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

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

ID:21468332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_第1页
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_第2页
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_第3页
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_第4页
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轼多元生命情感的意象解析:苏轼精心于意象的创造,通过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放旷不羁的胸怀得以完美的彰显。他将多种意象的营造融入到自已的文学创作当中。展示了诗人生活的全部底蕴,以及他独特的生命体验。本文旨在尝试浅析苏轼诗词中的意象向我们展开的一个博大富饶的诗歌世界,进一步看出苏轼的多元思想情感特征以及他作为一代文豪在中国文坛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关键词:苏轼;意象;多元生命情感    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词正是如此,借助语言符号转化为审美意象,或是象征,或是比喻,或是寄托,通过意象来表达一切,以其豪放不羁的气魄顺

2、理成章的将意象与自己的生命情感紧密的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化的艺术范式。    一、生活是苏轼多元生命情感产生的源泉    生活积累是创作工作的第一环。只有深入生活,对生活有深刻的体悟,以来自生活的独特感受,经过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才可物化为可感的艺术作品。  苏轼的一生,有如浮萍一样漂泊不定,仕途坎坷。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苏轼在去世前自题画像时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金山自题

3、画像》)。  正是这种政治上“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失意,给苏轼带来了文学上的幸运,文学道路可谓是显赫坦荡。被贬生活的磨难,和社会底层以及人民群众的接触,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所贬各地雄奇壮美山河的陶冶,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立体的、多元的情感波澜。苏轼在情感中增扩了哲理,在意象中揉进了议论,证明了哲理不仅可以与情感相融,也完全可以借助意象的表达方式,促进情感、意象的深化。  那么,苏轼是如何将自己丰富多元的生命情感与作品中的意象结合起来的呢?    二、苏轼诗词中的意象体现多元生命情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应该承认人生价值标准的

4、多元性与选择取向的多元性,正因为如此,苏轼展现给我们的情感状态也是多元的、立体的。  我们可以分析苏轼的诗词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论证。  (一)人生意义的深情哲思  魏晋以来士大夫形成的深情加哲思的对人生命运价值思考的最多、最透彻者莫过于苏轼,在未进之时已对人生之富贵贫贱生死苦乐等问题有深刻的思考。他入仕后第一次与子由分别时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集》卷三)  这“飞鸿雪泥”就是议论中的意象,是概括的,抽象的意象,多以比喻

5、来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络。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苏轼感慨人生目的之渺茫无可依凭,诚有一种“人生空漠之感”。  再有,苏词中“鸿”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如痕。”“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词中借咏孤雁而白况,用“孤鸿”等意象与“独”“缥缈”“寂寞”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回归自然,剥掉

6、身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找回一个真实的自我,在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后,回首平生追本溯源,其人生思考更为深入一层。苏轼借此抒发其高风绝尘的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人在江湖,心系魏阙”,在“隐”与“遁”的矛盾中探寻人格精神之路和创作主体哀伤于自我坎坷命运的一己之悲及国事民生的时政之悲,让我们解读到了苏轼多元生命情感中的一面。  (二)闲静体贴的审美心态和旷达性格  苏轼的人生思考,以获得身心的自由舒展为最大满足最大乐趣,故能以闲静平等之心待物,以开放的包容的态度审视并容纳不同趣味不同境界不同形态的美,他有着极强的感知能力,独具一副审美的眼光,同时辩证的思维、理性的精神

7、使他对自然万物和社会人生皆表现出一种达观态度。  其《涌虚亭》诗云:“水轩花榭两争妍……坐观万景得天全。”《虔州八咏图》其六:“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苏轼通过他的审美活动为我们揭示出,审美发现和欣赏既要有闲静而体贴的心态,又要与审美对象拉开距离,这样才能获得总体的审美观照与把握。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苏轼与月结缘,诗词中月意象的运用尤为频繁,月有时是他一种心灵的寄托,离乡时望月“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缅怀历史时想到月“多情应笑我,一樽还酹江月”;在伤心欲绝的时候想到的仍是月“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8、松岗。”借助月亮这一意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