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

ID:23826880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_第1页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_第2页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_第3页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_第4页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抗战语境里的文化反思——“战国策派”(第四章)

2、第1 第四章“文人”变成“力人”运用“文化统相法”观察中国文化的病症,战国策派认识到,我们所继承的是文化有机体第二周末期的文化遗产。这一遗产已经使我们不适宜在“大战国时代”的生存。文化的病症,集中表现在“无兵”二字——无兵,“活力颓萎”的代称。那么如何抛弃二千年大一统皇权种种形态下所积成的痼疾,建设新的充满活力的第三周文化呢。克服“活力颓萎”,解决大一统文化积弊的出路,就是引入“列国酵素”。具体而言,战国策派最注意到的“列国酵素”的源泉,有两处:(一)最丰富的渊源——文艺复兴以来的

3、西方;(二)最亲切的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战国策派对于第三周中国文化的重建设想:尽量吸收中西方文化中“个性焕发”与“国命整合”两大潮流所表现的种种价值与制度,不问其是中是西,只要能够重新唤起内在外在的活力。同时注重“贵士标格”,防止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活力乱奔”的流弊,使得个性运动不流为庸俗与虚无,国命运动不流为专政与战争。具体而言:第一吸收贵士标格。“贵士传统”是西方文化的“基本资金“,西方文化的生命根基。所谓贵士传统,是一种风尚,一种“脾气”。一种无意中自成一套的君子行规,道德感,人生观等等。它虽在封建社会贵族制度上产生

4、,但构成文化的基本生命要素。它的中心母题当是根据时间证实的价值而产生的一种层级承受态度。首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有别。其次,是这个差异是层级的,分上下的,即有序。层级的区分是以价值为标准的。这个价值,实际上是比较悠久的“时间“,从实践证明的。总体来看,贵士精神总带有三分“保守”。比方为上的,以“庄严”之态,“宽大”之心治下。下者以“忠诚”“虔恪”事上。但是无论为上为下,对彼此的职分,都必有一种“守”的精神,自克自制的功夫。这一精神,都建立在强烈的“荣誉”观念上头。第二,鼓励个性焕发。“个性焕发”是西方文化中最活跃最灿烂

5、的因素,它开发天才,鼓舞创造,催促进步。个性焕发,是贵士自尊心普遍化到平民,但它的基本原则,逻辑上,与贵士传统的中心母题冲突。个性表现(一)个人有孑然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必靠任何人为的事物而取得其存在的理由。(二)凡是个性——个人的才、智、情、欲——都有发挥的权利。总之一句话,个人要自由。因为天赋人人平等。这于贵士传统承认差异下的自克截然不同。个性的表现,循理智一途发展,就成为科学与机器文明。功利主义抬头。运用纯功利的清晰逻辑以决定行动的“经济人”,不但无形中成为学术思想上的普遍假设,而实际社会生活上确也层现叠出了。(二)循情感发

6、展,成就了大量艺术与文艺。大部分作品,依据在个人本人的感觉,多流入“印象派”的抒情。然而,个性焕发,最健全的表现,应该建立在贵士传统基础上,与贵士传统取得调和。完全脱离贵士精神而单单有个性焕发,这就是现今西方文化的弊病所在。朴杀贵士遗风而放荡直奔个性,造成的后果是“重量不重质,重存在而不重价值,重发泄而不重规则,重享受,重权利而不重牺牲。”[1]到了克尽贵士传统之时,个性焕发乃流为一种“无标准”“无约束”的颓废的虚无主义,而造成社会上灵魂与物质的混乱与不安。第三,加强国命整合。“国命整合”,即把整个国家看成是一个有机体的单位,而

7、欲把它变成一个理想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这一敏锐的国家意识出于同样敏锐的个人意识的觉醒,也是个人意识的扩大化。国命整合,意味着用集中计划、法律规定来实现一个民族整体的欲求,要求这个整体的分子对于整体有义务观念,有为了整体不断对外竞争的感觉。很明显,个性意识是与国命整合相反抗的。然而,如果国命整合为了整体,压倒了个性,则亦把它活力的——个性创造的生机也消灭了。然而,不管是“贵士标格”“个性焕发”还是“国命整合”,战国策派观察文化有机体“统相“的思路,捕捉文化象征意义的方法,都决定了他们既不是着眼于哪一个具体的社会制度,也不是物质文

8、明的富强。战国策派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重建的使命,“刚道的人格型”——这是他们心魂深处的追求。就这一点而言,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这个“列国酵素”里,战国策派第一个找到的是尼采的“超人”。从尼采这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塑造的“柔道的人格型”的对称物“末了人”,看到了“刚道的人格型”的对称物“超人”。林同济认为,尼采的思想,围绕的主题:最高度生命力的追求。追求生命力,对于尼采,犹如庄子的南华经谈自然,柏拉图的 正如德国的诗人罗发利斯所描写的一朵青花,或隐或现,若远若近,主人公不断地寻求,始终没有得到。这一朵青花,就是人生最高

9、的理想。浮士德的态度,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态度。他有无穷的渴望,内心的悲哀,永远的追求,热烈的情感,不顾一切的勇气。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无限的追求,因为人生的意义无穷,永远追求,永远不能达到,这就是理想主义的精神。[1]林同济《文化的尽头与出路——战后世界的讨论》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