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

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

ID:32609716

大小:16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3

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_第1页
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_第2页
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_第3页
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_第4页
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_第5页
资源描述:

《黃錦前:仲嬭蓳鼎銘文補釋(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6仲嬭蓳鼎銘文補釋(首發)黃錦前河南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仲嬭蓳鼎集成5.2624;郭若愚:《郭沫若佚文〈樊季氏鼎跋〉小記》,載《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五期,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03-106頁;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97-299頁。,其銘文曰:唯正月初吉乙亥,樊季氏孫仲?蓳用“蓳”、“用”二字之釋從陳佩芬:《夏商

2、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98頁。其吉金自作△沱。這裏要討論的是其自名的“沱”前一字,其原篆分別作:(蓋銘)  (器銘)過去學者對此字有不同的隸釋意見,如郭沫若氏《樊季氏孫中?鼎跋》(1947年)釋作“石”郭氏據將鼎銘的自名釋作“石池”,云“古鼎銘有自名石池者,如《大師鐘伯侵鼎》即其例。此石字稍泐,但固無可疑也。”(參見郭沫若:《樊季氏孫中?鼎跋》,載《金文叢考補錄》(《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六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56-57頁;郭若愚:《郭沫若佚文〈樊季氏鼎跋〉小記》,載《上海博物館集刊

3、》第五期,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03-106頁),張亞初先生釋作“”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第43頁。,劉彬徽、陳佩芬等先生釋作“嗇”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303頁;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98頁。。但仔細看來,其形體卻與古文字中的“嗇”字寫法不類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284頁。,釋作“嗇”收稿日期:2012年2月17日發佈日期:201

4、2年2月17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6顯然不妥;釋作“石”或“”雖有一定字形依據(从“石”),但亦與文字形體差別較大,故亦不可信。該字蓋銘、器銘字形雖皆不清晰,但其輪廓仍較清楚,蓋銘應是囊形,中間筆畫稍殘,器銘囊形中間从石,兩相對照看,該字應从囊从石,其形體與秦文字中的“橐”字以下寫法近似:《秦印文字彙編》許雄志主編:《秦印文字彙編》,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第114頁 ()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16

5、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圖版四四。因此,該字很可能就是“橐”字。《說文》:“橐,囊也。从㯻省石聲。”從相關古文字資料來看,應是从囊石聲。最近,我們的這一推測終於得到了驗證。蒙上海博物館青銅部主任周亞先生相助,我們得以看到該字的清晰照片,其字作。該字所从,祗有上部(),而不見其下部()。據照片看,可能是爲鏽所掩而未予剔出。但即便其下沒有筆畫,也不影響我們將其釋作“橐”,因爲从“囊”之字的類似寫法古文字中也是有例可循的,如賓組卜辭的“㯱”字不少即寫成(合集11586),或寫作“”(合集14347)更多

6、的字例請參見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371-372頁。該書將其隸定爲“橐”,《古文字類編》(增訂本)將其隸定爲“㯱”(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427頁),以後者較準確。。該字上部所从,與楚文字中的“箙”、“韔”收稿日期:2012年2月17日發佈日期:2012年2月17日頁碼:7/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6等字下列諸形的相關

7、部分寫法類似:箙:曾侯乙5 曾侯乙8 曾侯乙19 曾侯乙26曾侯乙62參見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78頁。韔:曾侯乙1曾侯乙23 天星觀遣策天星觀遣策 望山M2:8 望山M2:9天星觀遣策 天星觀遣策 天星觀遣策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33頁。李守奎先生於此二字條下分別曰:“?即箙之初文,外加囊形,會箙意。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78頁。”“从囊之象形,長聲,與箙字結構相同”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年12

8、月,第333頁。。上古囊橐無底,內盛物品後一般用繩索在兩端捆扎,則箙字上部所从,應是象繩索糾結之形。後因字形簡化,或囊變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