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

ID:21173163

大小:73.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20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_第1页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_第2页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_第3页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_第4页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源氏物语》中表达主观感动和感受的“哀”,到江户时代由本居宣长发展整合为客观化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对“物哀”加以感知和理解的、作为审美活动的“知物哀”,是这三个概念形成演变的基本轨迹。“物哀”之“物”是能够引起“哀”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物,是把政治、道德、说教等内容排斥在外的。“知物哀”的“知”是一种审美性感知、观照或静观,因而“知物哀”就是“审美”的同义词。但“知物哀”所“知”的对象常常是超越道德的复杂深刻的人性人情,只有对人生、人性、人情有充分理解者才能有所“知”,因

2、而“知物哀”是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一种审美活动。  关键词:日本美学;哀;物哀;知物哀;《源氏物语》;本居宣长  :I01文献标志码:A:1001-862X(2012)05-0008-007  在日本审美意识史上,感物兴叹的“哀”,发展为审美对象之概念的“物哀”,再发展到指称审美活动的“知物哀”,是一个历史发展与逻辑演进相统一的过程。然而,迄今为止,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甚至是最有创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大西克礼的《关于“哀”》、冈崎义惠的《“哀”的考察》、《作为日本文艺根本精神的“哀”》等论著论文中,都是以“哀”

3、来统括“物哀”和“知物哀”,而对“哀—物哀—知物哀”的演化过程缺乏清晰的逻辑层次的辨析,对“物哀”之“物”、“知物哀”之“知”也缺乏透彻的语义分析。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站在现代美学的高度,在批判地考察日本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个缺憾加以弥补。  一、“哀”  “物哀”这个词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物”(もの)与“哀”(あはれ)两个词素构成。作为偏正词组,其词根是“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哀”在文献中大多是独立使用的。在日语假名发明之前,“哀”大多用汉字标记为“阿波礼”,有时也标记为“阿波例”、“安波礼”、“安者礼

4、”等,假名创制后,则写作“あはれ”,读若“aware”。后来,大约在中世时代,也有人用汉字“哀”来标记“あはれ”。虽然汉字的“哀”的悲痛、悲哀、可怜、悲悼的语义不足以概括“あはれ”的感物兴叹的全部含义,但也约定俗成。作为中国读者,为了记忆和阅读的方便,我们不妨将“あはれ”一律称为“哀”。  在日本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幽玄”、“风雅”、“风流”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而逐渐被日本化的,而“あはれ”却是日本固有的表示感动的词。一般而言,一个人出生后最早发出的第一声都是叹词,一个民族发出的第一声大体也是如此。据平安时代的学者斋藤广成《

5、古语拾遗》记载:“……当此之时,上天初晴,众俱相见,面皆明白,相与称曰‘阿波礼’,言天晴也……。”这里讲的是“记纪神话”中的天照大神终于从“天之岩户”中出来,遂使慢慢黑夜结束,天下大白,众神面目互相看得清晰,于是高兴地相与呼喊:“阿波礼”。紧接这解释道“言天晴也”,是祝贺太阳出来、天空放亮晴时说的话。这是日本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所谓“神代”(神话时代)“阿波礼”的最早用例,在辞源学颇具有象征意义。在八世纪日本最早的文献著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及所记载的歌谣中,“阿波礼”之类的用例数量不多,偶有所见,而且大多用作感叹词。据

6、《万叶集总索引》统计,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阿波礼”这个词出现了九处,其中纯粹使用假名的只有一处,其他都是“可怜”、“阿怜”之类的相关汉字词的训读。为什么在收录四千多首和歌的《万叶集》中,“あはれ”(阿波礼)的使用如此之少呢?日本学者对这个问题似还没有给予明确回答,主要原因或许在于,以刚健质朴著称的《万叶集》,与细腻善感的“阿波礼”在根本上还是有距离的。同时也表明,在《万叶集》时代,“阿波礼”这个词作为日常用词,使用并不普遍。  但是到了平安王朝时代,随着宫廷贵族感性文化的发达,“あはれ”(阿波礼)的使用很快

7、频繁起来。到了《源氏物语》中,“あはれ”(阿波礼)除叹词外,还被用作形容动词、动词等,不仅词性丰富起来,而且内涵也有了极大的拓展。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中,使用“あはれ”(阿波礼)的地方约有一千零二十几处。日本学者西尾光雄将其用法做了划分,其中属于感叹词的有41例,表达“反省”、静观意味的有114例(若把两例“物之哀”包括在内,则116例:《源氏物语》中表达主观感动和感受的“哀”,到江户时代由本居宣长发展整合为客观化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对“物哀”加以感知和理解的、作为审美活动的“知物哀”,是这三个概念

8、形成演变的基本轨迹。“物哀”之“物”是能够引起“哀”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物,是把政治、道德、说教等内容排斥在外的。“知物哀”的“知”是一种审美性感知、观照或静观,因而“知物哀”就是“审美”的同义词。但“知物哀”所“知”的对象常常是超越道德的复杂深刻的人性人情,只有对人生、人性、人情有充分理解者才能有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