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ID:46637267

大小: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6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1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2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3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4页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文化美学学号:1510026任课教师:杨岚题目: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大类二班何国栋1510026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数学科学学院大类2班何国栋1510026一、物哀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物哀”精神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特点。所谓“物哀”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只是感于物而哀,而是物本身的哀。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第三,这种哀情又是对其它情绪感动的净化。第四,这种精神层次由于被物的无常束缚,所以它对人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无

2、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1】中国学者叶渭渠曾解释“物哀”说道: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物哀精神,他经常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其‘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这与日本‘物哀’所蕴含的空寂美,一种安静、恬淡的美,似有却让不懂其中之美的人无法察觉。没有激烈的非内心的碰撞,却似乎真有爱情的发生。而川端康成的另一部著作《雪国》却将他所践行的生死观描述出来。在小说中,面对放电影时引起的

3、火灾,岛村不仅不紧张,看到美丽的叶子从火中落下,他也没有觉得叶子已经死去,“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他常常在风花雪月的自然环境和细腻缠绵的语言文字里,在含蓄、感伤的格调中突出描写人物的失意、无奈、苦闷、惆怅。除日本作家外,其它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有时也有这种物哀精神。屠格涅夫《父与子》的结尾部分写到:巴扎洛夫的父母只有巴扎洛夫一个孩子,巴扎洛夫替农民做手术时受到感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父母亲百般照料,四处求医。病情只要出现一丝转好的迹象,两个老人就高兴得直祷告跪拜。而当病情出现恶化迹象时,两个老人担惊受怕,互相瞒着对方哭泣。巴扎洛夫死去时,父母亲“都倒下地去了”。下葬后的整

4、整一年里,两个老人一次次蹒跚着去墓地:“他们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来;他们走近铁栏旁,跪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哭得很苦,哭得很长久……”二、中国的物感说对物哀精神的影响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潮源于平安潮的《源氏物语》。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之前加上了“物”,形成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调。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词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然而《源氏物语》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很有

5、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学中的物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物感”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感受。“物”感而“情”动,物感是审美活动的起点。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其中就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故乐自心生,心楽而动,乃生其音,心之动者,感于物也。诗亦然焉。”意思是艺术的创造源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波动,而心灵的波动是由于感受到外物的变化而有了感应,从而形成了音乐。这里所说的“乐”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不仅关乎音乐,也涉及文学的理论。【2】在唐朝,传诵到

6、日本的诗集大多由白居易所作,而同为诗坛巨匠的李白与杜甫的诗则较少,原因很可能是白居易的诗作中哀怨的感伤诗迎合了日本人最为敏感的物哀意识。这种物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甚至在白居易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反倒不怎么看重。在唐代,从儒家积极入世的正统观念出发,白居易各类诗歌中,价值最高、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朝所作的那些讽喻诗,以《秦中吟》为代表。然而日本人却有不一样的观点。如在白居易的经典诗歌《长恨歌》中,人们往往为其中的讽喻、感伤的意味称奇,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以及结尾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而在日本,最为人们重视的则是其中被我们

7、忽略的、最能体现物哀意识的一句“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这种情况的形成可能与日本平安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平安时代的贵族公卿们,他们没有兴趣去关心下层民众的疾苦,因而对白居易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喻诗并不感兴趣,他们所欣赏的是白居易的闲适、感伤的部分,也在此影响下造成了物哀意识的觉醒。二、日本文学中的知物哀论江户时代,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对和歌、物语,尤其是对《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文学精神进行了长期研究,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物哀”文学精神的本质,总结出“物哀”的美学理念,并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