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

ID:33720604

大小:1.43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2-28

上传者:U-24835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_第1页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_第2页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_第3页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_第4页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机制研究RiskAllocationModelingon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刘兴淑指导教师:彭岩副教授张连营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天津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风险的合理分担是综合项目交付模式(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IPD)成功实施的基本前提。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使得IPD交付模式对于风险管理的着眼点不同于其他的项目交付模式。IPD项目的风险管理,即通过将各参与方形成一个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团队,激励各方高效工作,实现项目团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相关领域工作者和学者等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项目各方的风险态度,以及业内人士对于IPD模式及其风险分担特征的认识,从而为后文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提出提供依据。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定性分析,本文着重研究了IPD项目风险的可共担性。在上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IPD项目特征,提出了IPD模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模型。理性机制为IPD项目团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在各个成员都具有合作意向的前提下,激励补偿机制对制定利益分配方案起了指导作用,即在IPD项目团队中承担风险的成员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在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的前提下,需要通过有效协商机制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在三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各独立的成员才会形成合作群体,在实现“多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针对上面的机制,提出了IPD项目风险分担的多边谈判模型,该模型主要在经典N人纳什谈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两点改进:其一是将用前景函数代替了传统的效用函数,从而更多的考虑项目的各参与方的心理因素,如风险偏好、主观价值等;其二是提出了满意度的概念,本文认为各方协商一致,不能只考虑分配价值的绝对值,而应该更多的考虑IPD项目各参与方的相对满意度。最后,本文通过算例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合理性。关键词: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合作博弈 ABSTRACTAreasonablerisk-sharingisthebasicpremiseofthesuccessfulimplementationof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model(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IPD).IPDisdifferentfromtheotherprojectsinthepactofriskmanagement."Risk-sharing,benefitsharing"isthefeatureofIPD.IPDrisksharingmodelcangaintheoverallinterestsoftheproject,throughthecooperationamongseveralparties,risksharingandrewardsharing.Inthispaper,wemakeasurveyamongtheprojectworkersandscholarsinrelatedfields.Wemainlyanalyzethestateofprojectriskmanagement,andriskattitudesofthepartiestotheproject,sothatIcanprovidesomebasisfortherisk.Atthesametime,thispaperalsoanalyzesthefeaturesofIPD,whichprovidethebasisofriskandprofitsharingmechanismproposedforlater.AndanalysisoftheIPDprojectimplementationprocess,themajorrisksharing.Themainpurposeofthispartistodeterminetheriskcategoriesintherisk-sharingmechanismlater.Reasonablesharingofriskisaninevitablerequirementfortheapplicationof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Basedonthemultilateralnegotiationsmodel,thispaperanalyzesriskallocationoftheIPDprojects.Inthispaper,firstly,weproposetheIPDrisk-sharingnegotiationmodelasabasicassumption,anddeterminethreeelementsofthenegotiations:thethreatpointofthebargainingmodel,thebargainingpowerandthelevelofworryonbreakdownofnegotiation;secondly,basingonthebasisoftheaboveassumptions,weconstructamultiplayernegotiationmodelinvolvingparticipantsatisfactionandIPDrisk-sharingmechanism,alsowederiveandanalyzetheresultofthenegotiationmodel;finally,weverifythefeasibilityandrationalityofthemultilateralnegotiationmodelthroughanexample(case).KEYWORDS:IPDModeling,Risk-sharingMechanism,IncentivePool,N-personNashNegotiationModel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1.1.1研究背景................................................................................................................11.1.2问题的提出............................................................................................................21.1.3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2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1.2.1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研究现状..........................................................................21.2.1合作博弈和N人纳什谈判模型研究现状............................................................31.3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61.3.1研究内容................................................................................................................61.3.2研究方法................................................................................................................71.3.3技术路线................................................................................................................8第二章IPD项目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92.1问卷设计...........................................................................................................................92.2风险管理现状分析...........................................................................................................92.2.1被调查者的风险认识与态度.................................................................................92.2.2项目参与企业的风险认识与态度.......................................................................102.2.3IPD项目中风险管理的现状................................................................................10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123.1IPD模式及特征...............................................................................................................123.1.1IPD模式的概念....................................................................................................123.1.2IPD项目的三大准则............................................................................................133.1.3IPD项目的基本特征............................................................................................133.2风险识别方法概述.........................................................................................................143.3IPD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16第四章IPD项目风险分担激励机制...........................................................................................194.1IPD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构成...........................................................................................194.1.1三大机制..............................................................................................................194.1.2三大机制的互动关系...........................................................................................20 