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ID:22879314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1

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_第1页
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_第2页
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_第3页
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_第4页
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_第5页
资源描述:

《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功能目的论下:译者在翻译富含文化词语中角色  引言    随中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先前不为人知的冲突和差异逐渐凸现出来。英美文化不断涌入国内,中国文化也开始走出国门,在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中,译者这一特殊的角色,开始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    一、传统口译对译者的主要要求    在中国大踏步走入世界以前,大致来看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中西彼此的交流从数量到范围都相对狭小,所以交流中涉及的问题也相对较少,翻译的需求量较之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通常忠实、达意是最重要的标准。究其根底

2、译者就是一个可能导致信息误传的媒介。传统翻译要求译者学习标准的英美官方语言,并以标准的英语与外部交流,然而英美世界的语言同汉语一样五花八门,有各种方言。还有一些原英国殖民地和附属国,这些国家、地区由于受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英语成为其官方语言。然而这些地区的英语在发音、表达等方面通常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印度英语。这种情况下,传统译者通常不知所措,只能靠逻辑推理,依说话者的前因后果推测而已。广博的知识是译者必不可少的。虽然在翻译前译者可以根据有关资料对翻译内容及所涉及人物信息有所了解和把握,由于时代和对外交流的限制,译者所谓的“百科知识”是不全面的,甚至具有很大的缺陷

3、。对于专业知识,国外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国情地情、花草树木、天文地理、昆虫鸟兽、科技机械等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万事通”。通常最优秀的表达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严格对等,比如中国的“龙”能不能直接译成西方的“dragon”是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此外传统翻译还要求译者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现代翻译同样需要这些素质,而仅仅这些却已不能满足现代对外交流的需要。    二、现代复杂的翻译体系    翻译文本根据其语言维度同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表情型和运作型。根据赖斯(Reiss)的文本类型分析方法,Chesterman设计了以下图表(转引自JeremyMunday

4、,2001:75)。  在这三个类型中,统称为杂合型。因此,翻译策略也需要相应调整以满足文本功能的要求。传统译论简单的技巧要求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翻译的需要从翻译行动理论来看,现代翻译行动(translationalaction)已不再属于单纯的个人行为或是兴趣,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行为。根据霍尔兹·曼塔理(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模式(JeremyMunday,77):翻译行动把翻译看成是文化转换中的信息传输复合体,以目的为驱动,以结果为导向,人类相互作用,并专注于翻译过程。功能理论把语际翻译看成是一种交际过程,其中涉及各种角色,不同人物:发起者(in

5、itiator):需要翻译的法人或自由人,即需要翻译文本的个人或组织;委托人(missioner):联系译者的人,即分配给译者任务的人;原文(STproducer):指ST的。在译文生产过程中并非总是必要;译者(TTproducer):执行文本翻译的译者;译文使用者(TTuser):TT使用者,例如文本作为教学材料,待售文学等;译文接受者(TTreceiver):译文最终接受者,例如课堂里的学生,文学读物爱好者等。  现代翻译活动中,一部翻译作品的完成通常都是以上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个因素,其角色也应该重新认识了。    三、译者独憔悴   

6、 从译者付出与收获对比情况看,翻译实际上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译好一页作品有时比写一页更难。那些富含文化的词语,诗句,双关语等“译密度”(余光中,2004:150)大,即使是才学兼备的高手也未必能译出妙笔。书译得好,大家称赞原,译坏了,译者就要挨骂。文坛上,译者地位低、报酬少;教育机构里,教师职称晋升不得提交翻译。韦努蒂认为在现代的西方“翻译极少被认为是文学学术的一种形式(translationsarerarelyconsideredaformofliteraryscholarship)”(转引自Munday,2001:146)。  从翻译自由性与限制性来看,作家在创

7、作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而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又将文字“还原成经验”。译者在翻译时恰恰是将“文字化了的经验”变成文字(余光中,2004:33-34)。译者作为审美主体,首先是在审美对象的框架内对审美客体进行再审美。对翻译主体而言,审美经验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译作的美是译者和审美经验的融合体。如黑格尔所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转引自刘华文,2005:47)。中国古诗不管本身是理性还是感性,最终都是以美的形式出现,或者是王国维称的“境界”或是“意境”。  文化词语或者诗歌的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再创造,而创造的主体便是译者”(许钧,2002: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