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易解(上)

《恒先》易解(上)

ID:22673565

大小:100.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0-30

《恒先》易解(上)_第1页
《恒先》易解(上)_第2页
《恒先》易解(上)_第3页
《恒先》易解(上)_第4页
《恒先》易解(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恒先》易解(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恒先》易解(上)上博楚简《恒先》是上苍赐予中外学术界的又一件珍贵礼物。[1]庞朴先生谓之“首尾完好,有残无缺,文字工整,篇章清晰,诚为难得瑰宝。惟其思想内容,未必明白易晓,因而编联释读,多有商榷余地。”[2]它一问世,便再一次激发了中外学者的巨大研究热情,并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3]在诸位前辈时贤的启发下,笔者在此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为了讨论方便,先录出释文,以李零先生的释文为主,以庞朴先生的简序为准,兼容各家,断以己意,为方便排版,尽量径用今字,为标明次第,姑分两篇、五章[4]、十八节,竹简编号用黑方括号标出:恒先【3背】[5]一、恒先无

2、,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二、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三、[昔]者未有天地,未【1】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四、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2】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五、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求欲自复,复【3】生之生行。六、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七、业业天地,纷纷而【4】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八、先有中,

3、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8】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九、恒、气之生,因【9】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法。智既而亡思不天。十、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5】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6】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十一、恙宜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十二、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甬以不可赓也。十三、凡【7】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学比焉。举天下之名虚属,习以不可改也。

4、十四、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作甬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十五、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11】十六、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十七、天下之作也,无许恒,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述,甬或【12】得之?甬或失之?十八、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13】一、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此句目前学者皆读为:“恒先无有,朴……”按,《庄子·天地》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其中的“泰初有无”与“恒先无”正相对应,[6]“

5、泰”与“恒”正相对应,[7]“初”与“先”正相对应,“有无”与“无”正同。“无”与“虚”古韵同属鱼部,正好押韵,而“有”属之部,与“虚”不谐韵。古文献中“虚静”(含“虚”与“静”对举之例)比“静虚”(含“静”与“虚”对举之例)更为常见,《恒先》下文即有“出生虚静”,在此用“静虚”而不用“虚静”,当即为与“无”押韵之故。因此,读“恒先无有,朴……”虽然亦可,且“无有”确为古代文献所习用,但其文气有些不顺,不如读“恒先无,有朴……”文从字顺,韵谐意通。1、恒先:道在宇宙演化之最初。恒:道也,宇宙之本原。本篇下文即云:“气是自生,恒莫生气。”[8]先:初也

6、,太初,宇宙演化之最初。《广雅·释诂一》:“先,始也。”《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庄子·列御寇》:“迷惑于宇宙,不知太初。”李零先生已指出,“恒先”已见于马王堆帛书《道原》“恒先之初,迵(洞)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混混)梦梦,未有明晦。”[9]并云:“‘恒先’是道”,“‘恒先’是‘道’之别名”,解释为“终极之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作为永恒创造力的‘道’”。许多学者从之。按,以“恒先”连读,作为一个复音词,固无不可,但鉴于“恒先”在古文献中极为罕见,帛书《道原》虽有一例,但颇可疑,[10]而

7、“恒”与“常”则互通[11],在古文献中常为“道”之同义词,故在此以“恒先”为恒之先,以“恒”为道,似更合文义。该篇下文“气是自生,恒莫生气”即是明证。《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常”在此训为恒常、永恒,用来修饰“道”。在某些语境中“常”可直接指代“道”,如《老子》第十六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帛书《经法·论约》:“不循天常”,《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荀子·天论》“天行有常”,等等。考虑到古文献因避汉文帝讳有改“恒”为“常”之例,许多“常”也许原本就作“恒”,而在帛书《

8、老子》中,通行本《老子》中的“常”即多作“恒”。从文字学上来考察,“恒”字渊源甚古。殷人先祖即有一位王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