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09319
大小:40.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27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2、熟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3、了解:DALY、PYLL的概念及用途;移民流行病学的结果判断。二、教学大纲精要1、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2)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3)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2、(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千,或10000/万17.................. 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 在对比不同资料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发病率可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2)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
3、率=发病率(病程,即:P=ID,P-患病率,I-发病率,D-病程 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3)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K,K=100% 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估计某病的流行势态、也可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
4、的指标。(4)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比较不同地区死亡率时因人口构成不同,也需要先对死亡率进行标化。死亡率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17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常用作病因探讨的指标。(5)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病死率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6)潜在减寿年数(PYLL
5、): 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用潜在减寿年数来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能消除死亡者年龄构成的不同对预期寿命损失的影响。潜在减寿年数是人群中疾病负担测量的一个直接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可用于衡量某种死因对一定年龄组人群的危害程度,比较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即可反映出对各年龄组人群的危害大小。也适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及卫生政策的分析。(7)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一个定量的计算因各种疾病造成的早死与残疾对健康寿命年损失的综合
6、指标。是用于计算疾病负担的主要指标之一。可对已有的措施计划进行初步的评价,测定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可以帮助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为确定防治重点及研究重点提供重要信息依据。可进行成本效果分析。3、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17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疾病分布出现散发的原因是:1)该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2)有些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3)有些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也可出现散发
7、。4)某些长潜伏期传染病。(2)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流行。(4)大流行: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3,疾病分布的形式(1)人群分布特征1)年龄: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有助于深入探索致病因素,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可帮助提出重点保护对象及发现
8、高危人群,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免疫水平状况;17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不同;有效的预防接种。 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横断面分析及出生队列分析方法。后者可明确地呈现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有助于探明年龄、所处时代特点和暴露经历在疾病的频率变化中三者的作用。横断面分析结果不能看出病因的作用和变化。 2)性别: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包括:两性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与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代谢等生物性的差异有关;妇女较男性有更少的机会从事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