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日本文学中的_物哀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求索/2006/3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肖书文(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9)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特点。其一,哀”意识。而这种物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甚至在白居易它非仅是“感于物”而哀,而且是物本身的哀。其二,它是无法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却反倒不怎么看重。如白居易历来以“新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第三,这乐府运动”的代表的身份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到定位,他“把自种哀情又是一切其他情绪感动的净化剂,超越所有世俗情感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而特别重视讽谕,⑤之上并使它
2、们带上高洁的精神意味。第四,这种精神层次又称它为‘正声’。”不过,虽然在《长恨歌》中一开始白居易也由于被束缚于物的无常和瞬间,所以它对人的精神的提升是是按照“讽谕诗”的套路来写的,但接下来就转入了“感伤”的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路子,写到后来,感伤的情调越来越浓,一直到最后的“天长地又具有无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达到哀伤的顶峰。然而,在不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溯源于平安朝的少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中,《长恨歌》中最能体现“物哀”意识的《源氏物语》。据有人研究,在《源氏物
3、语》中直接用“物哀”一这最后一段,即已经成仙的杨贵妃托道士给唐玄宗带回爱情①词为13个,而用“哀”字达1044个,形成了弥漫在整个《源氏的信物:“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却被人们有意⑥物语》中的审美情调。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无意地忽略了,并不认为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意境。中国文学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语来概括也是审美意识即使在欣赏感伤之美时,也忘不了“乐而不淫、哀而极为恰当的。不过,川端康成的这一说法也有另外一种不同不伤”和“文以载道”的古训。相反,《源氏物语》中却两次提⑦的解释。由于《源氏物语》
4、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到《长恨歌》中的这一细节。的时代,因此有人主张,“不应过高估计日本文学的独立性和这就涉及到第二方面,即从情感的性质来说,日本人的独特性。可以认为,日本‘物哀’文学思潮是直接受到中国古“物哀”和中国人所体会的“感物伤情”之间其实还是有微妙区②代诗学中的‘物感说’的深刻影响而出现的。”这样,“物哀”别的。中国人的感物伤情,落实在一个“情”字上,情为主体,作为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调也就遭到了质疑。但从直接的“物”只不过是表达情的一种手段,是依据情的性质、程度而可审美感觉来说,“物哀”又的确是日本文学的一个与众不
5、同、甚以任意选择的,什么样的情便选择什么样的物。所以苏轼说:⑧至也区别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明显的特点。如叶渭渠先生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但对于日本人“中国文化、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起决定的物哀意识来说,情和物都是主体,情只有和物完全融为一体③性的作用。”如何理解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才构成物哀,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物”是有讲究的。并不是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物哀”的么样的物都可以用来表情,在物哀的感受中,物本身的性质是审美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占据的分量和地位是非同一般的。特别关键的。
6、日本人偏爱小巧玲珑、精致素雅、朦胧幽静、短任何民族的文学都包含有一定程度的感物伤情的抒情性,但暂易逝的物事,这当然与岛国的特殊自然环境有关;但日本文似乎都不像《源氏物语》中那样一直从头贯到尾,成为笼罩一学之所以缺乏豪迈大气的篇章,并不全在于地理环境。例如切的基本情调。日本文学中缺乏那种彻底放松的欢乐,即使日本虽没有大江大河,高山大漠,但有大海,有飓风暴雨、地震有兴高采烈的时候,那背后也总有一层淡淡的哀愁。所以有和海啸,这些自然景象在日本文学中却很少正面出现,而只是⑨论者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被看作不祥之
7、兆和可怖的灾难。川端康成的《雪国》描写的④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感是温润美丽的静雪,有如经过温泉水洗浴的“越后女子的雪白物而哀”只不过是“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明诗的皮肤”,却见不到“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黄⑩篇》)中的一种情调而已,而在日本文学中,“七情”都是以“物巢)的景象。日本文学中的“壮美”或“崇高”的审美意象主要哀”作为基调而感发起来的。在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确受到是通过植物来表现的,如今道友信所言,“本来是指夏天茂盛lv•了中国唐代文学的强大的影响,而其中,白居易的诗被
8、当时的地生长的荒草很高和特别地亭亭耸立的大树的高大吧”。但贵族阶层作为文学修养的通行教科书,《源氏物语》中直接引植物再怎么高大,也是必然要衰朽死亡的,所以先天地蕴含着用白诗就达20多处,白居易尤其是他的《长恨歌》得到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