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

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

ID:24429669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_第1页
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_第2页
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_第3页
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对于“和”之哲学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导读: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历来以其独特的格律、形式和意境吸引着众多的目光。对于古诗的翻译,历来就有不少争议。庞德译诗注重原诗的意象,却并不着意推敲词句本身。许渊冲则提出译诗要讲求“三美”,力求全方位地传达出原诗的形式和内容。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观念为立足点,探讨古诗英译中“异化”手法的必要性,其目的在于突显中国古诗的特色,从而打破和消解中心,使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成为  可能。    “和”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中,“

2、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在呼吁人应当从主宰的角色退出,“让自然回复其本样的兴现”(叶维廉,2002:161)。这也正是道家与自然万物共处却不主宰的态度。  与老子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不同,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并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仅指出人与人之间应“和”而共处,也说明“和”与“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的概念更注重不同,即“异”。“异”之相“和”才能构成美。如武术之刚柔,音律之高低,色彩之浓淡,才能融为和谐之美。“异”是“和”的前提。    “和”

3、与翻译    译文正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的产物。“和”的重点在于不同。乐黛云先生在其研究中指出,“和”与“同”的概念最早是由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史伯)加以区别的。“‘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别,并在和谐、适度、互动的相互关系中,共求发展。这就是‘和实生物,同而不继’的道理。只有‘不同’,才能在差别的张力和互动中发展创新”(乐黛云,2002:4)。  “归化”的翻译已经受到了质疑。当年鲁迅提出“宁信而毋顺”,是希望通过翻译为闭锁的中国注入语言和思想的新鲜血液。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随着各种中心的消解,翻译中尊重源语与译语的差别已成为尊重

4、他者,传播文化,和谐共存的一种途径。    “和”与古诗英译中的“异化”    中国的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英诗存在诸多的相异之处。尤其是诗中营造的独特的中国式的意境,更是与英诗迥然不同。突出原诗的特点,保留原诗的风味,就是“和”的思想的最好体现。以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呈现的俨然是一幅中国的山水画。画中有远山,有江上的孤舟,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诗中没有人的主观介入,只有物的客观呈现,体现了中国古诗讲求意境的特点。全诗虽然也有“绝”、“灭”、“钓”等动词,

5、但整体感觉却是静的。Bynner的译文是:  RiverSnoountainsandnobird,  Athousandpathsboocloak,  Anoldmanfishinginthecoldriver-snoark认为:翻译既是科学(science),又是艺术(art)和技能(skill)。在翻译研究中,我们引入了西方严谨的语言学作为科学的指导,而同样作为一门艺术的翻译,也离不开中国传统中的“感悟”。当西方的科学与中国的感悟相遇,则正是“和”的体现:尊重差异,共同发展。当中国的古诗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一同被理解、接受的时候,就会真

6、正达到“和”的境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