4.2IPD项目风险分担谈判激励池的构建...........................................................................214.3本章小结.........................................................................................................................22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235.1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定量描述...................................................................................235.2IPD项目各参与方的前景函数及改进...........................................................................235.3基于多边谈判的IPD项目风险分担谈判模型.............................................................275.3.1基本假设..............................................................................................................275.3.2基本要素..............................................................................................................285.3.3谈判模型构建......................................................................................................305.4基于多人谈判模型的IPD项目风险分担分析.............................................................315.5算例.................................................................................................................................335.6本章小结.........................................................................................................................35第六章总结与展望......................................................................................................................366.1总结.................................................................................................................................366.2展望.................................................................................................................................36参考文献........................................................................................................................................37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1附录................................................................................................................................................42致谢................................................................................................................................................46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1.1研究背景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是近年来工程领域内兴起的一种新型交付模式。该模式主要基于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通过项目各参与方早期介入、相互信任,从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决策的一体化团队。目前,按参与方之间的合作程度,IPD交付模式的应用大致分为一般合作、增进合作、协同合作三个水平,其中前两个水平仅引入了IPD交付模式的理念,但实施过程中借助的仍是传统项目交付合同,真正意义的IPD是建立在关系合同[1]模式下,实现项目参与方协同合作的项目交付模式。在IPD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通过合理分担风险、利益共享提高合作效率与项目绩效,实现了对传统项目交付模式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在传统交付模式中,各参与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互相转嫁风险,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对立,进而导致了工程项目中设计变更多、工期拖延、效率低下、沟[1,通不畅、费用超支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建设行业的从业者2]。据美国建筑业协会调研发现,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投入的人、财、物中的57%[3]没有被最终的项目成果有效的利用,而这一数据在制造业仅为26%。大型项目的日趋复杂和业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改善相关方合作关系、提高团队协同决策能力和协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在此背景下,IPD这种新型[4]交付模式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学会对IPD的定义是“将人员、系统、业务结构和实践全部集成到一个流程中。在这一流程中,IPD项目的各个参与方,为了项目绩效的最大化,各方均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如设计、制造和施工等阶段优化项目绩效、增加项目价值、减[5]少浪费并最大限度提高效率”。DavidC.Kent等人通过对IPD项目的实证调查发现:IPD交付模式的实施,可使得项目的变更减少70.3%、管理费用减少70.3%、信息咨询费用减少58.6%、工伤减少21.6%,同时可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6]风险。IPD交付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所有成员共担风险、共享激励以达到项目预[7,8]期目标,因此,只有有效地解决项目风险分担问题,IPD模式才能有效地实施。1 第一章绪论目前,对IPD交付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BIM技术的应用、精益建造、IPD合同等方面,虽然在这些研究中均提到了风险分担问题,但是并没有提出全面高效的解决方法。DavidC.Kent等人通过调查发现,IPD成员最关注的是项目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问题,并且现有的IPD实证案例较少,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6]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目前对于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尚未形成一般规律的认识,从而本文拟对IPD交付模式下的项目风险分担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科学价值。1.1.2问题的提出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使得IPD模式对于风险管理的着眼点不同于其他的项目模式。IPD模式的风险管理,即通过将各参与方形成一个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团队,激励各方高效工作,实现项目团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与传统的工程项目交付模式相比,IPD模式下的工程项目并不是着眼于如何转移风险,而是试图在业主、工程师、设计方、承包商和供货商等参与方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实现IPD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本文也正是从IPD项目的这一特征出发,研究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1.1.3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IPD项目的风险分担特征,对IPD项目风险的可共担性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建立IPD项目有效的风险共担、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担的激励作用。上面提及的风险共担、利益补偿机制,主要是考虑到IPD模式的多方合作模式,因此采用了改进的N人纳什谈判模型,从而更好地体现IPD团队的协商、信任的特征。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研究现状IPD是综合项目交付模式(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IPD)的简称。美国建筑师协会(The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AIA)在2007年给出了IPD模式的定义:在IPD项目中,人员技能、项目体系和结构以及工程项目实践等各个方面因素的整合,通过IPD项目团队各参与方的有效协商,最大化优化IPD项目绩[1]效、减少浪费的项目交付模式。与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相比,IPD模式要求主2 第一章绪论要参与方在项目早期就介入其中,通过关系契约建立起一种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各方利益趋于一致,最终得到最优的设计、建造方案,在满足业主对项目功能和使用价值需求的基础上,使项目由于各参与方的协同而产生的收益达[2]到最大。IPD模式要求参与项目各方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因此,如何根据所承担的风险对各参与方给予合理的补偿,对保持项目联盟的稳定性以及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学者对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展开了研究。Meng和Gallagher通过实际项目调研分析了激励机制与项目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比分析了激励机制和非激励机制下的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和质量等项目绩效目标,得到结论认为[9]激励机制对于工程项目绩效的提高极其重要。Rose和Manley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财务激励机制对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和项目绩效的影[10]响程度,并得到结论认为激励机制对于项目绩效发挥着重要作用。Burcin等人结合目前一些IPD项目案例,通过建立“激励补偿”机制对项目各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尽管文章未对激励池分配做进一步探讨,却为[11]我们研究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上述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工程项目绩效、IPD项目风险分担与项目的激励机制的相关性,但是都未对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应用进行分析。Love等人对基础设施联盟项目模式下的风险/收益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在该机制研究中重点分析了激励池的构成,[12]指出激励池包含了公司层管理费、正常利润和风险激励补偿费用三层。该文章对激励池构建的详细分析,为本文对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Nash谈判模型中的激励池的构建提供了支撑,但是并不符合国内工程项目费用构成情况,因此,本文基于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及国内工程项目费用构成情况,提出了IPD项目风险分担的Nash谈判模型中的激励补偿机制。1.2.1合作博弈和N人纳什谈判模型研究现状合作博弈起源于纳什的协商博弈和L.Shapley的夏普利值的公理化方法。由于在公平性、合理性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博弈已逐渐成为合作机制研究的焦点,[13-21]尤其近几年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然而,目前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关于业主、承包商之间协商问题的解决,多采用非合作博弈[18]方法。在工程项目交易模式一体化的趋势下,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商问题更为复杂,并且要求各方利益趋于一致。因此,应用合作博弈的理论方法解决建筑工程领域问题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常情况下,研究群体合作博弈问题,要涉及群体、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博弈、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合作博弈的等概念。群体通常指存在某种关联关系的3 第一章绪论成员的集合提;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则是指在一个群体内,各方关系为利益关系,即各成员方存在共同的利益目标,但他们各自的利益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和分歧,我们称这样的群体为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博弈是指具有战略关联性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的合作博弈,是指发生在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各成员方之间是合作博弈的关系,即在各成员方合作的前提下的多方博弈问题。目前,很多学者采用Shapley值和N人纳什协商模型求解分析合作博弈的问题。陈雯等考虑了合作对策中支付函数为模糊数的情况,通过构造模糊Shapley值隶属函数,确定不同置信水平上的模糊收益分配,并用以[22]解决动态联盟伙伴收益分配问题。刘浪等采用Shapley值法解决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该研究中仅考虑了单一的利益分配因素即各企业在联盟中的重要程[23]度,而未能充分考虑影响收益分配的其他风险因素。张捍东等结合了Shapley值和网络分析法(ANP),并且综合考虑了影响团队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如贡献率、风险以及投资额等,并建立了基于Shapley值法和网络分析法的利益分配[24]模型,王岳峰等将Shapley值和层次分析法(AHP)结合,考虑了贡献率、风险及投资等多项因素对利益分配结果的影响,建立了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利益分[25]配模型。用网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的权重的方法实现了对利益分配诸多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但也仅是用线性比例关系将各因素简单串联,缺乏各因素互相作用机制的函数反映。总的来说,Shapley值及其拓展方法不能很好的研究诸多因素对利益分配问题的影响,不能用于全面的研究IPD项目风险分担的影响因素;同时,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小联盟可能下的参与方收益分配问题研究,而IPD模式下,项目各参与方组成一体化团队,强调整个团队的协同合作,所以Shapley值的分配原理并不完全适用于IPD项目风险分担机制。除Shapley值外,纳什谈判解也是合作博弈中的又一重要公理化方法。Mcginty基于最大化联盟稳定性的考虑,通过测试分析对Shapley值、Nash协商解的结果[26]进行比较,认为Nash协商解的稳定性优于Shapley值。并且,目前合作博弈方法在解决收益(资源)合理化分配问题上已经取得一定进展。Touati等从公平性角度确定分配比例,分析验证了合作博弈中的Nash协商解的公平性,进而应用二次效用函数的Nash协商模型来解决频宽的公平分配问题,然后利用二元拉[27]格朗日算法、半定规划的方法予以求解。