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

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

ID:20433228

大小:5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2

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_第1页
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_第2页
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_第3页
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_第4页
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经中服饰民俗文化考释服饰民俗是指以衣服和装饰为内容的民俗文化,它是人类对自身本能的一种高度理论性的发展和文化的体现,是承载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据先秦文献记载,生民之初是没有服饰的。《庄子·盗跖》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那么,服饰制度确立于何时呢?《周易·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下治”的说法,认为黄帝、尧、舜之德,首举“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始制衣服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含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随之建立是不可信的。任何一种制度包括服饰制度在内,都是为维护某种社会秩序服务的,它只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黄帝时代尚处于原始

2、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未进入阶级社会,何谈贵贱与等级?殷商时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伴随西周宗法制度的建立,阶级等级制度便告形成。适应当时等级制度的需要,服饰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的《诗经》是反映我国古代生活、礼仪、婚姻、岁时节日与信仰等民俗的画卷。其中有关服饰的描绘,就有96处之多。《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服饰制度业已建立。《诗经》中关于服饰的描写的诗篇,较全面的反映了周代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内涵,展示了周人的服饰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一、周代服饰的质料《诗经》中所反映的服饰习俗,从衣服的原料看,有毛、麻、丝、葛、皮、草。这些衣料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3、当时的农耕文明和纺织文明。“上古……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翬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诗经》时代皮毛仍很重要。用皮毛制成的皮衣为裘。周人穿裘,毛是朝外的,继承了上古衣皮习俗的的特点。周代有狐裘、羔裘、虎裘、狼裘、犬裘等。《诗经》中反映的主要是羔裘和狐裘,其中狐裘更为珍贵。从羔裘来看,“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召南·羔羊》这里指羊羔之皮做的皮袍。“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风·羔裘》“羔裘豹祛”《唐风·羔裘》“羔裘逍遥”《桧风·羔裘》从中可见羊皮袄是当时冬季很常见的服饰。从狐裘来看,“锦衣狐裘,颜如渥丹”《秦风·终南

4、》因其毛在外,所以在其上又加以锦衣等。贵族平时居家,裘上不加锦衣,庶人之裘,外不加锦衣。“狐裘以朝”“狐裘在堂”《桧风·羔裘》可以看出,大夫平时穿羔裘,进朝穿狐裘。狐裘又分为狐白裘、狐黄裘、狐青裘。其中狐白裘为上,为天子所服。“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小雅·都人士》狐黄裘为诸侯所服。诸裘之中,大裘最尊,为天子祀天的祭服,以黑羔皮为之,示其质朴。“无衣无褐,何以足岁……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豳风·七月》“不绩其麻,市也婆娑”《陈风·东门之枌》褐为粗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绩,绩麻,纺麻,用以制成衣裳。“衣襟褧衣”《卫风·硕人》,褧衣即是用枲麻一类的纤维织成的布制成的。葛布也是当时重要的衣料“

5、为絺为綌,服之无斁”《周南·葛覃》,絺,为细葛布。“蒙彼绉絺”《鄘风·君子偕老》绉絺,为比絺更精细的葛布。以丝为原料的衣服随着桑蚕之事的盛行应运而生。“硕人其欣,衣锦褧衣。”《卫风·硕人》锦是一种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品。“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锦衣,就是用彩色的经纬丝织出的多彩织花的丝织品而制成的衣服。在周代,无论是麻、葛织品的布,还是丝织品的帛,作为服饰质料,只供奴隶主贵族享用,而贫苦百姓却只能衣褐。《诗经》中还反映当时人们穿草衣的习俗。“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传》云:“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雨。”《仪礼·既夕礼》记载说:“稾,车载蓑笠。”郑注:“蓑笠,备雨服。”《说文》:

6、“蓑,草雨衣,秦谓之草。”蓑是用草编制的防雨草衣。可以看出,“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是描绘了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戴着笠帽,披着蓑衣,记录了周代穿蓑衣的情况。直到现在,这种习俗在某些农村还可以看到这种防雨用具。二、周代服饰的式样中国传统的服饰主要包括头衣、体衣和足衣。《诗经》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玄下黄谓当时服饰的基本色调。周代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古时有弁和冠,弁和冠自天子至于士皆可戴。到周代冕与弁分其尊卑,即冕尊而弁次之。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仪式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进行,而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

7、从此有权参加祭祀。“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齐风·南山》冠用缨系在颔下打结,以固定冠。缨在頷下的下垂部分称緌。“有匪君子,充耳琇莹”《卫风·淇奥》冠的两旁有丝绳垂到耳边,当耳之处系着一块玉石,称充耳。冕为黑色,上覆一长方形木板称为延,前后均缀挂成串的五彩圆玉称为旒。天子十二旒,每旒十二玉,前后共二十四旒,诸侯之冕九旒、九玉;卿、上大夫七旒、七玉;下大夫五旒、五玉;士三旒、三玉。“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商颂·长发》商汤赐予下国之君穿旒用的大球和小球。弁分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