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48222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4
《对于传统“化”之观念的哲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传统“化”之观念的哲学意蕴对于传统“化”之观念的哲学意蕴导读:内容提要文章从多个角度指明“化”之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化与道、化与易、化与神、化与教四对范畴的剖析,指出“化”的独到内涵;区分出“作为过程的化”、“作为结果的化”以及“作为方式策略的化”;重点强调“人作为化之存在”以及“人性可化”的理解方式;指明“化”之观念所具有的中国哲学作用。 关键词化观念人之化哲学意蕴探究 〔〕A〔〕0447-662X(2012)01-0026-07 “化”之观念历来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先
2、秦时期的“大化”思想,传统社会的“教化”理念与“教化”实践,都是“化”之观念的重要表征。五代时道教的谭峭更是有《化书》一部,论述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等修道方式。在汉语中有教化、德化、点化、感化、开化、文化、个体化、社会化、现代化、潜移默化、穷神知化、与时俱化、出神入化等一系列重要的含“化”的词汇。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言教,每曰教化。言治,每曰治化。言天地,则曰造化。”(钱穆:《晚学盲言》(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化”的观念不仅涵摄了造化、教化的理解,更是中国“文化”一词的重要构成。在中国,无论是儒
3、家、道家还是佛家,都重视“化”的观念与“化”的实践,王者教化与师者教化更是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在今天,“化”的观念遗存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中,以语词的形式存续绵延。以往中国哲学关于“化”的研究多侧重在“大化”及“教化”思想方面,缺少对于“化”之观念本身的系统探究,本文是此种系统探究的一次初步尝试。 一、中国文化中的“化”之观念微阐 “化”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涵摄范围广大,既涉及大化、造化的理解,又在深层关联着文化、教化的内涵,同时更有儒释道三家关于“化”之观念的丰富说明。 1.“化”与大化、造化 中国传统的“化”之理解是与
4、大化、造化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讲求“大化”,《荀子•天论》中有“四时代御,阴阳大化”,中国民众则常言“造化”。《素问•五常政大论》更是指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在古人看来,“化”是一种不可避开的客观势态之流行,一切事物都在“化”中变衍生息,万物生息不已,就是中国古人所理解的“化”。此种“化”,是大化的流行,大化含摄万化,总括万物之化。天地万物的生息迁转流变,则是中国人所理解的造化,造化不息,流易不止,人与万物皆在造化之流中。 2.“化”与文化、教化 “化”作为文化、教化的理解,占据着中国文化大传统
5、的主流。中国现代流行的“文化”一词,乃是近人翻译西方“culture”的对照词。将“culture”翻译为“文化”的思想依据,则是中国古语“人文化成”。《易传•贲卦•彖传》中曰:“观乎人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人文化成思想的源头,而人文化成则是中国人的文化观。(钱穆:《晚学盲言》(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人文化成的文化观的实质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教化之中,孟子曰:“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荀子》则讲“化性起伪”,都强调“化”作为
6、教化的作用。王者教化与儒者教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王者教化侧重于治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者治理管辖之域,称为“化内”之地,教化所不及,则为“化外”之境。儒者教化,注重导引、提升,推动人之,把人从混沌蒙昧之中提升出来;强调化民成俗,注重德化、感化、化导,注重教化的方式策略以及教化效果的达成。 3.儒道释三家的“化”之观念 儒道释三家都重视“化”的观念,其中儒家和佛家更注重“化”人的实践,道家则更注重“化”的自然运演。 儒家“化”的观念,以教化为主,但也偶尔论及自然作用上的“化”。儒家重视对人的教
7、化与感化,意在化导人性、化民成俗,以成就人性之善。孔子的《论语》一书虽然未曾言及“化”字,但在《易传》之中则强调“德博而化”(《乾卦•文言传》),指出“孚乃化邦也”(《中孚卦•彖传》)。孟子谓:“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万章上》)。荀子则曰:“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荀子•王制篇》),认为一般民众不需刑罚就能教化;《荀子•正论篇》中更是讲道:“尧、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
8、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强调圣人教化的非凡作用。儒家对于自然作用上的“化”之论述,在《易传》、《中庸》和《荀子》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易传》中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