Ni等学者提出在研究电力分配系统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时,采用合作博弈比非合作博弈能更有效地提高分配系统绩效;同时在Egalitarian,Kalai-Smorodinsky和Nash三种协商解中,Nash协商解[28]被证明是综合考虑公平和效率的最优方法。此外,Zhang,Avrachenkov和叶飞等学者均结合具体应用领域要求,对合作博弈中Nash协商模型进行合理分析、[29-31]改进,从而解决特定领域资源或收益分配的具体问题;不同学者基于合作博4 第一章绪论弈中准则对Nash协商模型进行求解,如Okada根据合作博弈协商的一致性准则引出Nash核的概念,证明了包含于Nash核的Nash协商解可以解决N人合作博[32]弈的协商问题,拓展了应用非合作方法解决合作问题的相关理论。然而,由于[33,34]Nash谈判模型建立在抽象的公理基础上,这就使得该模型对现实缺乏解释力。JanSvejnar基于传统的纳什谈判模型,提出了谈判模型的威胁点、谈判力以及对谈判破裂的担心程度三个因素,并且基于这三个要素,分析得到了该模型的[35,35]解,并且验证这三个要素在多人纳什谈判模型中的重要性,是对传统纳什谈判模型的改进。本文在这一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IPD项目多人谈判特征的三要素,构建了IPD项目各参与方的满意度函数,并替代了上述模型中的效用函数,从而更加契合IPD项目风险分担多人协商、谈判的特征。N人Nash协商模型是Nash二人协商的拓展,是Nash在1950年提出的一系列协商原则的数学解释,其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包括:有效性(或帕累托最优[37]性)、对称性、无关选择独立性、效用的线性变换无关性。Harsanyi与Selten考虑到决策人之间协商地位的不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符合实际[38]应用的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AsymmetricNashBargainSolution)。ANBS模型中综合考虑个体的效用函数、个体协商起点、协商力量(或协商地位)三个基本要素,通过寻求最大化问题的最优解,得到各参与方协商后所获得的分配收益。ANBS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杨俊辉将ANBS引入知识工作团队领域,[39]用以解决团队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叶飞将ANBS应用于供应链协作机制的研[31]究中,用以解决二级供应链中利益分配问题。然而,ANBS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底数仅用分配的收益与最低期望的差值表示,不能很全面地反映不同风险程度下决策者对最低期望的坚持度;其次,指数仅考虑协商力量,忽略了其他风险分担影响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ANBS,通过对模型的合理化拓展和改进,构建IPD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N人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密歇根大学教授JanSvejnar在纳什谈判解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谈判力、底价、效用等关键要素,提出了N人纳什协商模型,如公式(1-1)所示。本文将应用N人纳什协商模型对IPD模式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进行探索,并结合IPD项目自身风险管理的特征,构建尽可能全面的风险共担、利益补偿机制和模型。Nux()maxui()x公式(1-1)ii1i1其中:是第i方在谈判中能够实现自己想要结果的能力,即谈判力;ix代表谈判第i方所获得的净收益;i5 第一章绪论Ux()是第i方获得x时的净效用。ii当上式取得最大值时,表明谈判各方以谈判力为指数的净效用乘积最大,此时产生的协商均衡解是各方共赢的结果。JanSvejnar就劳资谈判问题对N人纳什[40]协商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该协商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现实谈判。在N人纳什协商模型中,效用函数的研究必须考虑风险态度对效用的影响,从而使模型的均衡结果与现实更加相符。效用函数值的测定一直是效用函数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效用函数进行了构建,但是这些效用函数大多是线性的,缺少对谈判方主观感受的考虑。Neumanu和Morgenstein提出的以其名字首字母命名的N-M心理测试方法可[41]以在考虑主观感受的前提下测出离散效用值。Abbas则通过引入效用密度函数的概念,利用最小叉熵法(MinimumCross-Entropy,MCE)构建了连续的效用函[42]数。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对人的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新的理论创新来指导人的决策行为。1979年,坎内曼和特维尔斯基于他们大量的关于心理学、决策行为方面的实证研究,他们提出了前景理论,该概论主要是在人们的决策行为研究上更多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前景理论对人的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在该理论中,主要考虑了心理因素对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由于非人为错误,[43]即系统性错误使得最终做出的决策偏离经济学理论中的最优行为的假定模式。前景理论中主要涵盖了如下观点:其一,人们在面对同一问题做出决策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而这种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对于人的决策行为是有实质影响的。其二,风险偏好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人的经济行为决策上,也表现在人的非经济行为决策上。很大程度上,人们并不是完全清楚人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行为的潜在影响。更多的人们希望自己可以完全理性地作出决策,而不受问题框架和风险偏好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根据前景理论,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和偏好不仅仅由效用函数决定,而是由价值函数和权数函数联合决定的。因此,本文考虑用前景函数代替GNBS模型中的效用函数,从而实现对各参与方风险态度的充分考虑。1.3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3.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了三个研究内容,分别为:(1)IPD项目风险特征分析及风险识别6 第一章绪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作为IPD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对其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IPD模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是一个集合了理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协商机制的综合体。通过对工程实业工作者和相关领域学者等的调查,分析目前IPD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IPD项目风险管理重要性及项目参与方的风险态度,为本文的IPD项目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该部分研究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后文中风险分担机制中的风险类别,分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适用性。(2)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建立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时,本文从理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协商机制三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使得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模型更加合理。这三种机制在IPD项目的风险分担问题的研究上,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合作,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在风险分担上保证IPD模式的成功应用。(3)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及算例分析针对研究内容(2)中的IPD项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出了IPD项目风险分担的多边谈判模型,该部分主要在经典N人纳什协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将传统的效用函数用前景函数进行替代,更多的考率项目的各参与方的心理因素,如风险偏好、主观价值等;其二是提出了满意度的概念,本文认为各方协商一致,不能只考虑分配价值的绝对值,而应该更多的考虑IPD项目各参与方的相对满意度。1.3.2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改进的N人纳什谈判模型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关于IPD模式和风险共担项目文献的研究,深入了解IPD模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一特征。同时,通过对目前关于风险识别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实现对IPD项目的合理风险识别。(2)问卷调查。通过对学者、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的调查,分析目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况,并对IPD项目的风险是否可分担问题进行调查,并分析出可采用后文的利益补偿机制进行分担的IPD项目。(3)改进的N人纳什谈判模型。由于IPD模式具有多方合作、早期介入、相互信任及协商等特征,因此本文采用了N人纳什谈判模型来量化利益补偿机制。在该模型基础上,本文使用前7 第一章绪论景函数代替了传统的效用函数,并且在模型中提出了各方的满意度函数,使得模型的构建更多地考虑IPD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态度。1.3.3技术路线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文献资料研究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础IPD项目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IPD项目风险特征风险态度风险管理现状分析IPD项目风险识别清单风险分担机制理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协商机制前景函数满意度函数IPD项目风险分担模型算例图1-1IPD项目风险分担谈判机制研究技术路线图8 第二章IPD项目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第二章IPD项目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1问卷设计本文中的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IPD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其中主要包含四个部分:(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2)被调查者个人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经验;(3)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即项目的各参与方的风险偏好;(4)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包括限制风险管理的因素、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5)对IPD交付模式和IPD项目风险的认识程度。本次问卷如附录A所示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基本资料,包括企业性质、企业在IPD项目(包含应用BIM技术的项目)中的角色、企业的营业额、被调查者在单位的职位以及被调查者的工作年限;第二部分为个人风险认识调查,包括个人风险态度、个人风险管理经验和对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第三部分是本次问卷的主要部分,包括企业的风险态度、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和分析工具的使用频率等。2.2风险管理现状分析2.2.1被调查者的风险认识与态度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中有30份来自项目管理层/项目所在企业管理层,调查结果如表2-1所示。在30位管理层的问卷分析中,可发现评价为风险保守型的有5位、风险中性型的有18位、风险激进型的有7位。项目/企业管理层平均的风险知识储备程度为2.8,略低于一般水平。而其他被调查者的风险知识储备程度为3.8,高于一般水平。项目/企业管理层平均的风险管理经验为3.5,略高于一般水平。9 第二章IPD项目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表2-1被调查者的风险认识与态度项目最小最大平均标准差个人风险态度风险保守5风险中性18风险激进7风险管理知识2.82.2.2项目参与企业的风险认识与态度表2-2表示了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对于风险的态度,相比项目/企业管理层的个人而言,企业的风险态度更为保守,调查结果显示风险激进态度的只有2家,风险中性的有23家,风险保守型的有5家企业。表2-2企业的风险认识与态度单项最小最大频率或平均标准差企业风险态度风险保守5风险中性23风险激进22.2.3IPD项目中风险管理的现状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表示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定性风险分析方法的频率远大于使用半定量或者定量分析方法;风险管理在项目执行阶段的应用比在其他项目阶段中如概念、规划和收尾阶段的应用更为广泛。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太晚实施风险管理,会导致许多有用信息的丢失,降低风险分析和应对工具的有效性,使得风险管理成为一种“事后应急”的管理方式。上一节的详细论述充分说明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并不完善,如附录A的问卷样本所示,本次调研为受访者提供了7个可能的原因,包括:成本限制、时间限制、信息限制、无法/很难预见效益、人为/组织反对、缺少可接受的行业风险分析工具/技术和缺少了解风险相关工具/技术的人才。