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ID:3116965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质疑启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有一定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质疑启问”,引导学生层层释疑,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质疑启问”是引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温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质疑启问”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钥匙”。三、“质疑启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支点。  【关键词】质疑启问;温床;钥匙;支点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2、 俗话说:“学贵知疑”。心理学家们把发现疑难看作是“思维的路标”,这是颇有见地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有一定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质疑启问”,引导学生层层释疑,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质疑启问”,每讲一篇文章,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果然灵验,一般的文章用几个问题即可讲解清楚,再也不必声嘶力竭地照本宣科,真是事半功倍,不知不觉中便深深喜欢上这种方法了。  教师要“质疑启问”4,也并非唾手可得的

3、随便几个问题所能奏效的。要问,就要问到点子上。没有驾驭教材的本事,是不会提出关键性问题的。因此,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领会教材的精要,然后才能采用“质疑启问”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入得书,出得书。  一、“质疑启问”是引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温床”  美国“结构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发条”,把带有诱导性的问题作为“温床”,来强化探究需要,引起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讲解文章时,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等,提出一些诱导性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

4、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学习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学生初看这个题目觉得自相矛盾,不好理解。教师如果能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忘却”又说“记念”呢?这样,欲擒故纵,以疑巧妙激趣,就会启发学生饶有兴致地读课文。学习《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可以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不求甚解’正义”、“‘不求甚解’辨”一类的题目,而只用“不求甚解”四个字做题目呢?有什么好处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马上进入思考状态,急忙想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教师上课时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

5、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质疑启问”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钥匙”  对于一篇新的文章,学生很难一下子从总体上把握,有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只是单纯地去讲,就会形式呆板,课堂沉闷。如果能够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再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不仅可以避免课堂气氛的沉闷,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章。4  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故事情节?林冲的性格是怎样发展的?“风雪”二字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

6、能够很准确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而且能够深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一次大型的泥石流》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不少泥石流的科学知识,较难系统掌握,我便采用了“质疑启问”的方法。对于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我先问学生地震造成的危害,由于大家熟悉,于是你一句我一言,什么房塌地陷、交通阻塞、人畜伤亡等等,然后与课文相比较谈泥石流的危害,学生就有了直感,增强了形象性。接着问:蒋家沟泥石流爆发的过程如何呢?可以让学生结合这部分内容,每人用箭头法设计一个结构图示,再互相比较,看谁的最简洁,最能说明问题。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

7、兴趣也高了。可见,恰当的“质疑启问”,好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求知的门扉。  三、“质疑启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支点  对学生进行“质疑启问”,要把教学杠杆的支点安放在离学生思维启动最近的地方,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提出,再经过学生七嘴八舌地论辩和教师拨云驱雾般地启导点化,就会引起知识的增殖、繁衍和裂变,就会使教学在未知的探究中产生巨大的创造效应和璀璨的美感光焰。4  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结尾突然说项链是假的,这符合事件的发展逻辑吗?能从文章中找到作者的暗示吗?当引导学生解

8、答出以后,可以让学生以《项链失而复得》为题写一篇作文,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开启学生的思维。  “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把课本的知识要点化解为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教无定法。作为教师,应敢于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框架,摆脱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