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

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

ID:32609799

大小:1.06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2-13

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_第1页
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_第2页
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_第3页
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_第4页
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_第5页
资源描述:

《0068金文字詞零釋(四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陳劍一、新出五年琱生尊“通祿”之“通”字陝西扶風五郡西村西周銅器窖藏新出的兩件五年琱生尊,其銘近末尾處云“用祈△彔(祿)、(?)純、霝終”。其中用“△”代表之字,學者多據金文常見的“通祿”辭例釋讀爲“通”,當可信。其原形如下:寶鷄市考古隊、扶風縣博物館:《陝西扶風縣新發現一批西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第9頁圖二四、圖二五。寶鷄市考古研究所、扶風縣博物館:《陝西扶風五郡西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8期,第19頁圖三一、第20頁圖三二。甲乙它爲什麽可以表示“通”,是一個需要從文字學上作出合理解釋的問題

2、。首先容易想到的最簡單的辦法是,將其中間所从的“”形看作“同”字,作爲全字的聲符。如李學勤先生說此字“从‘同’省聲,讀爲‘通’。‘通祿純靈終’爲青銅器銘文習語”。李學勤:《琱生諸器銘文聯讀研究》,《文物》2007年第8期,第73頁。前人已經論定,殷墟甲骨文的“”形既可以表示“凡”,又可以表示“同”。參看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附:釋“万”)》,收入其《古文字論集》,第196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裘錫圭先生曾指出,金文“”字的繁體增从“”,如師克盨作(《殷周金文集成》9.4468;又11.6014何尊省去“”形作),下引金文凡見於《殷周金文集成》的,

3、均徑注其冊數和編號,省略“《殷周金文集成》”字樣。實即从“同”聲。同前注3,《古文字論集》,第204頁注2。“同”、“通”古音極近,“同”跟“通”的聲符“甬”在字形上也有密切關係。可見此說確實是有道理的。16但△形上下所从的兩“止”形一正一反(分別代表左腳和右腳),不能衹簡單地看作普通形聲字的形旁。而且其正反兩“止”形還被中間的偏旁隔開,以上兩點特別之處結合起來看,△形全字很象是一個圖形式的會意字。我認爲,此字當是古書中意爲“登上高處”的“踊”這個詞的表意初文,銘中以音近讀爲“通”。殷墟甲骨文中有以下三形(《甲骨文編》第58頁,下引第1、3兩形):《合集》22249(字形取自《乙編》871

4、3)《合集》19287(字形取自《乙編》8837)《合集》12830正《合集》22249之字係作人名:“癸巳卜,貞:子~亡(憂)。”《合集》19287僅殘存“庚申卜~”四字。《合集》12830正之字當是一個動詞:“□方其~”,可惜其辭殘甚,難以深究。西周早期金文中有兩個以上舉甲骨文之形爲偏旁之字,皆作人名:伯~簋(6.3536)~作寶彝甗(3.0849)前一形左从“舟”,後一形右當从“走”字初文。上舉共五形,其中第三、五兩形的兩“止”形方向已經變得一致。它們中間皆爲从“冂”形。“冂”形與“”形相近,這些字形中的“冂”很容易變爲“”形。金文“”字左半的中間常見之形作“”,也有不少寫作“冂”形

5、的(看《金文編》976~978頁“辭”字下所收散盤、仲柟父鬲、令簋、靜簋等例)。又貉子卣“紳”字作,剌鼎“啻”字作,亦其例。甲骨、金文“”形又常變作“”形。其穿插位於全字中間的,如金文“帝”、“啻”和“彔”(看《金文編》第498頁)等字。其單獨位於全字上方的,甲骨文如賓組卜辭多見的方國名,《合集》20530(師賓間類)作;金文則見於“鼏”(看《金文編》第494頁)、“冟”(看《金文編》第16355頁。其中番生簋“冟”字作,亦是“冂”形與“”形交替之例)和“旁”(从“”形的見4.2009旁父乙鼎、15.9768亞旁罍等,从“”形的看《金文編》第7頁;又甲骨文“旁”字的同類變化看《甲骨文編》4

6、~5頁)等字。所以,由變爲,從字形演變關係看是很自然的。何況前文已說,△字中的“”形可以看作“同”作全字的聲符,其所从“冂”之變爲“”,還存在有意的“變形音化”的因素。意爲“登上高處”的“踊”字見於《晏子春秋》、《公羊傳》等書。《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柏常騫禳梟死將爲景公請壽晏子識其妄”章:“景公爲路寢之臺,成,而不踊焉。柏常騫曰:‘君爲臺甚急,臺成,君何爲而不踊焉?’公曰:‘然!有梟昔者鳴,聲無不爲也,吾惡之甚,是以不踊焉。’”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引諸家說云: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376~377頁,中華書局,1962年1月。孫星衍云:“‘踊’,《說苑》作‘通’,下同,言不到也。‘踊

7、’當是‘通’之誤。”◎王念孫云:“案作‘踊’者是也。成二年《公羊傳》蕭同姪子‘踊于棓而窺客’,何注曰:‘踊,上也。凡無高下有絕加躡板曰棓。’然則踊于棓即登于棓,故何訓‘踊’爲‘上’也。此言‘不踊’,亦謂臺成而公不登也。《說苑·辨物篇》作‘通’者,非字之誤,即聲之通。孫以‘不通’爲‘不到’,失之。”◎黃以周云:“洪說同王。”◎蘇輿云:“王說是。《廣雅·釋詁》亦訓‘踊’爲‘上’。”◎則虞案:以“踊”爲“上”,蓋齊人之言。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