从受访者对这些可能原因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受访者对这些阻碍风险管理执行的原因都表示比较认同,除了“无法/很难预见效益”以外的其他原因得分都大于3.00。其中,平均分最高的阻碍原因是缺少了解风险相关工具/技术的人才,得分是3.72。虽然“缺少可10 第二章IPD项目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接受的行业风险分析工具/技术”这个原因的得分也相对较高,但是从前面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并非因为市场上缺少可接受的风险分析工具,而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导致对现有工具的不了解。“人为/组织反对”这一原因的高得分也说明了企业风险文化的缺失是限制风险管理执行的主要原因。对于目前IPD项目模式,本次调查主要针对IPD模式的定性认识层面及其风险分担特征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目前国内IPD模式正在日渐成熟,可是在机制保障上并不完善。85.6%的被调查者认为IPD模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其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将为IPD模式的成功运用提供可能性。通过对工程项目实业工作者、学者等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项目各方的风险态度,为本文的风险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发现,多数企业都属于风险保守型,这一调查结果将为后文前景函数的确定提供支撑。同时,该部分还调查了业内人士对于IPD模式及其风险分担特征的认识,一方面明确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于IPD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性,同时为后文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11 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3.1IPD模式及特征3.1.1IPD模式的概念IPD项目是一种将人员、系统、业务结构和实践整合在一起的采用新型工程项目交付模式的项目类型。在多人合作情形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该模式应用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风险管理方面,IPD项目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即通过将各参与方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团队,激励各方高效工作,实现项目团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与传统的工程项目交付模式相比,IPD模式下的工程项目并不是着眼于如何转移风险,而是试图在业主、工程师、设计方和承包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实现IPD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AIA对IPD的定义,IPD模式具有六大特征:(1)具有高度协作的工作流程,该流程了覆盖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直至项目交付的全过程阶段;(2)团队成员的早期介入;(3)基于价值的决策;(4)实现团队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5)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共享;(6)充分利用成员的技术能力和支持。表3-1IPD模式与传统项目交付模式的区别IPD模式传统工程项目模式团队项目的主要参与方构成了集开工时进场,很强烈的层级制成化团队;工程项目的早期度和控制。介入。过程多节点、多层次;早期的技术线性的,各方分工严重分离;和知识交流;信息共享;团信息沟通不顺畅;知识和技术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和尊敬。是独立的。风险共同管理;恰当的风险共担独立管理;最大程度地风险转移。利益补偿基于风险分担和项目绩效的追求个体利益;最小化付出;利益补偿降低自身成本为首要目的。通讯/技术基于BIM信息模型的多方信基于2/3维图纸的技术交流息、技术共享平台合同兼具激励和约束的多方合作、鼓励个体的努力;分配和转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风险;12 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3.1.2IPD项目的三大准则IPD项目的准则主要有三个,即合同准则,行为准则以及附加准则。在这三大准则的前提下,可以使得IPD项目的各参与方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IPD项目的绩效。(1)合同原则IPD项目的主要参与方是IPD合同中的各利益相关方,根据IPD项目合同的规定,各方均表示愿意合作,且协商一致。从IPD项目的绩效和风险分担情况出发,IPD模式着眼于项目的整体利益,而非单独某一方的个体利益。同时,IPD合同提出了责任使命,即使发生纠纷,也不能诉诸于法律,从而鼓励参与项目合作的各方更好的解决问题。项目团队内部的财务公开对于保证各方的信任和沟通是有很大帮助的。各参与方的早期介入使得项目管理趋于复杂,但是在项目前期,要实现多方技术、经验的良好沟通。多目标集成化设计,为多目标项目协同管理提供了可能,同时使得项目的冲突发现更直观。(2)行为准则相互尊重和信任为项目各参与方的合作提供了积极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在IPD项目中表现出对于自身利益的追逐远大于对项目整体利益的重要程度,或是对于项目风险采取规避、转移的解决方式时,根据利益补偿机制,该参与方则会分配到很少由于项目绩效和风险共担带来的收益。最初的合作意愿需转化到项目进行中的行为,鼓励各参与方积极合作对于项目绩效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如果每一方都不愿意分享经验和技术,那么就不能实现IPD项目团队的多方协作。(3)IPD项目的催化剂多方合作的IPD合同模式不仅包括了合同的基本原则,还包括上面提到的行为准则的支撑。同时,作为IPD项目的催化剂,BIM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IPD模式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3.1.3IPD项目的基本特征IPD项目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团队早期介入并参与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项目交付全过程。IPD项目的这一特征要求项目各参与方尽早地参与到项目上,实现在项目的初期就将各方的经验和知识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运用。基于IPD项目的这一特征,会使得项目在设计、施工甚至运营等阶段减少变更和错误,从13 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项目的效率。各方知识、经验和技能在项目上的结合,会成为项目成功的有力保证。(2)团队成员之间信息开放且共享,团队成员交流直接且保持诚信。IPD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项目交付模式,它要求参与IPD项目的各方彼此合作并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项目绩效的最大化。然而,IPD项目各参与方的相互合作和高度的信息共享的必要前提是各参与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IPD模式的合作优势。(3)基于IPD项目管理绩效的团队群决策和争议解决方式。(4)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一特征是IPD模式与传统项目模式的一大区别,IPD模式要求各参与方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进行风险分担。3.2风险识别方法概述(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用来初步确定各类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大型或独特的项目而言,该方法是一种互动,以团队为基础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取决于会议团队的经验和技能的广度。参与会议的人员通常包括项目团队的主要成员,以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会议的目的是集思广益,以便涵盖所有潜在的风险,而不用判断他们在初期阶段的重要性。运用结构化的头脑风暴会议在进行IPD项目风险识别时需要遵循着明确的步骤:首先必须委任一个会议推进者,并提前选取头脑风暴会议的团队。推进者需要提出讨论会的目的和组成结构,说明研讨会的步骤一般如下:A.项目参与人员熟悉项目背景,明确进行风险识别的项目范围。B.团队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去思考项目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并将他们所想到的粗略地记录到纸上。C.对项目范围最熟悉的成员在白板上写出项目初步风险清单,不需要和其他参与者讨论。D.其他与会者继续丰富初步风险清单。通常,经过这一步骤,该风险清单中的内容会翻倍。此阶段每个人的任何想法都应该被提出而不做任何评价。E.小组审查风险清单,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组,并加入随着新想法产生的需要考虑的其他的风险。之后可以将该清单进行必要的精简,其目的通常是要生成一个项目风险列表。(2)清单法14 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在分析已知的会出现在特定情况下的标准风险时往往选用清单法,从而可以简化风险识别的过程,同时可以减少对于执行者的要求。清单法的使用很快捷,特别是针对标准或常规性质的项目而言。清单法有时采用标准程序的形式,例如,许多组织有专门针对频繁活动(例如投标或合同谈判)的清单,目的在于避免或尽量减少在这些活动中的风险。然而,虽然清单对于日常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但对于非唯一标准或特有项目而言,其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运用在IPD项目时应慎重考虑:当此项目是组织原来没有做过的,原有的清单可能会给其风险分析造成思维创造上的限制和阻碍。因此,如果项目涉及新的领域和范围,建议使用头脑风暴法,保留原有清单来刺激大家集思广益,并仔细检查风险识别过程,保证没有已知的风险被遗漏。(3)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它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研究美国受前苏联核袭击风险时提出来的,并在世界上快速的盛行起来。德尔菲法主要是靠专家的对于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目前,该方法应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等领域。采用该方法进行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主要是由事先确定的该领域专家,通过函询-反馈-再次函询-再次反馈的方法收集、整合专家的意见。经过几轮循环后,逐步使得专家的意见趋于统一,从而作为最终的风险清单。在70年代,我国开始应用德尔菲法,并且该方法已在许多项目管理中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4)工作分解结构法工作分解结构法可以用来识别IPD项目潜在风险。工作分解结构可用树形结构图表示。首先,将项目的总任务,即主要交付成果或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绘在结构图的上端,然后将项目总任务分解成若干较小的、易于管理的子任务,排列于结构图总任务的下面。每个子任务再行分解成若干个更小、更详细的组成部分,排列于结构图各相关子任务的下方,如此继续分解下去,直至延伸到不能再分解或不必再分解为止。这个结构图是一棵倒树,树根就是总任务,枝叶向下蔓延,枝叶是各子任务及其更小、更详细的组成部分。(5)流程图法流程图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工程项目的总流程图与各分流程图,它们要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流程图可以用网络图来表示,也可利用工作分解结构(WBS)来表示。它能统一描述项目的工作步骤;显示出项目的重点环节;能将实际的流程与想象中的状况进行比较;便于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结构化方法,它可以帮助分析和了解IPD项目风险所处的具体环节及各环15 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节之间存在的风险。运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项目风险识别结果,可以为项目实施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3.3IPD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考虑到目前IPD交付模式在国内应用并不成熟,集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是较为困难的,鉴于本人所在课题组近年对IPD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在进行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对IPD项目的风险清单的识别采用了课题组内的头脑风暴法,识别过程如图3-1所示。文献查阅初最步终“风险共担、利风小组讨论风项目调研益共享”机制的险险适用性分析清清单单IPD项目风险特征分析图3-1IPD项目风险识别过程利用上述流程对IPD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得到风险清单如表3-2所示。表3-2IPD项目风险清单及其含义解释影响因素含义解释政A1政府过多政府官员直接干预项目建设/运营活动,影响私营投资者治干预项目的自主决策权力风A2适用法律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主要来源于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金融政策、险的变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等A3政府政权是否存在因政府的频繁改变、国家内部不同政党或组织之间的争论的不稳定而引起的政局动荡;是否有发生战争、动乱、政变的可能性性A4项目的获政府延迟或拒绝批准项目或颁发有关许可证批和许可A5征用/公中央或地方政府强行没收项目有化16 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施B1设计的不在设计方面对原料组成、操作弹性、产品方案的理解不合理。