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ID:34118205

大小:75.2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3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时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进行讨论和探究,以加深学生对孔子“大同”说的理解,并注意加强文言字词的积累,正确诵读课文。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但理解分析能力差,在此基础上通过解释文言字词,帮助学生疏通文意。2、要把诵读贯穿教学过程,并结合课文分析指导学生理解背诵。3、学生认知障碍点: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即对“天下为公”的理解。学习目标1.掌握

2、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创新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

3、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一一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2.简介《礼记》,补充《四书》、《五经》(多媒体展示)二、读准字音(自由朗读、个别检查)检查预习,指导朗读。(多媒体展示)三、读通文意(默读、自由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

4、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补充重难点字词注释)四、读懂内容(默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小组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那么文章

5、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4•由以上的理解,你认为本文的层次该如何划分?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五、读出思想(自由朗读、试背)合作探究,拓展思维1・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

7、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2.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