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24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24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赵俊坤湖南省邵东县中医医院湖南邵东422800[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药物对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分析。方法:釆用随机数字表法随即抽取124例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并分成两组,试验组釆用对患者进行停药及适当保肝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方法,观察在治疗一周后患者预后情况,并对采用的3种药物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釆用停药及保肝药物治疗的患者一周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肝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采用的葡醛内酯、硫普罗宁、谷胱甘肽三种药物
2、均对恢复肝功能有良好疗效,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进行停药和保肝药物治疗的方法可很大程度的恢复患者肝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预后分析药物是造成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特性导致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分为急性与慢性[1],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近年来此类疾病发牛率也在增加[2],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炎、黄疸、脂肪肝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其治疗方法可选择停药、保肝治疗等,我院对收治的124例药物导致
3、肝脏损伤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4例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并分成两组,每组62人,所有患者均有服药史,并在用药一定时间后军出现肝脏损伤情况,经实验室检查和查体均确诊为肝脏不同程度损伤。试验组患者进行停药及药物治疗,其中急性型为40例,慢性型为22例,年龄32〜68岁,平均(49.3±1.6)岁,病程1.2〜18.4岁,平均病程(7・3&plusnw;1.6)年;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任何治
4、疗,其中急性型为35例,慢性型为27例,年龄36〜65岁,平均(47.8±0.9)岁,病程1.4-17.1岁,平均病程(8.7±0.2)年;两组患者经验血等多项检查排除除肝损伤外其他疾病,且病情符合不良反应特征,在年龄、病情、病程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停药处理,卧床休息,对其进行合理饮食及适当护理,分别给予进行保护肝细胞药物的治疗及排毒处理,21例采用葡醛内酯(国药准字H32023789生产企业: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加维生素C、21例采用谷胱甘肽(国
5、药准字H20050667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20例采用硫普罗宁(国药准字H41020799河南省新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任何治疗措施。1.3观察指标对患者经治疗一周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进行检测,观察并详细记录试验组患者停药并在保肝药物作用下一周后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分析。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I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擞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
6、.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导致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及临床分型情况表1结果显示抗结核类和中药引起肝脏损害的病例较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导致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及临床分型情况2.2两组患者经治疗一周后预后情况表中结果显示试验组经停药等治疗一周后与对照组相比预后的情况,实验组黄疸消退患者占总人数的64.52%,完全恢复的患者占总人数的33.87%,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两组
7、组患者经治疗一周后预后情况[例(%)]2.3实验组所用保肝药物预后情况表中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葡醛内酯加维生素C治疗后好转14例,治愈7例;采用谷胱甘肽治疗后好转15例,治愈6例;采用硫普罗宁治疗后好转12例,治愈8例,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3实验组所用保肝药物预后情况[例(%)]3讨论药物性肝损害是指服用药物而导致的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最人的生化反应脏器,药物进入体内后在进入全身血液系统前要首先经过肝脏,其造成损害的原因与药物自身特性及其代谢产物的特点有关。这种反应属于不良反应,但随着药物种类
8、的增多,此病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仅次于脂肪肝⑶,成为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探究此类疾病的易发原因及规律、机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因地域、个人因素等差异,各类药物引发肝损伤的类型也有不同,有关于抗结核居多的报道[4],也有关于中药居多的报道,根据表1中显示的结果可看岀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类型有抗生素类、抗结核类、中药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