工合理性风B2工程质量对于工期和质量的安排不当,会延误工期或者质量存在问题险风险B3现场安全施工人员的安全等B4劳务人员材料与设施供应延误或质量不合格,对工程的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和材料的到位B5施工场地如地质、水文等条件;如暴雨等会阻碍施工自然条件B6施工许可B7设计变更各种原因都可能会造成设计变更B8施工变更B9成本的超因施工中的不当造成施工成本超过预算支B10工期对于工期和质量的安排不当,会延误工期或者质量存在问题经C1海关进出物资采购及运输济口的法律风规定和限险制C2市场需求的变动C3排他性在当地是否会出现多个竞争性项目同时开工的情况C4通货膨胀物资材料和设备价格上涨、工程造价增加的风险C5利率风险金融市场不稳定以及利率的变化造成资金风险压力陡增、资金周转链条紧张,业主履约能力下降,工程项目结算货币贬值、金融汇兑风险增大、融资风险增大C6汇率风险业主对承包商的付款都是承包商所在国以外的货币,这就便承包商不得不承担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的风险C7是否存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方向的变化、银根紧影响极大缩、项目的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工程承包市场、材料供应市场、劳的经济事动力市场的变动、工资的提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速度加快、原件材料进口限制、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危机其D1不可抗力洪水、地震、暴风雨、瘟疫等不可抗力;合同一方无法控制,在签他订合同前无法合理防范,情况风发生时,又无法回避或克服的事件或情况险D2恶劣的水恶劣的地质条件如泥石流、流沙、河塘、垃圾场等文地质条件D3天气/气反常的雨雪天气,冰冻天气,暴雨、台风候的风险针对识别出的IPD项目风险清单,对相关领域从业者和研究者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见附录。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被调查者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7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IPD项目中的风险均应通过风险共担、利益补偿的方式进行分担。17 第三章IPD项目风险识别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IPD项目的风险中,有些风险是不能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进行分担的,该类风险主要集中在政治风险上,如项目的审批和开工许可等。另外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由于对于IPD项目特征和风险管理方面知识不足,不能对该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但是通过对IPD项目的介绍和对其基本特征的解释,大部分被调查者也都认为IPD项目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作为其关键特征之一,应尽量涵盖IPD项目的所有风险。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IPD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2)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应该尽可能针对IPD项目的所有风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3)IPD模式正处于日渐成熟的过渡时期,从合同等方面来看,还并不是完全真正意义上的IPD模式,因此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施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应由参与IPD项目的各参与方协商解决,本文对IPD项目的风险识别,也为IPD项目风险谈判提供了理论依据。18 第四章IPD项目风险分担激励机制第四章IPD项目风险分担激励机制4.1IPD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构成4.1.1三大机制(1)理性机制理性机制主要是指,IPD项目的各参与方选择合作的前提之一是参与IPD项目将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要高于非合作模式下的收益,在这种背景下,各参与方才有参与合作的动力,而这一机制也符合博弈论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2)激励补偿机制激励补偿机制主要强调了对于风险共担的利益补偿,IPD项目的各个参与方要实现对项目风险的共担,就需要利益补偿这一机制对其利益的保证。该机制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激励;二是约束。激励是指由于各方的合作,实现了对IPD项目合理的风险共担,此时所有参与方都会得到相应的激励补偿额,而其分配值的大小由风险偏好等因素决定。而约束是强调当该IPD团队没有很好地合作,导致最终项目绩效降低,此时各参与方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IPD项目团队是一个典型的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在这种群体中,利益补偿机制是其合作所必备的关键机制之一,只有通过这种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方共赢。激励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具有较大正外部效应的成员参与IPD项目,此时,各成员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会使得这种正外部效用内部化,这不但有利于这一参与方,同时对于其他参与方也是有利的。(3)改进的N人纳什协商谈判机制在IPD项目团队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各参与方之间达成有效的协议,从而形成对该合作成功的保证。而这一有效协议的达成通常是通过各方的谈判和协商来实现的。根据理性机制,IPD项目团队形成的条件之一是合作,即参与IPD项目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而此时任何一方的不利于合作的行为将会导致所有参与方的收益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各方能够彼此信任、相互合作,通过有效的协商谈判达成一致的协议。IPD项目团队具有共同的项目目标,而作为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成员之间也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此时就要求各方通过协商谈判确定一个各方都满意度利益补偿分配方案,从而实现对风险共担的补偿。在更多的情19 第四章IPD项目风险分担激励机制况下,成员之间是通过协商谈判来解决利益冲突的,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建立一个风险承担的利益补偿机制,使得参与各方合理分担收益。4.1.2三大机制的互动关系IPD项目团队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如何解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问题。为了保证IPD项目团队的实现,理性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和协商机制三种机制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又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三种机制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从而保障IPD项目团队的成功。根据理性机制,IPD项目团队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合作会给IPD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带来更大的收益。根据激励补偿机制的约束机制,IPD项目的参与方的任何破坏项目整体利益和成员合作的行为都会最终导致其激励补偿值的降低,在这一约束下,IPD项目的团队成员之间就要求做到真正的信任、合作和高度的信息共享,此时才能更好地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此时就需要一个使IPD项目团队成员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这就需要在利益分配时,考虑风险承担等因素,即激励补偿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具有较大正外部效应的成员参与IPD项目,此时,各成员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会使得这种正外部效用内部化,这不但有利于这一参与方,同时对于其他参与方也是有利的。当然IPD团队本身是一个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这就要求该团队具有解决内部利益冲突的能力,即本文的第三大机制,协商谈判机制,该机制使得各参与方可以通过有效的协商途径,在不损害其他方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理性机制为IPD项目团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在各个成员都具有合作意向的前提下,激励补偿机制对制定利益分配方案起了指导作用,即在IPD项目团队中承担风险的成员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在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约束的前提下,需要通过有效协商机制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在三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各独立的成员才会形成合作群体,在实现“多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1所示。20 第四章IPD项目风险分担激励机制理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指导指导合作的准备阶段利益分配方案的协商阶段有效协商机制成员1有合作意向有合作意向协调成员2有合作意向有合作意向IPD团队形成有合作意向有合作意向成员5图4-1三大机制的相互作用4.2IPD项目风险分担谈判激励池的构建IPD项目交付模式的激励补偿模型的建立,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公平、平等的与绩效相关的补偿机制,从而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这个模型是针对IPD项目的团队,即业主、设计方、承包商、咨询方和供货商五方,通过该模型实现各方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为了提高项目绩效,激励补偿机制需要实现IPD项目团队的各方协同工作。典型的IPD项目交付模式的激励补偿机制模型应包含三个部分,即L1、L2、L3,如图4-2所示。其中L1,即项目成本层,包括项目的直接工程费、工程措施费和规费;L2,即项目酬金层,包括项目的管理费和正常利润;而L3,即项目风险激励补偿层,项目风险激励补偿层是指提供给IPD项目团队的奖励或惩罚,该部分的奖励最高值主要是根据项目的实际绩效来确定。该最高值的确定可能考虑的项目绩效包括工期、环境或安全等方面。通常该部分在各方之间的分配是由各方事先协商的比例来确定的。21 第四章IPD项目风险分担激励机制奖励激励L3补偿正常利润L2损失层酬金管理费规费损失封顶工程措施费L1成本直接工程费图4-2IPD项目利益补偿机制示意图通过实际成本、目标成本与最初激励值的关系分析激励补偿层大小,当实际成本小于目标成本时,此时激励补偿层为最初激励值与最终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差值的和;当实际成本等于目标成本时,此时激励补偿层为最初激励值;当实际成本大于目标成本,但小于目标成本与最初激励值的和时,此时激励补偿层为最初激励值减去实际成本超出目标成本的部分;当实际成本大于目标成本与最初激励值的和时,此时激励补偿层为0。4.3本章小结本章作为全文的核心章节之一,在第二章、第三章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IPD模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模型。该部分主要考虑将三种机制,即理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协商机制进行综合考虑,使得IPD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模型更加合理。理性机制使得合作收益显著提高的群体有可能结成联盟;在各方都具有合作意向的前提下,利益补偿机制对各方的行为有很好的激励和约束效果;在满足约束和激励约束的前提下,有效的协商机制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在上述三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IPD项目的合作团队,才会实现IPD项目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22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5.1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定量描述在IPD项目团队形成时,首先确定该IPD项目的参与方,本文假设N方参与,分别为:业主、承包商、设计方、供货商和咨询方等。根据理性机制,各参与方应根据该IPD项目特征和各参与方分析,基于“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假设上,提出各自认为合理的分配方案。此时基于利益补偿机制和协商机制,通过由项目各方提出风险分担的激励补偿方案,确定各方认为合*1,,理分配方案,即确定X,?iN,X表示第i方的最终分配比例。iijnXX{},X,,X,其中iN,0X1且X1;X表示第ii12iiNijijiji1i个参与方提出的分配方案中第j各参与方的分配比例。*此时,定义第i个参与方的期望分配比例为X,负理想分配比例为X,且ii根据个人理性的假设,定义XXmax,XXmin其中iijiijjN1,2,,那么该IPD项目团队的负理想分配方案为X(X,X,,X)12N由于IPD项目各参与方在项目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而对于各参与方而言,显然最终分配系数越大其满意度就会越高,因此,我们在建立该N人Nash协商模型时,应考虑各参与方的成员满意度。5.2IPD项目各参与方的前景函数及改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对人的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新的理论创新来指导人的决策行为。1979年,坎内曼和特维尔斯基于他们大量的关于心理学、决策行为方面的实证研究,他们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主要是在人们的决策行为研究上更多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前景理论对人的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在该理论中,主要考虑了心理因素对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它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由于非人为错误,即系统性错误使得最终做出的决策偏离经济学理论中的最优行为的假定模式。