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

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

ID:33138117

大小:7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1

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_第1页
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_第2页
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_第3页
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_第4页
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资料:絕對音感——從生理學、語音學、動物聲學的另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絕對音感的遺忘假說2001/3/3蔡振家摘要關於絕對音感的現象有四大假說,本文從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動物行為學的角度,尋找「遺忘假說」的佐證。人的感官遠比想像中敏銳,但我們所能意識到的訊息在腦中都經過了大幅的篩選。絕對音感的遺忘假說認定人人皆能感知絕對音高,但它被有效的隱藏起來,因為它對於人類的生存而言是冗餘的資訊。每個人幼時都具有絕對音感,但在三歲到六歲這個階段中,幼兒必須學著將絕對音高的資訊“系統化”的處理成更有用的相對音高資訊,以便學習語言聲調,此時若不將固定唱名銘印在他腦中,則以後他的絕對音感可能將永遠隱而

2、不顯。每個人的耳蝸中都有一把具絕對音高刻度的尺,它將所接收的聲音作頻譜分析,再由右腦聽覺皮質區的主幹區算出音頻。若聽者使用絕對音感,則左腦將每個音貼上固定唱名的標籤;若聽者使用相對音感,則各個音頻訊息被傳到右腦聽覺皮質區的周邊區域處理成首調唱名或音程的訊息。一般人無法意識到絕對音高,因為人類語言是相對音高的結構,毫無用處的絕對音高資訊乃被深埋。有些動物習慣聽絕對音高,牠們的語言(如某些鳥語)可能就是絕對音高的結構。一、前言音樂家的音感比常人敏銳,具絕對音感的音樂家在聽到任何音時,都能立即指出它相當於鋼琴上的那一個音,這

3、種能力對於只能辨識音與音之間的相對音高關係的許多人而言,無疑是種神奇的現象,但絕對音感真的只是上天賜與少數人的異稟嗎?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於2001年2月20日的報導,心理學家J.Saffran發現,絕大部份的嬰兒可能都具有絕對音感,此能力有助於小嬰兒開始學習語言,一旦語言發展階段完成,絕對音感的能力也就功成身退,因此大部份的人都沒有絕對音感(參見網路資料)。其實這個觀點並不是什麼新的發現,它相當於絕對音感的第三種假說:遺忘假說,也就是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有絕對音感,但置身在具相對音高結構的音樂環境中,久而久之便

4、喪失此一能力。本文對絕對音感的研究做簡短的回顧,並從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動物行為學等角度切入,來驗證遺忘假說的正確性。二、四大假說所謂絕對音感(absolutepitch)的能力,是指能夠在沒有基準音的提示之下,正確聽出鋼琴上隨意出現的音。精確而言,辨音的正確率達到70%以上,始可視為具有絕對音感,無絕對音感者的辨音正確率則在40%以下,兩者間有明顯的分野(Hurni-Schlegel1983、Miyazaki1988)。研究顯示,只有約萬分之一的人具有絕對音感(Profita1988),但具絕對音感的人也分許多類

5、型,有的人只能使用固定唱名,有的人能毫無困難的在固定唱名與首調唱名之間作轉換,這個問題於本文最後會再提到。一個必須澄清的名詞是perfectpitch,這個名詞容易導致誤解,因為即使是具有絕對音感的人也不能準確的指出音的頻率為多少Hz,他們只能指出所聽到的音相當於鋼琴上的那一個鍵,而且也偶爾會有半音的誤差。絕對音感的現象曾吸引許多心理學家、音樂學家探索其中的奧祕,自C.Stump(188310)至今的文獻已經超過三百篇。歸納起來,關於絕對音感的能力之形成,目前有四大假說(參考Lang1993):遺傳(Révész191

6、3)、學習(Meyer1899)、遺忘(Abraham1901/1902)、銘印(Copp1916),以下略作介紹。絕對音感究竟是先天的秉賦還是可以經由後天的訓練達成,至今還是個謎,遺傳因子所扮演的角色仍未被排除(Gregerson1998)。大部份的人經由音樂訓練可以改善其聽寫能力,對音程與和聲等音與音的相對關係的音感是可以經由訓練習得的,但相對音感(relativepitch)與絕對音感之間還是存在著無法泯滅的界線(Hurni-Schlegel1983),然而在一些個案中,訓練而得的音感亦可顯示出與先天具有絕對音感

7、者相差無幾的辨音能力,這其間引起了一些討論(Costall1985)。遺忘假說的德文是Verlernen,其中lernen意即學習,字首ver在此為否定之義,所以Verlernen也可稱為反學習。遺忘假說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有絕對音感,但置身在具相對音高結構的音樂環境中,久而久之便喪失此一能力。銘印動物行為學上關於銘印的研究與例證,曾對心理學產生相當的影響。K.Lorenz在對野鵝的研究中發現,小鵝出生後會跟隨發出「咯咯」叫聲的物體,無論此物體是鵝媽媽或Lorenz自己,這種孺慕之情都會持續存在於小鵝腦中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8、Lorenz稱這種現象為imprinting。參見《所羅門王的指環》(K.Lorenz著、楊玉齡譯,天下文化)。(德文Prägung)假說認為,人的聽覺只在特定的一段時期具有高度可塑性,過了這段時期便難以訓練出絕對音感(鑄鐵要趁熱!)。五歲以前接受音樂課程訓練而具絕對音感的比例達95%,超過十二歲才施以訓練而具絕對音感的比例只有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