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

ID:25326421

大小:6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19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_第1页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_第2页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_第3页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_第4页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重读《东[摘要]本文通过现象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它以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生命哲学为资质,既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颇有相通之处,更有某种可以通往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生存论视域的可能性。[关键词]梁漱溟文化哲学现象学自我意欲情感直觉一问题的缘起80年前,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于1922年出版。此书的意义当然不在于它问世之时所引起的轰动,而在于它开启了被标志为“现代新儒家”的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哲学运动。[1]它之

2、具有这种开启意义的根据,在于它规定了现代新儒家的基本问题及其方法: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释本开新”[2],重建儒家传统。书名“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已经表明:这是东西之间的文化比较,而这种文化比较又有其哲学基础。就中国方面看,这种哲学基础主要是孔子的思想,所以梁先生的思想被称为“新孔学”;而在与西方对话方面,这种哲学基础主要是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HenriBergson)的思想,由此,梁先生的新孔学也是一种“东方生命哲学”。这当然有某种历史的机缘,例如当时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西方生命哲学家正是柏格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3、,中国的传统思想,作为某种“东方生命哲学”,似乎与西方生命哲学具有某种天然的亲和力,以至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许多台面人物,差不多都有某种生命哲学的色彩。[3]但柏格森是法国人,而西方生命哲学的大本营却是在德国。德国生命哲学上承“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运动,下启生存哲学。[4]当生命哲学还在德国继续发展时,另一场伟大的哲学运动已在德国崛起,那就是现象学:胡塞尔(E.Husserl)、舍勒(M.Scheler)、尤其是海德格尔(M.Heidegger)。海德格尔以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解释学为中介,高度

4、关注例如狄尔泰(entalontologie)为之奠基。有鉴于此,在生命哲学已是明日黄花、而现象学运动正在发挥世界性影响的今天,我们以现象学的眼光,回过头来重新检视一番梁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或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二梁漱溟的文化观按其宗旨来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不是一本哲学著作。依梁先生的本意,他所关心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文化问题。近代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式微、遭遇西方外来强势文化的情景下,“中西文化比较”就成了一代又一代思想者的恒常话题,至今依旧。梁先生亦然,他所关注的问题是“东西文化”的优劣的比较。

5、在梁先生看来,一种特殊的文化自有其特殊的“根本精神”,东西文化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文化精神不同。现象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例如舍勒的“文化社会学”就认为:“关于人的精神的理论是文化社会学必要的先决条件,关于人的天性冲动的理论是实因素社会学必要的先决条件。”[3](P1071—P1072)这里“精神”与“冲动”的关联,似乎正是文化哲学与生命哲学的关联。可见,德国现象学与德国生命哲学所理解的“精神”有相通之处。根据根本的文化精神的不同,梁先生就其目光所及,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6、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它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遇到问题都是对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1](P202)。第二种: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是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他并不想奋斗的改造局面,而是回想的随遇而安。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的意欲调和罢了”。[1](P202)这种精神态度的典范,在梁先生看来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第三种:印度文化,是

7、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这是世界文化的三种形式、三条道路。这种划分当然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也无伤大雅。更重要的是,在梁先生看来,这三条路虽然在实际中是“共时”的存在,故而在当今现实中发生冲突;但在理念上却是一个“历时”的序列,这里存在着梁先生熟悉的佛学式的“三时”架构:西方“向前”的态度是人类过去的文化精神,中国“调和持中”的态度是人类现在的文化精神,而印度“向后”的态度是人类将来的文化精神。于是乎,类型的划分转换成了时代的划分。类似的文化划分,现象学中也是存在的,例如胡塞尔就把文化历时地划分为自然形成的“

8、宗教文化”阶段和在哲学观点下的“科学文化”阶段;但胡塞尔的价值立场则是相反的,他区分了两种“生活形式”(Lebensform):宗教文化属于被动的自身管理(Selbstreglung)的自然生活形式,而科学文化则属于自由的自身立法(Selbstgesetzgebung)的高级生活形式。[4]而梁先生认为:西方的意欲向前其实是滞后,印度的意欲向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