此之外,各类自然保护活动与民间团体也经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自然保护思想的宣传普及活动,各种渠道的环保教育使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经验表明,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政府除了在立法与监管方面,通过环境法律约束人们的环保行为外,还应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公民树立尊重自然的道德规范与保护自然的行为习惯,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①贾峰,田烁.美国环境教育法发展历程回顾(下)[J].世界环境,2013(11)40 结束语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进一步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程度,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影响力还是文化发展程度、社会基础建设,发展中国家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实力的非对称性直接导致双方在环境领域的地位悬殊。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主导国际环境会议的发展,左右环境规则的制定,控制环境谈判的标准,阻挠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合作,导致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缺失,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这种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增加了南北环境合作的难度,更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中的矛盾与分歧。从根本上来讲,环境问题的最大受害者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工业文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发达国家在获得工业化带来的经济成果时,也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恶果。因此,它们在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开始反思过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环保产业等方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先后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尽管这些发达国家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经济技术及政治军事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转嫁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为代价来完成。但是,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所取得的成效,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却是生态文明的积极倡导者。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较发达国家晚了一大步,还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快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相结合。目前,我国的生态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理论需要研究,很多实践需要进一步执行。全球环境问题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危机进行反思后的自主选择。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分析国内因素,还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秩序等大背景下看待中国的生态问题。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具有国际眼光与全球视野,地球只有一个,环境没有国界,我们应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环境合作。我们不仅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的先进经验,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客观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41 参考文献▲外文文献[1]JaredDiamond.China’senvironmentinaglobalizingworld.Nature,2005(6)[2]RoyMorrison.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Alternative.[3]JingweiLiu&TianyangSun.NontraditionalDiplomacy---ChineseEcologicalDiplomacy[J].JournalofSustainableDevelopment,2009(3)[4]AlanD.Hecht.PolicyDebate:CreatingtheFutureWeWan.Sustainability:Science,Practice,&Policy,2012(8)[5]PratapBapusLad.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GoldenResearchThoughts.2013(3)[6]DuncanLiefferinkandMikaelSkouAndersen.StrategiesofthegreenmemberstatesinEUenvironmentalpolicy-making.JournalofEuropeanPublicPolicy5:2June1998:255[7]AlexanderCarius.EnvironmentalPeacebuilding.adelphireport,2006(1)▲著作类[1][美]芭芭拉·沃施、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75[2][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6-227[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13[4][美]梅尔·格托夫.人类关注的全球政治[M].新华出版社,2000:204[5][英]A·J·麦克迈克尔.危险的地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6]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26-127[7]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8-56[8]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4[9]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70[10]国际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大会重要文件选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2542 [11]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0[1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5[13]李宏伟.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2)[14]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5]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16[1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36[17]祁长松.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73-116[18]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万以诚.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69[20]王前军.国际环境合作问题分析[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6[21]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1[22]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12[23]于宏源.国际气候环境外交:中国的应对[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56[24]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M].2007:235[25]赵凌云,张连辉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201▲期刊类[1]曹亚斌.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小岛国家联盟[J].现代国际关系,2011(8)[2]程湖.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南北关系[J].国际论坛,2000(5)[3]程湖.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南北关系[J].国际论坛,2000(5)[4]崔守军.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考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5)[5]丁金光.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6]董鲁晓.充实“中国贡献论”,开辟外宣新天地[J].青年记者,2009(29)43 [7]范亚新.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8]谷树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1)[9]贾峰,田烁.美国环境教育法发展历程回顾(下)[J].世界环境,2013(11)[10]李茜.反思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理论[J].国际论坛,2000(3)[11]李双歌.论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15[12]李新雄.“2011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达成共识[N].广西日报,2011-10-23[13]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14]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5)[15]林文佳.“中国贡献论”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34[16]卢静.环境问题与南北关系[J].外交学院学报,2003(3)[17]钱箭星.可持续发展中的南北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1998(5)[18]任雪萍,杨素群.论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南北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19]如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中国经济时报[N],2005-12-26[20]邵锋.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际利益与中国的方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4)[21]孙建中.论国际间相互依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1)[22]孙文珺,戴玉才.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南北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23]孙学峰,李银株.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13(1)[24]王传宝.相互依赖理论与全球化时代的南北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2002(5)[25]王晓梅.全球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8(5)[26]吴伟平.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与脆弱性辨析[J].社会科学,2010(4)[27]肖兰兰.气候领域的“G77+中国”[J].世界环境,2009(11)[28]徐冬青.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取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6)[29]严双伍.中国与G77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分歧[J].现代国际关系,2010(4)[30]于宏源.全球环境治理的两重性与“中国环境威胁论”[J].国际政治论坛2008:4844 [31]余海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J].生态文明法制保障,2013[32]张海滨.论国际环境保护对国际主权的影响[J].欧洲研究,2007(3)[33]张骥.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当代国家主权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34]张骥子.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当代国家主权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35]张坤民.中国环境保护事业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36]张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及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0(10)[37]张连辉.1953—2003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4)[38]周国梅,李霞,解然.打造中国南南环境合作共同体[N].中国环境报,2014-7-7▲电子文献[1]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808.htm[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做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60.htm[3]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sbjszqh/ziliao/detail_2013_10/30/30805317_0.shtml[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5]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社,2010-10-18.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12984434.html[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2-11-18.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新华社,2014-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6/c_119789928_2.htm[8]中国将对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国际在线,2011-5-25.http://gb.cri.cn/27824/2011/05/25/5311s3258689_1.htm45 [9]陈吉宁.中国切实履行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义务.中国新闻网,2015-3-7.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7/7109995.shtml[10]中非展开环境合作部长级对话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绿色发展[N].国际在线,2014-6-26.http://gb.cri.cn/42071/2014/06/26/5931s4591247.htm[11]张高丽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网,2014-9-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598574.htm[12]德国提出“生态工业政策”.新华网,2007-6-1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13/content_6237933.htm[13]如何看待奥巴马“绿色新政”.新华网,2009-8-1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6/content_11890103.htm46 致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本科与研究生七年的辽大生活即将结束。七年,辽大见证了我的青春与拼搏;七年,辽大给予我智慧与关怀;七年,辽大培育我成长与成才,这里的生活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在硕士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里充满了不舍与感恩,在此,我要向那些帮助我、激励我、引导我的人们表示最真切的感谢。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李淑云教授。多年来,我敬重您、爱戴您,我知道您严肃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慈母般的心怀。感谢您包容我的不足,在您严格要求下,我得到了一次次的历练;感谢您的谆谆教诲,您严谨的治学精神,正直的工作作风、随和的处事态度,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在您无怨无悔的帮助下,我才能顺利度过难关并且快速成长。其次,我要感谢国际关系学院,是它见证了我七年的成长。感谢这里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邓晓文老师、张军老师和潘双吉老师,他们作为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我很多关心、鼓励与引导。同时,也到感谢我的朋友们、同学们。感谢你们每一次热情的帮助,每一句关切的话语,每一声真心的祝福,是你们让我在学生时代的生活中,不寂寞不孤单,谢谢你们倾听我的抱怨、理解我的苦衷、分享我的快乐,也正是这一份长久的情谊,幸福着我的现在,温暖着我的未来。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与家人。感谢你们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你们总是能看到我的脆弱,懂得我的逞强,包容我的任性,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为我着想,谢谢你们做我身后最坚实的依靠,给予我奋斗的力量。李文雯二〇一五年四月4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一、发表论文、出版专著1.“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连锁》,2014年8月,第一作者。2.“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商品与质量》,2014年第5期,第一作者。4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