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3297
大小:28.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7-12-17
《《隆中对》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隆中对》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授内容:23、《隆中对》主备教师:黄x型:新授时:3时备时间:201、10、26班级:学生姓名《隆中对》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授内容:23、《隆中对》主备教师:黄x型:新授时:3时备时间:201、10、26班级:学生姓名《隆中对》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授内容:23、《隆中对》主备教师:黄x型:新授时:3时备时间:201、10、26班级:学生姓名《隆中对》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授内容:23、《隆中对》主备教师:黄x型:新授时:3时备时间:201、10、26班级:学生姓名《隆中对》
2、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授内容:23、《隆中对》主备教师:黄x型:新授时:3时备时间:201、10、26班级:学生姓名《隆中对》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授内容:23、《隆中对》主备教师:黄x型:新授时:3时备时间:201、10、26班级:学生姓名《隆中对》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授内容:23、《隆中对》主备教师:黄x型:新授时:3时备时间:201、10、26班级:学生姓名23、《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
3、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些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学时3时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背景资料(1)东汉末
4、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其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
5、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辅佐自己。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前过关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亩陇()倾颓()猖蹶()存恤()夷越()胄()殆()沔()诣()学法指导朗读法、分析法、探究
6、法第一时学习重点1.积累一些言实词和虚词。新导入作者作品及背景导入自学互学一、朗读,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二、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第1段:躬:陇亩:好:每:莫之许:友善:信然:第2段:屯:器:谓……曰:俱:就:致:枉:驾:顾:第3段: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信:遂:用:猖獗:已:计:安:第4、段:已:胜: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因:成: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揽:岩阻:戎:
7、夷越:修:政理:身:箪:壶:诚如是:日:展示点评精讲点拨个体展示: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小组展示:无当堂测评堂小结作业布置当堂测评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___________⑵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____________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___________⑷总揽英雄揽: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⑴非惟天时,抑亦人谋。⑵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⑶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作业布置1朗读,读出节奏及情感。2后翻译,做到弄
8、懂字、词、句。第二时学习重点1.通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自学互学一、阅读,深入理解。1.朗读,要求读得朗朗上口。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刘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