前景理论中主要涵盖了如下观点:其一,人们在面对同一问题做出决策时,会表现出不同23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的偏好,而这种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对于人的决策行为是有实质影响的。其二,风险偏好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人的经济行为决策上,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人的非经济行为决策上。很大程度上,人们并不是完全清楚人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行为的潜在影响。更多的人们希望自己可以完全理性地做出决策,而不受问[43]题框架和风险偏好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由于系统性偏差导致最终做出的决策偏离经济学理论中的最优行为的假定模式,而这里的系统性偏差,可归纳为如下四类:(1)相似性人们常常以事件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如甲和乙两个事件,已知甲事件的相关数据和评估结果,并根据乙事件的相关数据,对乙事件的结果进行类推。这种利用相似性进行类推的方法通常是有效的,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错误:A.在选择类似事件时,表现出过于重视近期事件和相关数据,而对于事件的先验概率有所忽略,并且对于样本的大小没有很好地掌控;B.在对相似事件进行评估时,表示出对一些相关性小的数据的忽略,而往往这些被忽略的信息时对结果评估所必须考察的;C.对预测的能力和有效性的认识过于主观,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两事件的信息做出了判断,而这一非理性判断很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可靠性;D.有效性幻觉,该情况是指根据统计学理论,当输入变量的有效性给定时,变量之间相互独立性越大,做出的预测就会更加精确,也就是说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增加了预测者的信心却降低了预测的精度。(2)可利用性人们在选择可以利用的数据和信息时,常常是根据主观的判断和认识做出选择。通常情况下人们受到自身知识和认识的局限,在做出预测时常常利用的信息是自己熟悉或者是通过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可能只是需要应用的信息中某一部分,在真正做出预测时,我们还应该更广泛地攫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保证预测和评估结果的正确性,但是人的主观认识和直觉常常使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出现这种偏差。(3)锚链效应与调整通常,人们在对某一事件进行预测和评估时,需要选定一个参考点或者起始点。据统计,人们在对参考点或者起始点的选择和调整时考虑地并不充分,事实24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上不同的参考点或者起始点可能会导致最终的评估记过不一致,而由于参考点或起始点不同而起因的预测或评估偏差,我们称之为锚链效应。在相对复杂的事件预测和评估中,锚链效应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会更加显著。人们通常高估连续事件的概率,而低估分离事件的概率。(4)认知分歧与群体影响当人们面对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时,通常那些持有非主流观点的人们与群体中的其他人可能会有些矛盾或不协调。此时,人们就会去寻找各种方法、证据来支持他们认为主流的观点,甚至为了表示对主流观点和主流群体的认同而完全放弃非主流的观点,而此时就产生了认识偏差。前景理论把人们的决策过程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指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们对于时间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而第二阶段则是人们针对这一事件的评估与决策。为了第二阶段更好地对事件进行预测和评估,就需要人们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和简化。在这一信息、数据的整合和简化过程中应该注重方法的选择,因为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最终决策的不一致。前景理论提出用权数函数和主观价值函数这两个变量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来描述人的效用。其中,权数函数()p用来描述单个随机事件的概率p的变化对总体效用的影响,而主观价值函数ux()直接反应前景结果x与人的主观满足大小之间的关系。权数函数()p描述未来单个事件的概率p的变化对总体效用的影响。权数函数具有以下四个属性:(1)权数函数是单个事件概率p的增函数,且(0)0,(1)1;(2)亚确定性:除了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外,权数函数数值通常比相应的概率要低,()p0,且()pp(1)1;(3)亚比例性:当概率比一定时,大概率事件对应的权数数值的比例会小于小概率事件对应的权数比例,即,对任意的0pq,1存在(qp)/()pqpr()/(;pr)(4)次可加性:通常权数函数会较低估计一般概率事件,而相对高估低概率事件,也就是说,该属性赋予了一般概率事件以低权数,即()pp;而赋予极低概率事件以高权数,即()pp。并且在低概率区域权数函数是次加性函数,即对任意的01r,有r()p(rp)。(5)极低和极高概率事件的权数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前景理论的主观价值函数中有一个利益分配增加或减少的参考点,改点的选择是由依靠决策者的主观印象。事件的结果x表示财富水平与该参考点的偏离,25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而不是绝对的利益分配水平,主观价值函数常常用来衡量盈利或亏损对人的主观满足的影响,主观价值函数曲线会在参考点处发生转折,它是利益分配值增加''或减少的分界线。主观价值函数在盈利的定义域中是凹的,即x0,()ux0,''而在亏损的定义域中是凸的,即x0,()ux0。根据对工程项目,尤其是IPD项目的参与方多为风险厌恶型,因此该模型中考虑参与方为风险厌恶性的主观价值函数,即该主观价值函数为S型,如图5-1所示。价值亏损盈利图5-1主观价值函数根据上面对前景理论以及IPD项目的独特性分析,可以得到该模型中的主观价值函数如公式(5-1)所示,即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表现出风险厌恶;面对损失是凸函数,表现出风险偏好。x,若x0;ux()公式(5-1)(x),若x<0.其中,x表示相对于参照点的收益或损失,ux()表示价值函数,,分别表示面对盈利时的风险厌恶和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喜好程度,则为损失厌恶系数,如图5-2(a)所示。26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110.500效效-1用用-0.5-2-1-3-1.5-1-0.500.51-1-0.500.51财富变化财富变化(a)原价值函数(b)指数价值函数图5-2两种典型的主观价值函数[44-47]由于指数效用函数具有良好的数学性质,该模型选择分段指数主观价值函数代替原来幂函数主观价值函数,因为从图5-2可以看出,该分段函数具备坎内曼和特维尔斯基提出的主观价值函数所有性质,其中,0分别表示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系数。x1-e若x0;ux()公式(5-2)x(1-e)若x<0.根据前景理论,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不仅仅是由效用函数决定的,而是由主观价值函数和权数函数联合决定。比如,某事件出现可能结果xy,的概率分别为p和q,维持现状的概率为1pq,记为(,;,)xpyq,则总效用为Uxpyq(,;,)()()pvx()()qvy。5.3基于多边谈判的IPD项目风险分担谈判模型5.3.1基本假设IPD项目各参与方是合作博弈、谈判协商的关系,在构建风险分担谈判模型时,本文做出了如下基本假设:(1)理性假设。该假设是指在IPD项目管理团队激励补偿层的分配过程中,需要保证各参与方能公平地获取相应的收益。IPD项目的各参与方选择合作的前提之一是参与IPD项目将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要高于非合作模式下的收益,在这种背景下,各参与方才有参与合作的动力,而这一机制也符合博弈论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2)激励相容假设。该方案的确定要保证每个成员加入其中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其最低要求的获得值。激励补偿机制主要强调了对于风险共担的利益补27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偿,IPD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在IPD项目中要实现对IPD项目风险的共担,而该机制正是对其做出的利益补偿。IPD项目团队是一个典型的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在这种群体中,利益补偿机制是其合作所必备的关键机制之一,只有通过这种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方共赢。(3)谈判协商假设。分配方案的确定过程是一个IPD项目各参与方协商决策的过程。该方案的确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原则,从而使得各参与方的满意度最大化。根据理性机制,IPD项目团队形成的条件之一是合作,即参与IPD项目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而此时任何一方的不利于合作的行为将会导致所有参与方的收益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各方能够彼此信任、相互合作,通过有效的协商谈判达成一致的协议。IPD项目团队具有共同的项目目标,而作为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成员之间也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此时就要求各方通过协商谈判确定一个各方都满意的利益补偿分配方案,从而实现对风险共担的补偿。5.3.2基本要素[34]根据N人纳什谈判模型中的相关定理,本文对IPD模式下的项目风险分担的激励补偿层分配问题的三个谈判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即威胁点、谈判力和担心谈判破裂的程度。(1)威胁点谈判模型中,d表示谈判破裂临界时第i方的效用即谈判中威胁点。在IPDi项目谈判过程中,威胁点表示IPD团队谈判过程中,谈判破裂的临界点对应的参与方满意度。本文定义IPD项目风险分担谈判模型的威胁点为dF()X。ii(2)谈判力通常谈判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外生决定力。它针对具体谈判环境及对手而定,不仅对谈判方实现超过谈判破裂收益的能力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环境、各方的谈判目的等因素。谈判力是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谈判力作为一种潜在的能力,它并不是要改变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其二,谈判力是一个先谷底的概念,它的大小往往会根据具体项目特征和其他方谈判力的变化而有所差异;其三,通常情况下,任何一方具有较大的谈判力时,常常是因为该方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使得相较于其他方得到一个更大的谈判力值。[48]谈判力的大小通常由以下三个要素综合决定:A.耐心作为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耐心也是影响谈判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N人纳什谈判模型中,贴现因子的大小可以决定各谈判方的收益分配额,而该模型的28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贴现因子经常被解释为耐心。当讨价还价时间间隔趋于0时,贴现因子将决定各方谈判力,如果考虑某个参与者成为最终提议者概率,那么贴现因子和概率分布将共同决定谈判力。B.风险态度风险态度对于谈判力大小的确定及其重要。如果参与方非常迫切希望达成合作,谈判失败将给其带来巨大的损失,此时其担心谈判破裂的程度就会增大。在N人纳什谈判模型中,风险极限相对较小的参与方做出让步,此时该谈判过程将收敛于纳什谈判解。在非对称的纳什谈判过程中,如果各个参与方按照纳什谈判原则进行谈判协商,则最终谈判的一致点为非对称纳什谈判解。C.资产专用性当谈判发生于团队内部时,通常有资产等的公用情形时,资产的专用性将成为影响谈判力大小的因素之一。此时谈判力将包含谈判参与方拥有财富、资产专用型、独特性等方面。如资源方面,不同的资产、要素,及该资源、要素在项目中的地位,资源、要素拥有者的整合能力,以及社会普遍认同价值观和法律制度等等。其中,资源、技术、管理要素对谈判力影响最大。如果某种技术和信息对于该IPD项目及其重要并且显示出其极大的稀缺性,此时该谈判方的谈判力较大,相比之下,不具有这种资源和技术的,相对其谈判力会较小而对于人力资本来说,是它的稀缺性。各要素谈判力的计量是一个博弈过程,而没有一个首先设定的伦理标准。*根据对IPD项目风险分担问题的描述,谈判方i最终得到的分配收益为X,i*X1,其前景函数为UX()来表示,满意度函数为F()X。令S为影响谈判iii但不直接进入谈判方前景函数的向量。谈判力用ω表示,ω由S决定。谈判方i的谈判力可以表示为ω(S)。其中F()X,UX()和ω(S)满足如下四个关系:iiii(1)0ω(S)1;iN(2)ωi1;i1Xi(3)0。ωi(4)limUX()limF(X)0iiω0ω0iilimUX()limF(X)1iiω1ω1ii谈判力介于[0,1]之间,既然能够在一起进行谈判,说明谈判方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此消彼长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更准确的衡量谈判的均衡解。29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Xi0说明谈判的效用是谈判力的递增函数,意味着谈判过程中谈判力越ωi大,越能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limUX()limF(X)0,limUX()limF(X)1,表明当某一方iiiiω0ω0ω1ω1iiii的谈判力越弱,均衡的结果会使得其效用越小。但谈判力趋于零时,谈判的效用和满意度也趋于零;当某一方具有完全谈判力时,则会获得全部净收益,此时效用和满意度最大。由于本文用前景函数代替了传统的效用函数,此时已综合考虑IPD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偏好、权重和主观价值,同时谈判力影响因素众多,其函数关系不容易构建,因此该模型并未构建谈判力函数,而在算例中只是给出了代表各方谈判力的数值。(3)担心谈判破裂的程度担心谈判破裂程度是指IPD项目各参与方对谈判破裂结果的规避程度,用gi表示,用数学符号表示为:gF()XX/F()表示第i方担心谈判破裂的程度,iii是该方的满意度函数与对其收益求导数的比值。5.3.3谈判模型构建本文从IPD项目各参与方谈判协商角度出发,提出用前景函数代替N人纳什谈判模型中的效用函数,并提出了满意度的概念,从而更大程度上体现多方的合作博弈。