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

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

ID:24395315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_第1页
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_第2页
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_第3页
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导读:《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是一篇关于庄子和生死观的论文选题报告,免费分享供广大学者参考,希望对学生们写作论文提供清晰写作思路。《庄子》哲学遵循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内超越路,彰显出鲜明的超越性特质,其总是展现出一种始终指向超越境界的道的志趣.本文试图以简析《庄子》生死观的方式,展示其顺应自然中得以超越生死,管窥其哲学道通为一的超越性特质.一、关于超越性的问题谓超越,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哲学内涵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超越是与内一词相对应的认识论概念.认识论这一层面上,超越被视为从主体到客体逾

2、越的一种静态关系或动态过程.此,哲学史上的超越问题,也成为何把握与理解主体性与对象性及二者间的关系问题.其二,超越是与有限一词相对应的神学概念.而从这一意义上看,超越是有限与超出有限外.正海德格说:超越是对有条件的存者超出的意义上的逾越.与西方文化不的是庄子和生死观论文选题报告,中国传统思想则主要遵循内超越的路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超越世界和现象世界没有径渭分明的显著界限,中国思想的主流中,这两个世界一直都处这种‘不即不离’的状态下.也是说,中国的两个世界则是互相交涉,离中有合、合中有离的,中国人基本上不这两个世界间划下一道不逾越的鸿沟.二、道的

3、内超越特质与先秦诸子的思想相比,《庄子》哲学的确展现出某种独树一帜的风范,但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内超越路,彰显出鲜明的超越性特质.《大宗师》篇指出:夫道,……生天生地.《庄子》以介绍道特质的方式,来对不感知、不名状的道进行描述性的阐发.这里明确地阐述了道本原论的观点.道的重要特质一是时间上具有先性,即天地尚且不存时,道然存了.为天地万物都是出自于道的.见,道不仅于时间上有先性,而且还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这里强调,道本身是自本自根的,也是说道以其自身为根据,的存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外的事物和条件

4、天地尚未产生,当然也无谓外的事物和条件.见道的存是以自为条件的,自身是其存的依据和基础.这显而易见是符合海德格说的对有条件的存者超出的意义上的逾越.《庄子》说的道的超越性特质于此见.《知北游》则进一步强调,道于现象世界无处不:东郭子问于庄子曰:谓道,恶乎?庄子曰:无不.这里东郭子对道的存产生了质疑.《庄子》指出,道是一无不的实存,不仅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且还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成为万事万物存、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本质的合理性.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道现象世界中演化出的一种具体化、特殊化的表现形态而而道是普遍的、统一的、超越

5、的绝对和整体.此外,这里也指出了道具有内超越的特质.道非孤立自存于超越世界,而是普遍地存于现象世界中.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展现着道,道也无一例外地内化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见,道与宇宙万物一直都处这种‘不即不离’的状态本篇《庄子》的生死观: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文章原创lunargin-top:5px;margin-right:10px;text-align:center;float:left;argin-left:10px;border:1pxsolid#ddd;border-bottom:2pxsolid#ddd;position:relative;

6、overflo]。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6。[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613。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79。【英】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5。汤一介。超越生死的观念和途径[J]。中国教育报,2001(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7、[M]。北京:中华书局,1983:597。【法】弗朗索瓦·于连。闫素伟译。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钱穆。中国思想史[M]。台湾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8:4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2。(简介:于腾涛(1987。10)男,河北唐山人,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2届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