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

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

ID:32609770

大小:1.46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3

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_第1页
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_第2页
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_第3页
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_第4页
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月:金文劄記四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金文劄記四則(首發)日月一、說曶簋銘文,張光裕先生曾經發表過張光裕:《新見曶簋銘文對金文研究的意義》,《文物》2000年第6期。下文引張先生說皆出自此文,不再注明出處。,《首陽吉金》首陽齋、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中國古代青銅器》第9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上也著錄該銘。其中的“”字,《首陽吉金》未釋,張文當作兩個字處理,上部分未釋,下部分釋為“于”字。我們認為這是不妥的,其實“”上部分的中間,依稀可見有幾個小點。“”上部分可分析為从人、从、从攴省《說文》分

2、析攸字从水省,已經有多位學者指出所謂的水實即“”之訛,各家之說參蘇建洲:《利用〈上博竹書〉字形考釋金文二則》,簡帛網,2007年11月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43。整個上部分當為攸字。下部分当为“金”字訛變,金字上部一般作,中間部分為一橫,但這一橫經常也作兩斜筆相交接之形。如伯公父簠(《集成》9.4628.1)“”上部作“”,己侯鐘(《集成》1.14)“”字所从“金”旁上部作“”,如果把“”、“”左下斜筆向右出頭,就和“”所从“金”旁上部“”

3、相似。“”所从“金”旁的下部作“”,只不過是豎筆穿過底部橫畫而已。如伯公父簠(《集成》9.4628.1)“”,伯公父勺(《集成》16.9935),皆是豎筆穿過底部橫劃之例,金文中寶字所从之玉的豎筆穿透上下橫劃亦多見,可資比較參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516-525頁,中華書局,2004年7月。。師簋(《集成》8.4325.1)“金”又訛作“(令)”,如果把“”下部的“”的兩橫筆右邊寫得相連,那麼它也會變得有些像“卩”形。如上分析,則“”當是从攸从金的鋚,把它和康鼎“(鋚)”(《集成》,5.278

4、6)相比較,更可證“康鼎“(鋚)”和曶簋“(鋚)”所从攸的攴形的上端訛變得近似人形,可能是受左邊人形類化所致。也許還有一點變形聲化的因素。攴形的上端訛變得近似人形後,和左邊的人形組合也許可看作“北”,則“”的上部或可以分析為从北从。北,幫母職部,鋚,定母幽部。舌唇音之間不乏諧聲或通假之例,如凌从冰聲,金文中鮑或从陶聲。職部乃之部入聲,之、幽兩部音近。”應該為“鋚”字。金文中“鋚”、“勒”連用習見。但也有“鋚”、“勒”各自分說的例子,如班簋(《集成》8.4341)“鈴勒”,師簋蓋(《集成》8.4283-4284

5、)、麥方尊(《集成》11.6015)“金勒”,多友鼎(《集成》5.2835)、曾伯陭壺(《集成》15.9712)“鐈鋚但鐈鋚由多友鼎看,應是金屬名,與器物無關,如是,則“鋚”單用還缺乏詞例。參李學勤:《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新出青銅器研究》第129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則曶簋銘文只言“鋚”,而不言“勒”也是可以理解的。曶簋“鋚”下的“”字,據現有的金文材料看,已經出現了好幾次,但已有的釋法就字形而言《首陽吉金》亦缺釋。張文發表的拓片作“”,張先生認為該字从“㫃”,似為地名之屬。張先生因為釋“

6、(鋚)”形的下部為“于”,所以誤認為其後的“”似為地名之屬。我們既已經釋出“鋚”字,又可根據曶簋賞賜物的順序,“鋚”前乃“巿冋黃”,屬於“賜服”之類。則“”應該和“鋚”一樣屬“賜輿”之類,又因其从“㫃”,可能是指車上的某種旂。輔師簋(《集成》8.4286)有“”字,第一次賞賜先是“巿索(素)黃”,然後是“鑾”,其賞賜物的類屬和順序與曶簋是相同的。而且“”所从“㫃”下還依稀可見“目”形,字形亦與“”相近,根據詞例和字形我們可以肯定它們是一個字。㺇盤和㺇盉銘文先言賜㺇“(佩)巿絲亢”,後言“金車金(㺇盉作)”新出

7、衛鼎與㺇器銘文內容大體相同。朱鳳瀚先生認為“㺇”與“衛”乃兄弟關係(朱鳳瀚:《衛簋和伯㺇諸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衛簋言衛所賜之物,先言“(佩)巿亢”,然後言“金車金”。吳鎮烽先生認為㺇器之“”,从㫃鹿聲,即字,見於《集韻》,同旚。(吳鎮烽:《㺇器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6期。)李學勤先生認為“”以爾為聲,讀為“”,“金”見《易·姤》,置車輪下止動之物。(李學勤:《伯㺇青銅器與西周典祀》,《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第179頁-190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

8、007年9月。)朱鳳瀚先生認為衛簋“”从㫃从燕得聲,或即“㫃”之形聲字。(朱鳳瀚:《衛簋和伯㺇諸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輔師簋(《集成》8.4286)有“”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認為是从“㫃”从“目”从“又”,《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釋為?字。對比一下它們的字形和文例,可以肯定曶簋“”、輔師簋“”、㺇器“”、衛鼎“”,應該是同一個字。綜合以上幾個字形看,以上諸說兼不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