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

ID:31695351

大小:60.9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_第1页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_第2页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_第3页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_第4页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陈晓琴1李瑛計(通讯作者)江志秀2(1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610075;2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611930)【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394-03【摘要】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及其机理;根据前期研究结果总结出临床上针灸治疗木病常选穴位及其经脉;并根据木病在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不同的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的针刺手法,以最佳的治疗方案促进该病的恢复。【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1周围性面瘫概述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多数由于外界因

2、素,如寒冷、机体应激状态引起面神经不同部位小动脉痉挛,而引起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症状[1,2]o由于该病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至今没有特异性的有效疗法。药物治疗常用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维牛素治疗、推拿按摩治疗、功能训练以及面神经减压术等方法;对于手术治疗,目前普遍认为疗效尚难肯定,只宜在严重病例试用[2],且外科面神经减压有并发症,严重的包括永久性听力损失[2,3],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祖国医家对面瘫的病名、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治疗方面都做了详细记载。面瘫病名乂名“口眼卩咼斜”、“口僻”、“口病”等。对该病的病

3、因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如张仲景《金贵要略·中风篇》曰:“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禍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肉不仁⑷”;如《千金要方·诸风·风懿》曰:“治卒中风口僻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5]o2针刺疗法2.1常用针刺方法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针刺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治疗方法多样。以毫针刺法和灸法、电针为主、罐法、

4、穴位注射、穴位敷帖以及综合疗法等亦是临床常用之法。2.1.1毫针针刺、灸法机理现代医学从微循环、神经电生理以及免疫等角度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李坚强等⑹认为针刺可以使局部和全身的组织代谢增强,循环加快,面部和全身微循环改善,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张栋等[7]根据针刺面部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认为,针刺引起的升温不仅仅是单纯的血液变化,其内在的机制还包括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增强。张彤等⑻从神经免疫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参与了面瘫的发生机制,面瘫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经灸法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显著上升,表

5、明了灸法能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的功能[10]O2.1.2电针机理电针刺激可激发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保持肌细胞固有的收缩和舒张特性,激发强有力的收缩,促进了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减缓了肌蛋白因失神经支配后的变性过程,减少肌糖元的丧失。减轻麻痹的肌肉内的瘀血和淋巴液的淤积,改善了血液循环,减弱肌纤维变性和肌细胞的结缔组织增生[9,10]o电针是周围性面瘫临床常用方法。2.2刺法灸法特点2.2.1多采用平补平泻法,如李瑛[11].陈颖等[12]治疗中强调用平补平泻手法。2.2.2强调得气和气至病所。如《古今医统人全·针灸直指&middo

6、t;诸证针灸经穴》Fh“艾炷如麦大,频频灸之,口眼正为止”。又如陈颖[12]、李常度等[13]强调通过捻转手法使针刺得气,李瑛等[口]强调通过提插、捻转手法使针刺得气。2.2.3采用缪刺法疏通经气,如《普济方·针灸门·LI眼?》载:“治偏风口口咼,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病右治左,左治右……”。3选穴3.1常'用穴位根据前期对古代研究证据统计结果显示常用穴位依次为地仓,颊车,水沟,合谷,承浆,巨醪,额醪;常'用经络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古人治疗面瘫经验穴均

7、是以面部六阳经流注的所在处为主,加刺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胃经经脉,此经多血多气,为五脏六腑之海。现代高质量文献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常用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迎香,风池,下关,头维,阳太阳,翳风。常用经络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比较古代和现代研究证据,两者在取穴和针灸方法上高度一致。3.2取穴特点3.2.1局部取穴。多选取头面部穴位,最常用的是地仓、颊车、承浆、下关、迎香、翳风等。3.2.2循经取穴。①多取阳明经穴,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两经经穴,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合谷、迎香等。②多取少阳经穴,手、足少阳两经经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