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79980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二、王何必曰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何必曰利》导学案执教者:张铃珠时间:2018.4.20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4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远:意动,以…为远有以:有用来
2、…办法利:使动,使…获利何必:为什么一定要亦:只是已矣:罢了何以:以何,用什么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士:古介于大夫和士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交:互相征:索取,求取而:表承接,就乘:兵车弑:子杀父,臣杀君家:卿大夫苟:如果后、先:意动,后,以…为后;先,以…为先餍(yàn):满足仁:名作动,有仁德而:却遗:遗弃,抛弃义:名作动,讲道义后:意动,以…为后亦:只是4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怕路途遥远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的的方法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讲
3、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士人和平民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上层下层互相谋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家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家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国家拥有一万而大夫就就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拥有一千而大夫就拥有其中的一百,(他们的拥有)不是不多啊。(可是)如果把道义放在后却把利放在先,(那么)大夫不杀死国君夺取他的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德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
4、讲道义却把自己的国君放在次要位置的人。(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一、明确目标和指导自学【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把握孟子的义利观及现代价值,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义利观。【指导自学】1、朗读全文,标记出陌生拼音并查阅字典正音。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难问题。4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学习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二、走近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5、),名,字子舆,战国时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反对“”,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的显著特征:1.富有气势。孟子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文章不仅从逻辑上说理,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咄咄逼人,磅礴而来。2.长于譬喻。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
6、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3.浩然之气的风格特征。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三、写作背景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弱肉强食、混乱动荡;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四、预习检测(课前完成,课堂分小组交流对答案)(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底色词语的含义。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7、2.亦有仁义而已矣3.何以利吾家4.士庶人曰5.万乘之国6.弑其君者7.不夺不餍8.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二)词类活用1.不远千里而来()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苟为后义而先利()4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三)判断文言句式并翻译句子。1.何以利吾国()(四)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译文:42、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我的疑惑:五、分组合作,各小组完成下列题目:精读读懂内容,层层说理,疏通结构1、梁惠王对孟子提
8、出了怎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这样问?(回想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和了解梁惠王本人经历)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3、孟子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4、他的论证方法有什么妙处?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六、深悟探究: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孟子对“利”和“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