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

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

ID:32645792

大小:58.7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4

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_第1页
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_第2页
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_第3页
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_第4页
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义利问题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义利问题的探析也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义利观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修正,而且更突显了利要符合义,以义求利,联系当今社会,他的义利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指导教育作用。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义利思想进行回顾和分析研究。[关键词]朱熹;义利观;理对义利观这个命题的论述,我们可以追溯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西汉时,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则是把义利对立起来,“正其义不谋

2、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董仲舒的这一观点受到宋代理学唯心派的推崇,理学唯心派把儒家义利观扩展到道德的一切领域。这一派别首先以二程为代表,二程认为义利不能并存,“欲利己者必损人,欲利财者必敛怨”,[3]尚义鄙利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的这一思想,把重义轻利推向了极致,“古之圣贤,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4]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以公心克私心”的口号,认为利要符合义,义可生利,以义求利。一、朱熹义利观的形成环境(一)经济环境在宋代,其农业文明达到了最高程度,而在社会

3、经济、政治的强求下儒家义利观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有所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朱熹是关键性人物,他主张人们脱离一切物欲的要求,放弃一切利益,这与当时宗法社会所需求的伦理道德完全一致。因此,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宗法社会为朱熹义利观提供了生长环境。(二)政治环境朱熹所生活的时代可以用'危、亡、乱'三字概括。对此,南宋统治集团内部思想混乱,迫切要求解决思想统治的问题,朱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朱熹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修正,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要求人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放弃个人利益

4、,为民族大义而牺牲。总之,朱熹的义利观就是在这样的经济、政治环境中滋养,并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二、朱熹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朱熹对“义利”这一伦理范畴的解释,应该说是在继承儒家先贤的基础上,又有所修正与阐发。在他看来,对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义者,天理之所宜”[5]。这是朱熹在注释《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所说的。“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和当如此”,“应当如此”,也就是说看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天理”。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君子只知

5、得个当做与不当做,当做处,便是和当如此君子则更不顾利害,只看天理当如何,宜字与利字不同,子细看。”[6]在人们看来,君子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如果符合“天理”,这是"义”之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否则的话,就有可能沦为君子反面的危险,为人们所痛斥。(2)“义者,心之制”。[7]如果仅仅把“义”理解为“事之宜”,“天理之所宜”,似乎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没有什么联系,有点置身事外的意味。关于这一点,朱熹也察觉到了,“若只以义为宜,则义有在外意。”[8]因此,他进一步将“义''做了更为准确的解释,

6、认为"义者,心之制。”应该用义心来裁制万事。人的内心是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的,可以说人们所做之事既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处理事情,应当用心去分析,判断所做之事是否符合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义是先验的仁义之心,与义相对应的是"利”这一范畴。朱熹对利也作出了规定,认为:(1)“利者,人情之所欲。”[9]君子讲义,不符合道义的行为坚决不去做,小人是不管符合还是不符合,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会去做.这便是“人情之所欲”。所以说,人情之欲是小人所计较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存在

7、一些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所谓小人。“小人只理会下一截利,更不理会上一截义,盖是君子之心,虚明洞彻,见得义分明。小人只管计较利,虽然毫底利也自理会得。”[10](2)“利是人欲之私”。[11]指的是为了满足人欲而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不会为他人着想,也不愿意帮助他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会以自己的一己之私利为前提。在朱熹看来,理是公,既为天理之所宜,义便为公。人欲为私,既为人情之所欲,故利为私。因此说:''今须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白。”[12]"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自家私意去处

8、之,便私。”[13]这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朱熹会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公心克私心”这一口号,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重义轻利的思想。所谓的“义”与“利”,“天理”与“人欲”本来就是杂于方寸之间的共同存在,这就必然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矛盾与争胜。然而,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朱熹认为,人们应该将义放在第一位,并且应该批判那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朱熹还将这样的义利观运用到国家的治理上,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坚持以民利为先的原则•指出:'‘民富,则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