为了体现满意度函数和前景函数的相关性,本文定义IPD项目各参与方的满意度为分配收益的前景函数值与期望收益前景函数值的比:U()XiF()X公式(5-3)iU()Xi从而建立模型如下:NωZFmax(X)i公式(5-4)ii1根据纳什公理,通过线性变换将威胁点d作为原点,并不改变问题的最优解,i所以在谈判过程分析中只关注结果的净收益就可以得到Nash谈判解,而无需考虑威胁点的问题。此时,模型的目标函数为:NωZFmax((X)d)i公式(5-5)iii1此时,基于Nash谈判的IPD项目风险分担的激励补偿层分配模型为:30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NmaxZ(F*(X)F(X))wiiii1N*X1iS.t.i1公式(5-6)*FX())F(X)F(Xiii5.4基于多人谈判模型的IPD项目风险分担分析由于gF()XX/F(),即,担心谈判破裂程度g是分配比例X的函数,iiiii因此g会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ii根据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IPD联盟的各参与方面对获利收益是风险规避的,因此他们的满意度函数F()X是凹函数,且F(X)0,此时,g对X求导,得iiii2dg[F(XX)]F()(FX)iiii到:0。因此,该IPD团队各参与方对于谈判2dX[]F(X)ii破裂的担心程度随他的分配比例X递增。i首先对双边谈判的结果推倒进行简要分析,即考虑两个参与者的谈判过程,分别用甲方和乙方表示。他们各自的谈判力用ω和ω表示,并且120rr,1,rr。双方1此时会针对激励补偿层的分配值X进行谈判。1212这里,我们用X表示j提出的对于i的分配方案。假如谈判双方在谈判的最初ij阶段,就分别提出了非常极端的分配方案,也就是说可以表示如下:FX()FX(),FX()FX()。谈判双方会综合考虑自身的谈判力和对谈11122221判破裂的担心程度,此时,他们就会通过协商谈判最终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给定j向i的要价X,i就知道自己对谈判破裂的担心程度与谈判力之ij间的相对值,X,i1,2。此时,定义ijtg/ω公式(5-7)iii此时,我们对该谈判情景进行模拟分析,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谈判过程中任意一个阶段具有更大t的一方将做出让步。因此,当tt时,甲方将会做12出让步;同理tt时,乙方将会做出让步。在谈判过程中,一方不一定接受12另一方给出的方案,这样几次轮回t,t之间的差距将缩小。由于j方的让步使12ωgX()11X增加,这个过程直到tt时结束。即在该点,。ij12ωgX()22当N>2时,IPD项目的各参与方也会按照上述过程进行多边谈判。根据Nash推广模型,IPD项目参与方将通过谈判使下式最大化:N***ωF,F,,FFmaxi,各参与方的效用函数满足凹性。12Nii131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ωgii在最优解的位置,即有:ij,1,,N且ijωgjj''ωFFiij根据g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ωFFjijU代表在最优解处i实现的效用目标。i在谈判各方达成一致的前提下,需要考虑所建立的谈判模型的最优解。由公式(5-7)可知,在谈判过程中,谈判各方的担心谈判破裂程度相同时,t是由各方的谈判力ω决定的,即ω越小时t越大,而t较大的参与方会做出让步;当谈判力相同,t是由各方的担心谈判破裂程度g决定的,参与方担心谈判破裂程度g越大时t越大,此时表示谈判成员对谈判破裂的担心程度越大,则t较大的一方让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此可以假定谈判中的任意一个阶段,具有更大t的一方将做出让步,并提出更为折中的一个要价。但是经过不断的谈判,双方的利益分歧必将缩小,这个过程将进行到ttt为止,最终得到各方12Nωgii都满意的结果,在该点有:ij,1,,N且ij。ωgjjNω此时双方均实现其效用最大化,谈判结束,谈判的最终结果使Fi达到最ii1大。下面对该结果进行证明。Nω当各参与方通过谈判达成利益一致,即模型达到均衡时,需要使maxFi最ii1大化成立。N其中ω(iN1,2,,)代表IPD团队成员i的谈判力,满足ω1,同时iii1由于假设IPD项目参与方是风险规避型的,因此效用函数满足凹性。Nω将目标函数maxFi取自然对数得到新目标函数:ii1NmaxωlnFiii1N其中约束条件为XX,构造Langrange函数可得到ii1NLωlnFXXXXii12Ni1其中,是参数。根据取极值的条件可得到:'Fiω0iFi32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ωFFiij则有:/ωFFjijωgii即:ij,1,,N且ijωgjj根据均衡结果可知,谈判过程中,IPD项目各参与方的最终的谈判结果取决于成员之间的谈判力和其本身效用函数所决定的行为特征,即谈判各方可获得的收益与谈判力的大小及其自身的行为特点。5.5算例在IPD项目团队形成时,首先确定该IPD项目的参与方,本文假设五方参与,分别为:业主、承包商、设计方、供货商和咨询方等,如图5-3所示。根据理性机制,各参与方应根据该IPD项目特征和各参与方分析,基于“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假设上,提出各自认为合理的分配方案。本文假设某个工程项目,采用IPD模式,并设定由五方签订IPD相关合同,分别为:业主方、承包商、设计方、咨询方、供货商,如图5-4所示。已知,各方的风险厌恶系数分别为,业主:0.8,1承包商:0.9,设计方:0.6,咨询方:0.4,供货商:0.7。2345各方的损失厌恶系数分别为,业主:0.6,承包商:0.7,设计方:120.4,咨询方:0.2,供货商:0.8。各方的谈判力为:0.25,34510.1,0.45,0.15,0.05。为简化算例,假设IPD项目2345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N人纳什谈判模型中的权重函数为一固定数值,用于衡量各参与方在该IPD项目中的重要性。五方的权重函数值分别为:0.4,10.1,0.23,0.15,0.12。2345注:此处各参与方的谈判力直接给出数值,但在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选择影响谈判力的因素,确定谈判力函数。33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P1业主P2P5承包商供货商P4P3咨询方设计方图5-3IPD项目参与方关系图ωgii根据上一部分对谈判结果分析的内容,可知当时,得到谈判模型的ωgjj最优解。设各方的前景函数的主观价值函数为指数型函数,X1-ei若X0;iuX()iX(1-ei)若X<0.i其中是第i方的风险厌恶系数,是第i方的损失厌恶系数,X是第i方的收i益分配比例。此时,各方的前景函数为:UX()uX()(X)iiiU()Xi满意度函数为:F()XiU()Xi谈判模型为:NmaxZF(*(X)F(X))iiii1N*X1iS.t.i1*FX())F(X)F(Xiii即求解如下方程组:34 第五章IPD项目风险分担多边谈判模型ωg11ωg22ωg11ω33gωg11ωg44ωg11ωg555X1ii1求解后得到X0.17,X0.05,X0.25,X0.10,X0.4312345根据该算例设定的已知条件,利用本文构建的IPD项目风险分担谈判模型,分析得到各参与方的收益分配比例分别为:业主为0.17,承包商为0.05,设计方为0.25,咨询方为0.10,供货商为0.43。首先该算例的已知条件中包含两个部分,其一为各参与方的风险偏好,当各参与方设定了不同的风险偏好,即可得到面对不同分配比例时的效用值;其二为各参与方的谈判力,本文不曾涉及谈判力函数的构建,因此在该算例中,直接给出了各参与方的谈判力值。利用本文构建的谈判模型,可以求得使得各参与方效用均衡最大化的分配比例,即为:业主为0.17,承包商为0.05,设计方为0.25,咨询方为0.10,供货商为0.43。该算例验证了本文所建立IPD模式风险分担谈判模型的可行性及其求解结果的可达性。5.6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针对上一章提出的机制,提出了IPD项目风险分担的多边谈判模型,该部分主要在经典N人纳什谈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将传统的效用函数用前景函数进行替代,更多的考虑项目的各参与方的心理因素,如风险偏好、主观价值等;其二是提出了满意度的概念,本文认为各方协商一致,不能只考虑分配价值的绝对值,而应该更多的考虑IPD项目各参与方的相对满意度。35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第六章总结与展望6.1总结风险分担问题是IPD模式应用时面对的障碍之一,本文从理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N人纳什协商机制三大机制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构建了IPD项目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模型,并着重对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针对上述机制,本文基于N人纳什谈判模型,对IPD项目的多方谈判进行了量化处理,并针对IPD项目的独特性,提出了用前景函数代替传统纳什谈判模型中的效用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方满意度的概念,从而在该谈判模型的建立时,更多地考虑风险态度、主观价值等方面。此外,在谈判模型中,我们考虑了各方的效用函数、谈判力和威胁点的相关关系,认为当各方谈判破裂程度相当时,各方的满意度最大化得到均衡解,并利用算例对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分析。这些结论的实践价值在于:首先,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预测,有助于各方对利益补偿层的预期;其次,各方的效用函数、谈判力和威胁点都可以很好的反映各方的实力与现状;最后,在风险共担的情景下,容易出现对各方对风险承担的推托,应加强对该情况的处理。6.2展望IPD项目在工程项目领域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工程项目实业领域对于该模式的认识还尚未成熟,因此对于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的适用性只是提出了理论上的建议,其在项目上的具体应用还有待验证和改进。作为多人谈判,IPD模式风险分担协商决策过程的多次性、动态化将是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方向。3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etal.,IPDforPublicandPrivateOwners,2010.[2]Rahman,M.M.,Kumaraswamy,M.M.,ContractingRelationshipTrendsandTransitions,JournalofManagementinEngineering,2004,20(4):147-161.[3]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CaliforniaCouncil,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CasesStudied,2010.[4]Lichtig,W.A.,TheIntegratedAgreementforLeanProjectDelivery,ConstructionLawyer,2006,26(3):1-8.[5]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CaliforniaCouncil,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AWorkingDefinition,2007.[6]Kent,D.C.,Burcin,B.G.,UnderstandingConstructionIndustryExperienceandAttitudestowar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10,136(8):815-825.[7]Gokhale,S.,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MethodforTrenchlessProjects,ASCE,2011:604-614.[8]MatthewsO.,HowellG.A.,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AnExampleofRelationalContracting,LeanConstructionJournal,2005,2(1):46-61.[9]Meng,X.H.,Gallagher,B.,TheImpactofIncentiveMechanismsonProjectPerformance,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2012,30(3):352-362.[10]Rose,T.,Manley,K.,MotivationtowardFinancialIncentiveGoalsonConstructionProjects,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1,64(7):765-773.[11]Burcin,B.G.,Ddes,David,K.,Implementationof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and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onaSmallCommercialProject,AssociatedSchoolsofConstructionAnnualInternational,andCIBWorkgroup89,attheWentworthinstituteofTechnologyBoston,Massachusetts,2010.[12]Love,P.E.D.,Davis,P.R.etal.,Risk/RewardCompensationModelforCivilEngineeringInfrastructureAllianceProjects,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11,137(2):127-136.37 参考文献[13]Amir,A.J.,Hoseinpour,P.,OnaCooperativeAdvertisingModelforaSupplyChainwithOneManufacturerandOneRetailer,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2,219(2):458-466.[14]Wang,S.D.etal.,CoordinationofCooperativeAdvertisingModelsinaOne-ManufacturerTwo-RetailerSupplyChainSystem,Computers&IndustrialEngineering,2011,61(4):1053-1071.[15]Liu,X.etal.,ABiddingModelandCooperativeGame-BasedVerticalHandoffDecisionAlgorithm,JournalofNetworkandComputerApplications,2011,34(4):1263-1271.[16]Saeed,N.,Larsen,O.I.,AnApplicationofCooperativeGameamongContainerTerminalsofOnePort,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0,203(2):393-403.[17]Qin,L.,AEffectiveWaytoImprovethePerformanceofFoodSafetyGovernanceBasedonCooperativeGame,AgricultureandAgriculturalScienceProcedia,2010,1:423-428.