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

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

ID:32609765

大小:1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3

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_第1页
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_第2页
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_第3页
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_第4页
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_第5页
资源描述:

《雷縉碚:金文考釋二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88金文考釋二則(首發)雷縉碚西南大學文獻所博士;衡陽師範學院中文系講師摘要:金文裏借作“眉夀無疆”之“眉”字,其字形作“”,前人多以爲“沬”之初文,此字實爲“沐”的表義初文,象沐髪之形。古音“木”聲、“眉”聲可通,故“沐”可假作“眉”。《說文》“顯”字的字形分解有誤,此字金文作“”,當分解爲从晛(聯)聲,爲初文“晛”加注聲符“”而成“”字,不从“頁”。“顯”爲

2、“”之形譌。又金文“”字亦“”字之異構,从晛,尹聲。關鍵詞:金文;沐;眉;顯金文“”字金文“眉夀”之“眉”一般不用本字,其借字早期字形作“”(《頌鼎》)。關於“”字的解說,現今學者多從容庚之說,以爲“沬”之表義初文,象人洗面之形,在金文裏借作“眉夀”之“眉”。見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841頁。然此說之疑問在於“沬”與“眉”聲類逺隔,難以相通,且“”字所从之皿,何以倒置,亦無從解釋。所以我們認爲“”字更像是“沐”收稿日期:2012年12月31日發佈日期:2013年1月1日頁碼

3、: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88的表義初文。沐屬明母屋部,眉屬明母脂部,二者雙聲。古人聲訓材料如《說文·木部》“木,冒也”,《釋名·釋天》“木,冒也”;又異文材料《爾雅·釋宫》“楣謂之梁”,陸德明《釋文》:“楣或作。”木可訓冒,又楣可作,是木聲與眉聲相通之證。所以“沐”可假作“眉”。就字形而言,“”从之“皿”所以倒置者,正象覆水濯髪之意。可見,將“”釋作“沐”而假作“眉”,於形音義

4、皆無不通。此“沐”字到了東周時期或有加字符“水”的情況,如“”(《國差》)、“”(《齊侯敦》)。這也與形符“水”表義功能的演變有關。作爲形符“水”最初與作爲文字的“水”一样,僅用以表示河流之義,後來才可以表示物質意義的水。所以,也祗有在這種變化發生之後,“沐”字纔可以加上形符“水”而作“、”諸形。另外,甲骨文有“”(H31951)字,此字可能是“頮”的表義初文,也可能是“沐”的表義初文,尚不能確斷。說“晛”、“顯”、“”、“”《說文·日部》:“,日見也。从日,从見。見亦聲。《詩》曰:‘見晛曰消。’”甲骨

5、文有“”字,用作貞人名。李孝定《集釋》:“象人舉首見日之形。”“契文从乃頁字,而篆文从見。”“舉首見日亦有‘日見’之義也。”李孝定釋“”爲“晛”是正確的,以爲“乃頁字”則非。其實,“”所从之“”正是“見”字,與甲骨文“視”字作“”有别。參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載《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收稿日期:2012年12月31日發佈日期:2013年1月1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

6、SrcShow.asp?Src_ID=1988就其音義而論,晛葢爲明顯字的初文。《玉篇·日部》:“晛,明也。”《易·繫辭上》:“顯道,神德行。”韓康伯注:“顯,明也。”是晛、顯同訓之證。就其字形而言,从日,从見,會日下所見,顯意也。至於的“顯”字,金文或从“”作“”(《師酉簋》)、“”(《静簋》),或从“”作“”(《盂鼎》)、“”(《頌鼎》)。在此,字符“”與“”可互换。劉釗先生指出,金文“顯”字“所从‘’字下部从‘’”。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77頁。“”字,裘錫圭先生以

7、爲聯接字的初文,講道:“說不定‘聯’字另有已經失去的本義,‘’纔是聯接之‘聯’的本字。”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77頁。劉釗先生認爲金文“”等字的左下角爲‘’字無疑是正確的。“”字的結構可能並非如《說文》所分析的“从頁,聲”,而應該是“从晛,聲”。晛、(聯)、顯皆元部字,“晛”字加注聲符“”而成“”字是完全可能的。就金文用例來看,金文顯字都用作顯赫之義,此“晛”之本義“明顯”義的引申。金文裏已有从“絲”的“顯”字,如“”(《虢季子白盤》)、“”(《康鼎》),用法與从“”的“”没有

8、區别,應該是“”字的譌變,字義與絲無關。後顯行而廢,顯字所从的“絲”就祗是一種記號,既不表義,也不表音。但是再後“顯”字産生了與“絲”相關的意義。如《禮記·檀弓下》“子顯以致命於穆公”,注:“公子縶也。”古人名字相配,可知“顯”之義與“縶”相類。又《禮記·中庸》“知微知顯”,孔穎達疏:“顯是縱緒”。“縱緒”收稿日期:2012年12月31日發佈日期:2013年1月1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