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5977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高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苦难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苦难意识”的培养 摘要: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是一篇立意深刻、感情真挚、充满感人细节的文章,作者认为,除了教会学生技巧层面的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用“灵魂”写作,而记叙文写作中的“苦难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与生命,这必然有助于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增强文章生命的深度和厚度。 关键词:高中生记叙文苦难意识 一、“苦难意识”的内涵与阐释 1.“苦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痛苦和灾难”,这里不仅包括有形的生存状态,还有孤独、虚无、绝望等心理体验和精神困境。 2.“苦难意识
2、”是指对生存困境的思考,对生存状态的洞察,对人历史命运的内省和探索的心理过程[1]。 3.高中生记叙文写作中“苦难意识”的培养:是指在高中阶段通过对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教学和学生记叙文的写作的实践,培养和树立高中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从而使学生的记叙文达到使个体更深刻地思考人生、体验生命、不断促进个体内省和探索的境界。 二、培养“苦难意识”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对当今记叙文写作日趋式微的抗争。 苗晓丽在《成才之路》2013年第1期发表的《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与对策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普遍存在选材上的“老旧”7
3、和情感上缺乏深刻意蕴的问题,由于素材的匮乏和教师出于教学成本的考虑,记叙文写作的数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南师大教授、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专家何永康先生不止一次地大声呼吁一线语文教师加强记叙文训练,并且对农村题材的记叙文“情有独钟”,当年一篇《怀想天空》的成功“翻身”可窥见一斑,究其原因在于农村题材的记叙文更多地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地位的农民的生存状况,更多地揭示他们在面对生存压力所表露出来的隐忍和对生命的最质朴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苦难意识”最好的体现。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具备“苦难意识”,就写作视角和素材而言,所
4、触及的范围将大大拓展,不再是学校、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就文章意蕴而言,由于记叙文中“苦难意识”的灌注,势必有利于扭转学生肤浅和低幼化的人生感受的局面,这对记叙文的写作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生的内心急需被唤醒。 别林斯基说:“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与自己做斗争。”周国平在《幸福和苦难都属于灵魂》中说:“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的,一旦我们遭
5、遇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苦难之为苦难,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而高中生正处于动荡、困惑的时期,尤其需要教师培养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认为“苦难意识”与现实中的市场化世俗幸福形成强烈对比,由此刺痛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无法忘掉苦难而安于世俗幸福。7 而记叙文本身就具有描写、叙述的功能,可以通过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和富有波折的叙述展示生活中蕴含令人感动、发人深省的“苦难”故事,因此,学生若能做到记叙文和“苦难意识”的“双剑合璧”,笔者坚信,这种结合一定能够直达学生内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基
6、于以上认识,“苦难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打开新的局面,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当今记叙文写作的式微形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培养“苦难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素材选择上,多关注处于“苦难”中的弱势群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苦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贫穷,虽然“苦难”往往与贫穷落后有关。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弱势群体,这里的弱势群体是指“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譬如:农民、下岗工人、残疾者等,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较弱。他们掌握的资
7、源很少,尽管可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他们对利益的表达很难在社会中体现出来,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为他们说话。 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直观上可以带来以下几点益处:第一,题材的宽广化;第二,正因为弱势群体中有着种种物质或精神上的“苦难”需要表达而往往无法表达,这就给了高中生为他们说话的机会,不至于“无话可说”;第三,弱势群体往往处于社会底层,更接近真实的生活,人物的精神状态更复杂,这就为记叙文的叙事和描写提供了绝佳的写作条件。7 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因此笔者经
8、常要求学生利用一切机会,譬如在上学的途中观察农民工、菜农、农贸市场中的商贩,要求生活在城镇的学生开展“霓虹灯下的幽暗”的活动,专门观察、探访下岗工人、城蚁族等,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假期走向田间,看农民的劳作,家乡有大山的学生,不妨走进大山,寻找偏僻处的生活的人们,回校后并以图片、文字的形式给予记录,相互交流和共享,定期展示,如此,就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