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ID:28522806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0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_第1页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_第2页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_第3页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_第4页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何必曰利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何必曰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 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

2、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选文解读1、孟子谒见梁惠王(三)、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yàn:“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1、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

3、观?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翻译原文解读个别语句。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关注,源于他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关怀。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辞跋涉千里的辛劳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学者自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

4、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子便劈头拦截他。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家”指卿大夫的采(cà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认为,

5、假如王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古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如果一个国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6、,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云:“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但是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孟子这是举其一端,接下来孟子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他的意思是说,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

7、怠慢君王之所急)。孟子这里同样只是举例,但是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高扬仁义的价值,大家就会互相关爱。所以他对梁惠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二、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