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ID:20465789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_第1页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_第2页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_第3页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_第4页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摘要:《恒先》是一篇道家著作。本文通过分析“恒先”所具有的质、静、虚特点以及“或作”之情境,认为“恒先”即“道”、“恒气”,三者乃是同一个概念。其次,从生成论的角度探讨了“恒气”由“欲”而“作”所形成的自然和人事两种路向,二者实质上是殊途而同“复”,“复归于朴”。最后,通过分析道家文献中所具有的像“一”“气”等哲学概念,道(“恒先”)与气的关系,以及道所具有的形上、形下之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恒先》实为道家著作。关键词:恒先恒气道欲作复《恒先》篇出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包含有恒、气、有、复、性、名、言等哲学

2、概念。据李零教授认定,这是一篇首尾实具的道家著作。本文就是结合传世文献《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对其中的“恒气”作一探析,仅以此示教于方家。一、“恒先”即“道”、“恒气”《恒先》篇开头云:恒先无有,质、静、虚。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①就本体论而言,“恒先”即“道”。李零教授认为,“恒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作为永恒创造力的“道”。恒,乃常恒、永恒;先,乃初始之端。“恒先无有”即说,道虚无,但实有(“气”)。道以空虚不排斥万物为实质,道的空虚可视作“常无”,实有气视作“常有”,“恒先”有三个特点:一是“质”。“质”即是“朴”。道家视“道

3、”为“朴”,《老子》曰:“道常无名,朴”(32章),“敦乎其若朴”(15章)。“朴”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恒先”(“道”)。“朴”亦“无名”,称“无名之朴”(37章),就是纯朴未割、浑全未散的原点,亦可称为“小”(见《老子.32章》:“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然而,《文子.自然》篇又曰:“朴至大者无形状”。“朴”无形状,无物象,又无法表达,它不仅可“小”,也可“大”(见《老子.34章》:“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所以说,“质大质”。二是“虚”。既然“恒先”(“道”)是原点质朴,又处于浑朴状态,故而,它是一种“虚”。

4、亦可说,“恒先”(“道”)由于“无”,故而“虚”。道不仅是“无”,而且还是“虚”,无和虚是道的根本特点。但不能说,虚无就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而是“虚中有气”、“无中含有”。“虚”即“恒气”是表达道之虚的一种状态。道“以虚气不毁万物为实”,“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道又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王弼释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道之气充塞于宇宙中,恒定不变,虚而不虚,乃大虚矣。故说,“虚大虚”。三是“静”。由于道“恒无欲”(1章),又“虚”,故“静”。《恒先》篇下文说:“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意思

5、是说,没有天地,还没有运作,一切出生于虚静,恒气(或称“恒先”、“恒气”、“恒域”(或,恒焉))寂静如寞,昏暗不明,静同其初。“一”即“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与“道始于一”(《淮南子.天文训》)的“一”,是恒一、独先的。“静同”即“静虚”之意。《庄子.天地》“同乃虚”与《庄子.天下》“同焉则和”(见《老子.42章》:“冲气以为和”,“冲气”即“虚气”。)中的“同”就是“虚”。这与《老子》中的“虚极”之“静”和“归根”之“静”皆属极高的境域,乃大静也。从以上分析可看,“恒先”(“道”)所具有的特征与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之《道原》篇的“恒无”相近

6、,故李学勤、余明光、魏启鹏、李零等先生均释“恒无”为“恒先”。且看余先生等编的《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恒先之处,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②二者对于“恒先”的描述皆适合于道家对“道”的描摹,故而有充分的理由说,“恒先”即“道”。“恒先”在具有质、虚、静的同时,其自身在实质上已潜有了“大”(“大质”)、“实”(“大虚”)、“动”(“大静”)之特点,隐藏着创生之机。进而,从内在潜能上而论,“恒先”具有一系列的动化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恒先”(“道”)在运作时,它与域、气、始、往等概念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恒先》曰:自厌不自忍,或(

7、域)作。有或(域)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首先,“恒先”何以“作”?乃“自厌不自忍”,李零教授解释为:道自我满足,不求于外,但它也不压抑自己,拒绝施化。“自厌不自忍”亦可释为“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缴”。“自厌”意为前句,无欲而满足自我,虚极静笃;“不自忍”意为后句,不刻意地限制自己,有欲而动。也就是说,“恒先”以“其所欲”(《恒先》中共出现三次“欲”字,其中两次“其所欲”)而“作”。不过,“其所欲”乃合于自然,自己如此而已。其次,“恒先”何处“作”?在“或(域)”中。廖名春认为,“或”即“域”之本字,即四方上下之“宇”。③

8、也就是《老子》“域中有四大”之“域”。“恒先”与“域”的关系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