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

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

ID:24966657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7

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_第1页
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_第2页
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_第3页
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_第4页
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对于文艺评论的哲学意蕴导读:,巨大的作用才能蒸腾外释。由外界的种种现象返回虚无的状态,入于混沌无端的境地,积聚健壮最终转化为雄浑。道的状态是如此的壮观:万物皆备于自身,横贯天空,荒荒油云,寥寥长空。这种雄健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所外化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不能为具体的事物所穷尽,不能故意的勉强的去寻找,只有返回它自身、内质,如[内容摘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思”与“诗”结合的典范。本文择取《雄浑》一品,从其哲学思想渊源及其发用,探析其蕴含的体用哲学思想,从而窥探中国传统哲学对

2、诗歌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雄浑;体用;内容和形式;内在修养和作品风格。  [简介]郭丽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周易哲学。    桑塔耶那说:最伟大的诗人都是哲思的,诗像哲学一样,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高形式,伟大的诗像哲学一样,是对宇宙间最深刻关系的把握。如果说庄周是一位诗的哲人,那么司空图则不妨是一位思的诗人。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借助玄学的理论范畴把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沿用传统道家哲学思想,运用四言诗的形式,以形象、精炼的诗化语言

3、,高度概括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所蕴含的哲学意境范型和美学风格。因此,《诗品》可以说是诗的风格论,也是诗的玄学论,即:将体用观外化为艺术理论。这在其开首“雄浑”一章体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  雄浑一章全文如下: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空。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意思是说:道的作用像人的腿肚子一样灵活,微妙难言,是因为道体充实于内。内质是外力的根源:真实的本质充盈于内,巨大的作用才能蒸腾外释。由外界的种种现象返回虚无的状态,入于混沌无端

4、的境地,积聚健壮最终转化为雄浑。道的状态是如此的壮观:万物皆备于自身,横贯天空,荒荒油云,寥寥长空。这种雄健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所外化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不能为具体的事物所穷尽,不能故意的勉强的去寻找,只有返回它自身、内质,如同回到圆环之中心一样,才能观到它巨大的作用和壮观的外相①。  通过这样一个释义,“雄浑”之中体用观就明晰的展现出来。    一、“雄浑”中之“体用”思想的渊源    就本品而言,“真体内充、返虚、环中”这些都是体;“大用外腓、入浑、积健为雄”这些都是用。体匪强,用无穷。司空图的“体用”

5、概念不是自家体贴出来,而是有所吸取的。  从文字上看,其“体用观”渊源于先秦道家思想。所谓“真体”者,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庄子·天道》篇云:“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礼乐,人之心有所定矣。”此处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的概念,但“真”和“本”的含义却很明确。“无”是“虚”,“虚”指道之所在,《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郭象注:“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返虚”即“返归于道”。“有”是“浑”,扬雄《太玄经》:“混沌无端,莫见其根。”“入浑”即入于混沌无端的

6、境地。返虚入浑,则体现了本体“无”之外化为用,体现为“有”。“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②。  从思想上看,从先秦直到魏晋,本末、体用是合为一体的,没有特别的区分,这和中国的本根文化和思想有关。司空图把体用对举,不可否认他受到了佛学心性论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把体用割裂对立起来,仍然以雄浑诗的意境为基础,并通过其展现

7、的波澜壮阔,表达了其认为的体用关系和诗意与诗景之内联,深刻表明了其“诗中有道,道在诗中;以诗显道,以道孕诗”的思想③。具体分解,可从两面来看:一是“无”为本,亦即“无”为“有”之本,这是由体上看“有”与“无”的关系。由体观“无”,是强调“无”为万物的本体;由体观“有”,则强调“有”不离“无”,强调万物依据于“无”而成其用。显然,这是强调由无摄有,据体成用之义。二是“有”为末,亦即“有”为“无”之末。这是由用上看“有”与“无”的关系。由用观“有”,则强调“有”为“无”所显之用。由用观“无”,则强调“无”不离“有”,它通过万物

8、的生成变化而显示其主宰作用。“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如无名氏所说:“见于外曰‘用’,存于内曰‘体’。腓④,变也。充,满也。言浩大之用转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孙联奎《诗品臆说》:“理扶质以立干,是体;文垂条而结繁,是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