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7485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论“文本”言语解析的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文本”言语解析的特征 【摘要】文本是由若干语言单位构成的言语作品。即呈现为局部的言语成分,又显现为整体的言语形式。在文本解读中形成言语局部和文本整体的对立和统一。在解读过程中既要重视局部言语,又要把握言语整体,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文本言语;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 就文本的性质而言,言语即是文本意义的载体,同时又与文本意义融为一体成为读者解读的对象。文本解读首先是从语言开始,沿着言语的脉络探寻文本的意义内涵,对作品的意蕴进行感知和品味,最后再回归到言语的终点。从语言结构形式看,其整体的安
2、排是线性符号组合和聚合。那么对言语的感知也自然是从较小的语言单位开始,而后到句到篇到章。从表面看语言形式就是这样的内在结构条理,其实这只是微观的结构分析。语言表达就本质而言,并非只是若干词语的简单组合,而是在整体构思的前提下,根据信息和意义表达需要,从语料库里筛选相关词语,按照意义网络建构的原则,进行言语组织。这当中既有微观的词语连缀形式,又有看似无条理却有内在线索的宏观的意义架构。所以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就既要把握整体言语形式,又要从微观结构切入。如此才能真正进入文本,掌握文本的真谛。当前的阅读教学特别强
3、调对文本的宏观感知,但如果没有对微观言语所承载意义的发掘,那么整体感知也就成了虚无缥缈的幻象。就此而言,文本言语解析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5 1、基于文本整体的局部分析,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精神世界 任何一个文本都是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局部、细节,都与文本的整体意义息息相关,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曾作过十分形象的比喻:“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锐精细巧,必疏体统。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因此,孤立地分析、理解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具
4、有很大局限性,是不得要领的。立足整体,才能领会局部内涵,挖掘出深层的潜在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文本整体出发去鸟瞰局部和细节,时时关注到它与文本整体的千姿百态的意义联系。 如席慕容的《燕子》一文,作品通过父亲对《送别》歌词和作者对“乌秋鸟”的误解而带来的失望感,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有时保留一些小小的美丽错误,常常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心灵的慰藉,同时文中还渗透出一种含蓄隽永、悠远绵长的思乡情。前面写父亲对李叔同《送别》歌词的误听,把“长亭外”听作“长城外”,因而十分失落。如果从局部来看,似乎可以删除,它同
5、作者对“乌秋鸟”误作“燕子”一事比较接近。可是从全局来看,这一部分却是十分必要的。它说明几代人都在思念故乡,从而使主题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穿透力。 与文本对话,利用“言说”透析文本里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使言语生命向世界敞开,使读者进入言语世界之中。在把握人物言语时同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人物的整体特征。 2、咀嚼言语元素,理解文本内在表达意义5 无论是底层的词语或是上位的句子,一旦进入文本,成为文本精神符号,其意义就会因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而发生细致微妙的变化。如果拘泥于其基本语义或元语义的理解
6、而忽视了其在整体文本的艺术构思中所发挥的作用,阅读理解就会误入肢解式分析的歧途。如文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义性,或者也可以称作复义现象。表现在词语意义是一个可以不断发展下去的意义系列,它是增强作品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如闻一多的诗歌《死水》的最后一段:“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诗句中的“丑恶”究竟如何理解?它就存在着复义现象。黄药眠先生解释为:“在闻先生看来,在这古老的国度里,一切宫殿似的建筑,一切深垂的花幔,一切辉煌的襟饰……都不过是油腻织
7、成的罗绮,微菌蒸出的云霞,死水酿成的绿酒,青蛙叫出来的歌声,这绝不是美的所在,这都是丑恶的伪装,闻先生深恶痛绝这种丑恶,但是对这种丑恶他也没有办法,只好气愤地说: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就是说“丑恶”用的是它的本义。而臧克家先生则持有相反的观点:“我觉得,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死水》是客观的象征,它既如此腐朽,如此令人绝望,不如索性让另一种力量来开垦它,看它将开辟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作者心中一个未可知、未能知的渺茫的希望,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希望理解为革命?”也就是说“丑恶”代称的是“革命”。可见
8、,文本中的词语复义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正是这种语言的复义现象,形成了语言阅读中的某种张力,拓展了语言表现的空间。 3、品析局部言语要素,透视作者的表达意图5 言语信息论告诉我们,一旦言语形式稍有变化,譬如在细节上增加、删减或改变一个词、一个标点,或者调整几个字的顺序,那么解读结果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推敲”这段美谈,古今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