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845174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2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川端康成散文作品中的物哀之美内容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历来被广泛研究,但着重点均在其小说创作。其实他的散文成就亦不逊色于小说,从中深刻反映出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依据叶渭渠对“物哀”思想结构层次的划分,可将川端康成散文中体现的“物哀”分成对人、对世相、对自然物的感动三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与日本民族传统加以进一步阐释,发掘其散文在平实中蕴含的浓重情感。关键词:川端康成;散文;物哀;美;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以其优美隽永的笔触、委婉动人的情致和深邃凝练的内
2、涵创造出一个个独具魅力的人物和故事,将日本文学推向了世界文学的舞台。长久以来,川端康成反响最大的作品均是他创作的小说,而其散文却并未同小说一样得到广泛关注。其实,川端康成的一生笔耕不辍,其散文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余篇,共七十万字,且形式多样,包括游记、小品、随笔、杂文、叙事文等,不一而足。除了最为人所熟知的《花未眠》外,诸如《我在美丽的日本》等散文也被高度评价,我国著名散文家刘白羽就曾在读过此篇文章后“深为那清淡而纯真的日本文学之美所倾倒”,“真正感到‘川端康成之美’”。[1]由此可见,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具有日本传统文学的古典美,
3、而日本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便是“物哀”之美。“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基本特征,已成为日本人普遍追求的艺术趣味和日本民族共同的美意识。[2]而“物哀”这一文学理念,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最初的“物哀”并不是按照字面上理解的“对事物产生悲哀之情”。按照本居宣长的说法,“每当有所见所闻,心即有所动。看到、听到那些稀罕的事物、奇怪的事物、有趣的事物、可怕的事物、悲痛的事物、可哀的事物,不只是心有所动,还想与别人交流与共享。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都是同样的道理。对所见所闻,感慨之,悲叹之,就是心有所动。而心有所动,就
4、是‘知物哀’。”[3]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物哀”的含义,即个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深邃情感。由上述阐释可以看出,“物哀”所涵盖的范围大于“悲哀”。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叶渭渠就曾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4]同时,这种情感并不通过大鸣大放的方式展现,若太过奔放,那又变成”悲哀”而非“物哀”了。叶渭渠还认为:从“《源氏物语》整个题旨联系来看,‘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
5、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5]“物哀”中的这三个层次均在川端康成的散文之中得到充分体现,下面分别对其进行阐述。一.于世人之情中体味“物哀”川端康成的散文中,有不少佳作均对人物进行了描写。如《伊豆姑娘》中当旅馆女佣的农村姑娘,川端康成评论她们“并不留恋大都市的繁华,似乎对‘去东京、去东京’也并不太强烈”。[6]但是,在朴实生活的背后,作者却敏锐地发现了她们身上那种“不断地支配人们命运环境的力量”,并对这样的力量感到迷惘。他珍视伊豆姑
6、娘身上那份因生活在乡村自然所拥有的朴实,却又觉得这样的环境使她们的生活随波逐流,令她们的生命平淡乏味,从而产生难以抑制的感伤。这样的矛盾并没有在文中用激烈的方式表现,但却能从文末的评价看出作者的态度:“姑娘们就是山、海与田野之间的女儿吧”和“但在伊豆绝对没有美人”这两句话,看似衔接突兀,而细细思索便能发现,这正是自然给予伊豆姑娘的二重特征:朴实纯真却又平淡无味。作者眼见她们的际遇,同情但无力改变,这正是“物哀”思想结构中“对人的感动”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川端康成之所以对伊豆姑娘的身世产生叹惋,亦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他虽出
7、身于富裕之家,但2岁亡父,3岁亡母,7岁祖母辞世,10岁姐姐夭折,在16岁为祖父送终之后,他便成了真正举目无亲的孤儿。[7]在这篇散文中他也自称为“一个来去无踪的人”、“一个天涯的孤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并没有归属感,没有一个可称之为“家”的地方来让他倚靠而不致漂泊伶仃。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在亲见伊豆的农村姑娘后用平淡的笔墨书写下了浓烈的哀伤之情。二.于世相之态中感受“物哀”人情世态历来是文人名士抒发自身情感的一个出口,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中亦有众多篇目描写世事百态,其中有关议论和抒发日本文学艺术传统美的几篇散文尤为著名。《哀愁
8、》是川端康成在二战后第一次议论日本的传统美的文章,他在文中作为战败国的人民对日本二战战败这一“大事”发出自己的感叹:“战争期间,尤其是战败以后,日本人没有能力感受真正的悲剧和不幸。”“战败后,我一味回归到日本自古以来的悲哀之中。”特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