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88414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5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河北阜城中学吴凤霞教材分析《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中很重要的一节课,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教材先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接着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其中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很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则需要通过实验思考概括。学习本课,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总结规律;同时,实验的过程也是对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是物理学习的探究过程,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同,在接受“楞次定律”这一新鲜事物时,肯定会出现“参
2、差不齐”的现象。因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学就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比如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等)应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说重点班级和普通班级、基础好与基础差等,要事先有一定的了解,做到胸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是相符的;会用楞次定律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
3、作、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教学工具演示电流计、线圈(有绕线标志)、感应铝环、1号电池,导线、条形磁铁、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激发探究的欲望。上课开始,教师演示实验:(1)演示课本本章第一节中图16—5所示的实验(探究性:第一次插入和拔出);(2)重复上述实验(验证性:再次插入和拔出)二、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过程。1.教师设置以下问题,为下面的随堂实验作准备,并
4、引入课题。(1)陈述第一次插入时的现象,陈述第一次拔出时的现象。(2)再次插入时指针的偏转方向?再次拔出时指针的偏转方向?(3)不同动作情况下电流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相同动作情况下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相同,这说明什么呢?使我们想到如何确定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4)为了发现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我们怎么办?(5)你准备在实验中观察和记录什么?是记录指针的偏转方向还是记录感应电流方向?2.实验探索,获取信息学生实验前,通过回忆的方式提出:前两节我们用磁通量变化的概念表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此可以想到,也应该用磁通量变化的概念来表达感应电流
5、方向的规律。学生正式实验前,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便下面实验的顺利进行。(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线圈所对应的闭合回路)(2)如何确定电流的流向和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师可通过演示,板画电流流向和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并让学生观察、连接回路,尽可能与课本中的统一,以便检验。)让学生带着疑问按教材中图16-20所示进入随堂实验探索阶段,并在实验中考虑事先设置好的问题。(教师事先将问题打印好发给学生,)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分析、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组的结论。师巡视各组的情况,然后指定某些组公布本组的成果在全班进行
6、交流,师生共同讨论,形成结论。教学中,学生概括多种多样,有的也非常准确到位,甚至于出乎意料,如:①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②感应电流在回路中产生的磁通量总是反抗(或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③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或阻碍)引起它的哪个原因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结论,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投影展示楞次定律内容及其理解:1.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师指出上述结论是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提出的,并对楞次的物理学贡献简单介绍)2.从导体和磁体相对运动角度表述: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
7、动(从反证法的角度分析指出:楞次定律与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一致性)3.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对照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说明)(1)正确区分“原来磁场方向”、“原来磁场的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2)正确理解“阻碍”的含义,应有“反抗”和“补偿”两层意思,不能和“阻止”、“相反”等同。三、教学小结,测试反馈1.课题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本节课通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分析、讨论,得出了确定感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