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

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

ID:32113440

大小:251.69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1-31

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_第1页
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_第2页
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_第3页
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_第4页
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文学论文-楚简《恆先》初探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三)》中的《恆先》篇,是一篇首尾完具的先秦哲學文獻。《恆先》經李零先生整理並發表以來,先後有李銳、廖名春、李學勤、龐樸等先生加以討論,已經對文義的理解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恆先》是論説性文章,其義理玄奧,又是以戰國文字寫成,其語言詞彙和論辯方式也有特點,因此比較難讀。今參照各家討論,先寫出釋文並斷句,再詳加注釋,在盡量對文本本身進行疏通的基礎上,來討論其思想傾向和學派的性質,以判斷它在先秦哲學史上的地位。先對本文的體例作幾點説明:1、釋文隸定在問題不大的地方從寬,有問題的盡量從嚴,破讀字加“()”括注;2、原簡行文中有“

2、-”和“=”兩種符號,對於如何斷句和文義理解很重要,釋文照抄;篇末的篇章號,用“◥”來表示;3、今見龐樸先生對簡序重新進行編聯為:1-2-3-4+8-9+5-6-7+10-11-12-13;又美國學者顧史考先生認爲第3、4兩簡應該位置互換,並認爲2+4連接處的“之生”二字為衍文(顧史考:《上博楚簡〈亙先〉簡序調整一則》,2004年4月24日美國Mt.Holyoke大學舉行的“ConfucianismResurrected”中國出土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首次發表)。本文經過斟酌,仍然認爲李零先生原來所編的簡序較合理,因此採用原簡序進行注釋和討論;4、所引直接關於本篇的各家之說,見

3、下列文獻的不另出注:李 零:《恆先》,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恆先》简释》[i]及其“修订稿”[ii];李 銳:《〈恆先〉淺釋》;[iii]朱淵清:《“域”的形上學意義》;[iv]李學勤:《楚簡〈恆先〉首章釋義》;[v](以上四篇先見于“孔夫子2000”網站的“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不久又發表在“簡帛研究”網站)龐 樸:《〈恆先〉試讀》,簡帛研究網站,2004/4/26。[vi]另外,拙稿寫成以後再讀簡文,有些新的理解,也發現有幾個非常不妥的之處。但是按照新的理解,拙稿應作較大的改動,筆者一時無

4、力重新寫過。因此寫了一些補記加在文中,供讀者參考。 一、釋文 恆先無有,、靜、虛,大,靜大靜,虛大虛。自猒(厭)不自忍,“或(域)”乍(作)。有“或(域)”焉又=氣=(有“氣”,有“氣”)焉又=又=(有“有”,有“有”)焉又=詒=(有“始”,有“始”)焉有“(往)”者-。未有天地,未【1】有乍(作)行出生,虛靜爲弌(一),若(淑)=(寂寂)夢=(夢夢),靜同而未或明(萌)、未或茲(滋)生。“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氣)是自生自作。“恆氣之【2】生”不蜀(獨),有與也,“或(有)恆焉生或(域)者”同焉。昏=(昏昏)不寍(寧),求其所生。異生異,鬼生鬼,韋生非=(非,非

5、)生韋,生。求慾自復=(復,“復)【3】生之生”行。宔(濁)氣生墬(地),清氣生天。氣信神才(哉),云=(云云)相生,信浧(盈)天墬(地),同出而異生(性),因生其所欲。=(業業)天墬(地),焚=(紛紛)而【4】“復”其所慾。明=(明明)天行,隹(唯)“復”以不灋(廢)。智(知)(既—幾)而巟(無)思不(天)。“有”出於“或(域)”,“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5】“言”,“事”出於“名”。“或(域)”非“或(域)”,無謂“或(域)”;“有”非“有”,無謂“有”;“生”非“生”,無謂“生”;“音”非“音”,無謂“音”;“言”非“言”,無

6、謂“言”;“名”非【6】“名”,無謂“名-”;“事”非“事”,無謂“事-”。恙宜利(丂?主?)。采勿(物)出於作=(作,作)焉有事,不作無事。舉天之事,自作爲事,甬(庸)以不可賡也?凡【7】多采勿(物),先者有善,有(治)無亂。有人焉有不善,亂出於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少(小),焉有大;先有矛(柔),焉【8】有剛;先有囩(圓),焉有枋(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耑(短),焉有長。天道既載,隹(唯)一以猶一,隹(唯)復以猶復。恆氣之生,因【9】言名,先者,“有”(待)“(無)”言之,後者學(校)比焉,舉天下之名虛(屬),習以不可改也。舉天下之作,(剛—強)者果;天下【10】

7、之大作-,其(敦)尨(厖)不自若-(若;若)作-(作,“作”)甬(庸)有果與不果?兩者不廢。舉天下之為也,無夜(舍)也,無與也,而能自爲也;【11】舉天下之生,同也,其事無不復;天下之作也,無許(所)(極),無非其所;舉天下之作也,無不得其(極)而果述(遂):甬(庸)或【12】得之?甬(庸)或失之?舉天下之名無有灋(廢)者,與(舉)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庸)有求而不(予)?◥【13】恆先【3背】 二、注釋 恆先無有,、靜、虛,大,靜大靜,虛大虛。馬王堆帛書《道原》第一句舊釋為“恆无之初”,李學勤先生改釋為“恆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