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77069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探究【摘要】目的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h、24~48h、>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患者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158例AMI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6例,其中24h内发生心绞痛11例,24~48h内发生心绞痛6例,>48h发生心绞痛29例;非预适应组112例;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结果心肌缺血预适应组比非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48h发生心绞痛AMI的梗死面积、CPK、LDH、AST峰值、心脏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二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48h以内发作的心绞痛对AMI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
2、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关键词】缺血预适应;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短暂地心肌缺血可使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减少,这种被冠之预适应的现象在犬、鼠、兔、猪等动物中被得到证实[1]。临床研究表明,预适应在PCI及CABG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3],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前多次反复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心肌处于缺血预适应状态。为此,本研究就心肌缺血预适应对首次AMI的临床影响进行探讨。� 5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1998年1月至2006年4月本院住院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1.1.1心肌缺血预适应组指首次AMI前24h内,24~48h内,48~72h内发
3、生一次以上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持续10~30min,有典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其AMI有典型ST-T演变过程及病理性Q波形成的心电图表现,连续三次心肌酶呈进行性增高,其峰值比正常增高2倍以上。共46例,其中24h以内有心绞痛者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2.73岁;24~48h以内有心绞痛者6例,男1例,女5例,平均年龄64.2岁;48h以外有心绞痛者29例,男22例,女7例,平均年龄60.65岁。�1.1.2非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指首次AMI前无心绞痛或其他心肌缺血证据,共112例,男77例,女35例,平均年龄60.65岁。�1.2观察指标①18导联(包括Ⅰ,Ⅱ,Ⅲ,avR
4、,avL,avF,V1~V9,V3R,V5R)中以有ST-T抬高的导联为心肌缺血导联,有病理性Q波的导联为心肌梗死导联,分别计算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导联占18导联的百分数,以此作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面积;②心肌酶测定:于患者入院后即刻、6h、12h、24h、48h、725h分别取静脉血测定心肌酶(CPK、LDH、AST),测出各酶谱的峰值;③严重心律失常是指短阵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房颤动(AF)、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包括二支阻滞在内);④按照Framingham的CHF诊断标准及HYHA心功能分级,出现Ⅱ度、Ⅲ度心力衰竭;⑤住院期间的心源性休克及
5、心源性死亡率。�1.3统计学方法各组资料均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分析。�2结果�2.1AMI范围的比较见表1。�2.2AMI心肌酶谱峰值的比较见表2。�2.3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见表3。�2.4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见表4。�3讨论�Murry等[1]发现并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后,已成为冠心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多数学者研究认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4]。然而Murry等[5]对犬模型的研究发现,持续缺血间隔从5min延长到120min,其缩小MI范围从92%到54%。即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具有时效性。许多临床资料也表明,AM
6、I前短期发作的心绞痛具有预适应作用[6]。�从本研究观察的病例发现,首次AMI发病前485h以内有心绞痛者,MI范围明显缩小,CPK升高的峰值较低,心力衰竭、休克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降低,而48h以上发生心绞痛的AMI患者,各项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这说明,AMI前短期内发生的心绞痛能使MI的范围缩小,从而改善了住院患者的预后,而AMI前远期发生的心绞痛,对缩小MI的范围、改善AMI的预后无明显作用;然而笔者却未发现对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这与动物实验结果不同[4],其原因不明。尽管心绞痛对AM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时间过程与缺血预适应中的相似,但该效应可能代表一种适应性过程,其确由缺血
7、预适应所致尚需更进一步的证实。�参考文献[1]MurryCE,JenningsRB,RerimerKA.Preconditioningwithischemia:adelayoflethalcellinjuryinischemicmyocardium.Circulation,1996,75:1124.�[2]DeutschE,BergerM,KussmanlWG,etal.Adaptationtoischemiaduringperc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