[18]Kapliński,O.,Tamošaitiene,J.,GameTheoryApplicationsin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Technologic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Economy,2010,16(2):348-363.[19]Bailey,M.,Sumaila,U.R.,Lindroos,M.,ApplicationofGameTheorytoFisheriesoverThreeDecades,FisheriesResearch,2010,102(1-2):1-8.[20]Semsar-Kazerooni,E.,Khorasani,K.,Multi-agentTeamCooperation:AGameTheoryApproach.Automatica,2009,45(10):2205-2213.[21]Maali,Y.,AMultiobjectiveApproachforSolvingCooperativeN-personGames,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icalPower&EnergySystems,2009,31(10):608-610.[22]陈雯,张强,模糊合作对策的Shapley值,管理科学学报,2006,9(50):50-55.[23]刘浪,唐海军,陈仲君,Shapley值在动态联盟利益分配博弈分析中的应用,工业工程,2006,9(6):118-121.[24]张捍东,严钟,方大春,应用ANP的Shapley值法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策略,系统工程学报,2009,24(2):205-211.[25]王岳峰,刘伟,考虑权重的Shapley值法虚拟企业伙伴利益分配策略的改进,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5,26(4):48-51.38 参考文献[26]Mcginty,M.,ARisk-dominantAllocation:MaximizingCoalitionStability,JournalofPublicEconomicTheory,2011,13(2):311-325.[27]Touati,C.,Altman,E.,Galtier,J.,GeneralizedNashBargainingSolutionforBandwidthAllocation,ComputerNetworks,2006,50(17):3242-3263.[28]Ni,Q.,Zarakovitis,C.C.,NashBargainingGameTheoreticSchedulingforJointChannelandPowerAllocationinCognitiveRadioSystems,IEEEJournalOnSelectedAerasInCommunications,2012,30(1):70-81.[29]Zhang,Z.Y.,Shi,J.etal.,ACooperationStrategyBasedonNashBargainingSolutioninCooperativeRelayNetworks,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2008,57(4):2570-2577.[30]Avrachenkov,K.,Jocelyce,E.etal.,ANashBargainingSolutionforCooperativeNetworkFormationGames,Proceedingsofthe10thinternationalIFIPTC6conferenceonNetworking-VolumePartI,2011,6640:307-318.[31]叶飞,基于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的供应链协作激励机制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106-109.[32]Okada,A.,TheNashBargainingSolutioninGeneralN-personCooperativeGames,JournalofEconomicTheory,2010,145(6):2356-2379.[33]NashJr,J.F.,Thebargainingproblem,JournaloftheEconometricSociety,1950,18(2):155-162.[34]NashJr,J.F.,Two-personcooperativegames.Econometrica,1953,21(1):128-140.[35]SvejnarJ.,Bargainingpower,fearofdisagreement,andwagesettlements:TheoryandevidencefromUSindustry,Econometrica,1986,54(5):1055-1078.[36]Svejnar,J.etal.,Onthetheoryofaparticipatoryfirm.JournalofEconomicTheory,1982,27:313-330.[37]Kıbrıs,Ö.,CooperativeGameTheoryApproachestoNegotiation,HandbookofGroupDecisionandNegotiation,2010,4(2):151-166.[38]Britz,V.,Herings,P.J.J.,Predtetchinski,A.,Non-cooperativeSupportfortheAsymmetricNashBargainingSolution,JournalofEconomicTheory,2010,145(5):1951-1967.[39]杨俊辉,基于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的知识工作团队利益分配方法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15(2):107-109.[40]Svejuar,J.,BargainingTheory,FearofDisagreement,andWageSettlements:TheoryandEvidenceforTheU.S.Industry,Econometrica,1986,54(5):1055-1078.39 参考文献[41]Brooks,J.M.,Dor,A.,Wong,H.S.,Hospital-InsurerBargaining.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ApendectomyPricing,Econometrica,1986,54(5):1055-1078.[42]Brooks,J.M.,Doucette,W.,Sorofman,B.,FactorsAffectingBargainingOutcomesBetweenPharmaciesandInsurers,HealthServicesResearch,1999,34:439-451.[43]Kahneman,D.,Tversky,A.,JudgementUnderUncertainty:HeruristicsandBiases,Science,1974,185:1124-1131.[44]Abdellaoui,M.,Parameter-FreeElicitationofUtilityandProbabilityWeightingFunctions,ManagementScience,2000,46:1497-1512.[45]Currim,I.S.,Sarin,R.K.,ProspectVersusUtility,ManagementScience,1989,35(1):22-41.[46]LiuQ.W.,LiY.,WangS.Y.,Fromhedgingtospeculation-Anexplanationbasedonprospecttheory,Journalofsystemsscience&complexity,2008,21(3):394-405.[47]MattosF.,GarciaP.,,PenningsJ.M.E.,Probabilityweightingandlossaversioninfutureshedging,JournalofFinancialMarkets,2008,11:433-453.[48]Kim,Fragale,Choosingthepathtobargainingpower.AnempiricalcomparisonofBATNAsandContributionsinNegotia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5(90):373-381.40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发表的论文:[1]刘兴淑,张连营,基于信息模型的设备监理服务的实现,起重运输机械,2012(4):1-5.参与的科研项目:[1]2011.06-2011.12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遗传免疫微粒群算法的工程项目多目标综合优化》[2]2010.06-2011.12参与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项目《EPC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3]2011.11-至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IPD项目交付模式下风险分担机制与理论模型研究》[4]2011.09-今,参与项目《基于精益建造的高速公路综合管理模式研究》41 附录附录:IPD项目风险识别和共担机制分析尊敬的各位学者、工程师你们好!我们正在进行有关IPD项目风险识别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研究。IPD项目是一种将人员、系统、业务结构和实践整合在一起的采用新型工程项目交付模式的项目类型。您的见解和观点将对本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问卷匿名填写,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您的问卷严格保密,该问卷仅在此次研究统计中使用。希望您能够认真填写问卷,感谢您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天津大学工程管理系一、基本信息调查1.您所从事的职业领域A.施工单位B.设计咨询单位C.业主单位D.其他2.您从事与建筑类相关职业的工作年限A.3年以下B.3-5年C.6-10年D.11-15年E.15年以上3.您对IPD模式的了解程度A.不了解B.不太了解C.比较了解D.非常了解4.您是否接触过运用IPD模式下的工程项目A.接触过3个或3个以上B.接触过1-2个C.没接触过二、被调查者风险态度5.您认为您个人的风险态度属于A风险保守型B风险中性型C风险激进型6.请您为您的风险管理知识储备评级:A较少B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储备C充足7.请您为您的风险管理经验评级A较少B有一定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C充足三、被调查者所在单位风险管理状况8.您所在单位的风险态度属于A风险保守B风险中性C风险激进9.您认为贵公司实践风险管理的障碍有哪些及其影响程度(不构成障碍的可不勾选)A成本限制B实践限制42 附录C信息限制D无法/很难预见效益E缺少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技术F缺少相关人才G其他原因10.风险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电脑)应用的广泛性A很低B一般C很高11.在风险分析方法中,您认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是A定性分析方法B半定量分析方法C定量分析方法12.您认为风险管理应着重实施于工程项目的哪个阶段A启动阶段B执行阶段C竣工阶段13.贵公司将已识别风险信息存储,以供日后借鉴程度A低B中等C高14.已存储风险管理信息的使用程度A低B中等C高15.您认为目前IPD模式成熟程度(国内)A很不成熟B较为成熟C非常成熟16.您认为目前IPD模式成熟程度(国外)A很不成熟B较为成熟C非常成熟17.您认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对于IPD项目的成功的重要程度A不重要B一般重要C非常重要18.如果您认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对于IPD项目的成功是重要的,请您选择理由(可多选)A风险共担是IPD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B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是项目参与各方合作的良好基础C激励机制在项目合作上是具有正向作用的D该机制对于项目绩效的提高是有激励作用的19.请您勾选出如下六个IPD基本特征中,您认为必不可少的选项A团队成员的早期介入B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C团队成员的合作和相互信任D多方合作协议E团队成员技术和知识的共享FBIM技术的支持43 附录四、IPD项目风险的识别及多方共担评价请您根据对IPD项目模式和工程项目时间填写下面的内容。对以下IPD项目风险因素的可共担程度进行评价,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认为该项风险可以通过利益补偿的方式共担风险,另一部分是认为该风险不适用风险共担的方式。请您在所选的承担方打“√”即可。影响因素不适合风险共担/利益补适合风险共担/利益补偿偿政A1政府过多干预项目治A2适用法律的变化风A3政府政权的不稳定性险A4项目的获批和许可A5征用/公有化施B1设计的不合理性工B2工程质量风险风B3现场安全险B4劳务人员和材料的到位B5施工场地自然条件B6施工许可B7设计变更B8施工变更B9成本的超支B10工期经C1海关进出口的法律规定和限制济C2市场需求的变动风C3排他性险C1海关进出口的法律规定和限制C2市场需求的变动C3排他性C4通货膨胀的风险C5利率风险C6汇率风险C7是否存在影响极大的经济事件其D1不可抗力44 附录他D2利率风险风D3天气/气候的风险险45 致谢致谢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张连营教授和彭岩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两位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近三年来两位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张连营教授悉心指导我们完成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张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在鞭策着我们,在他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学业,张老师在生活上也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向张连营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彭岩老师对于我的科研工作和论文都提出了许多的宝贵意见,同时彭岩老师对于工作的热忱、对学生的关切深深的影响了我,在此对彭岩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实验室工作及撰写论文期间,高源、何静、吴琼和严飞等同学对我论文中的调查研究工作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尤其要感谢高源同学,是她的陪伴让我感觉到在学术的道路上并不孤单。感谢宁静、郭洁和闫芳同学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的帮助,使我度过了愉快的研究生生活。感谢苏运彪同学多年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希望以后大家还可以和现在一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另外也感谢家人,感谢爸爸、妈妈和哥哥,是他们在生活、学习和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我可以专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4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