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暑温-简化版.ppt

.8-暑温-简化版.ppt

ID:21330787

大小:517.5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8-10-18

.8-暑温-简化版.ppt_第1页
.8-暑温-简化版.ppt_第2页
.8-暑温-简化版.ppt_第3页
.8-暑温-简化版.ppt_第4页
.8-暑温-简化版.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8-暑温-简化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暑温一、概述(一)暑温的涵义病因——暑热病邪内涵初起主证——阳明热盛:季节——夏季外延: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暑温以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面赤、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为其主要特点。根据暑温的发病季节和临床特征,西医学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其他发生于夏季的传染病,如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可参考暑温辨证论治(二)暑温的临床特点1、起病急,多发自阳明气分2、传变迅速,最耗伤津气,甚则津气欲脱3、易闭窍、动风,动血4、易夹湿邪5、有明显的季节性首犯阳明,易伤津耗气,津气欲脱,闭窍动风(三)源流始于《内

2、经》,阐发于仲景,分类于明清,砥定于吴瑭。《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生气通天论》描述了暑病的临床表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张仲景所称中热、中暍,皆指暑病。并有病因、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的论述。《金匮要略》:“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风,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吴鞠通认为热与湿搏谓之暑,将暑病之偏于热者命名为暑温,首次确立了暑温之名。他说:“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甚渴,面赤,

3、汗大出者,名曰暑温。”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因——暑热病邪2、内因——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夏令暑热病邪的入侵。(二)病理特点1、初起暑伤气分,径犯阳明。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2、气分暑热炽盛,极易耗伤津气3、多兼夹湿邪4、传陷心营(血),闭窍、动风、动血5、后期津气未复,邪气留恋津气欲脱 津气两伤 暑热病邪阳明太阴脾(暑湿) 心营厥阴心包厥阴肝 (闭窍)(动风) 血分 迫血妄行 (动血)暑温病理传变示意图三、诊断要点1.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于暑气当令之时,一般在夏至后到处暑期间。2.起病急,初起较少见卫分过程,多见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气

4、分热盛证候。3.病程中病情变化较快,部分严重病例,可见津气欲脱、直入心包、动风频作等危重证候。鉴别诊断:1、与春温鉴别。两者起病均可即见里热证候。但春温发生于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见之里热证候,不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的证候表现;病变过程容易伤阴。暑温发生于夏至之后的暑热当令之夏季;初起即见之里热证候,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之大热证;病变过程极易耗气伤津。2、与湿温鉴别暑温湿温病因暑热病邪湿热病邪起病急缓初发证候阳明热盛证湿遏卫气证病情演变特点传变迅速,传变不分表里渐次,易闭窍、动风、动血传变慢,湿邪燥化邪热渐入血分,血分病变以肠络损伤为主四、治疗基本治则:清暑

5、泄热2、暑伤气分的治则张凤逵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①“首用辛凉”——初发阳明气分,宜辛寒清气,泄热涤暑。②“继用甘寒”——出现津气两伤,宜用甘寒之剂,清热生津。③“再用酸泄酸敛”——暑热虽去,而津气大伤者,宜酸苦泄热,酸甘化阴,益气敛津。3、暑入营血分的治疗(1)闭窍:涤暑开窍(2)动风:凉肝息风(3)动血:凉血散血4、后期多津气未复,余邪留恋——益气养阴,兼清余邪(二)分型论治气分证治:暑入阳明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营血分证治:暑入心营暑入血分暑热动风证治暑伤心肾证治暑邪未净,痰瘀滞络证治1、气分证治(1)暑入阳明[辨证要点]阳明里热炽

6、盛:壮热,汗多,烦渴,尿赤阴津耗伤:齿燥,苔黄燥[基本病机]暑入阳明,里热蒸迫[治则及处方]清暑泄热白虎汤若兼津气两伤,则宜兼以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泄阳明经热,以人参益气生津壮热、汗多,同时兼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退邪阳固正阳《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2)暑伤津气[辨证要点]暑热内盛:身热、心烦

7、、尿赤津气两伤:肢倦神疲、自汗、脉虚[基本病机]暑郁气分,津气两伤[治则及处方]清气涤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温热经纬》)西洋参12g,石斛15g,麦冬10g,黄连6g,竹叶12g,荷梗10g,知母15g,西瓜翠衣15g,粳米10g,甘草5g清热涤暑益气生津两个清暑益气汤的比较“但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王氏清暑益气汤中的黄连苦寒,恐伤津化燥之弊,只宜少用。汪曰桢:“此方较东垣之方为妥,然黄连尚宜酌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的运用王氏清暑益气汤为清补合剂,为邪不甚而偏于正虚者设。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暑热邪气与津气耗损两方

8、面的轻重而灵活使用。若暑热较甚,可加重清热涤暑之药;若正虚较甚,可加重益气生津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